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
作者:曲凯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2期
[摘要]萨满歌曲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载体之一,它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风貌。

萨满歌曲的唱腔多为吟诵式,旋律在五度内进行,每一仪式都有相应的曲调,结构多为单乐段,节奏鲜明且多变。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独唱时常有帮腔。

歌唱中大量运用衬词,渲染怪诞、神秘和虚幻的色彩。

[关键词]满族;萨满;音乐;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74-03
音乐,是满族萨满教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萨满祈祷跳神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动时,所表达的内容均离不开“歌唱”这一载体。

一、萨满祭祀乐
萨满信仰是流传于黑龙江北方民族中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现象,以歌舞祀神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萨满”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称谓,在历史文献中及一些民族中亦称“查玛”“查满”“萨玛”“珊蛮”“勃额”“奥得很”“雅德根”等。

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据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所记:“兀室奸猾而有才。

……国人号为珊蛮。

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

”从字义上讲,萨满一词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具有“知晓”“晓彻”的含义,所以萨满即被认为是能晓彻神意,是神灵的使者。

在这些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软弱无力,尚无法认识和理解诸如雷、雨、闪电和飞沙走石等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于是想象出有个不可抗拒的操纵大自然现象的主宰者,他能主宰自然界和人类,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

在他们看来,天、地、祖先及自然界万物都是神。

萨满是神界派到人间的“使者”,是宇宙三界的中介。

萨满可以使“神灵附体”“驱使鬼邪”,也可以使人的灵魂脱离躯壳去游历彼岸世界,为人“求安寻福”“避灾免祸”。

满族萨满教的音乐舞蹈以烧香跳神的习俗为代表,萨满烧香跳神时,由族长主持,萨满头戴神帽,缀以飘带,身穿艳服,拴彩裙,系腰铃,手持抓鼓或单鼓,有助手以神铃扎板(拍板)、哈玛刀(神刀)等乐器配合,边奏乐,边唱萨满调,边舞。

满族萨满调音乐音域较窄,旋律较平稳。

旋律大多以五声音阶内含的三音小组为轴心,有的乐曲中有调式、调性的转换而富于变化。

演唱萨满调时运用多种装饰性唱法,音区较高,歌声洪亮,表现出宗教信仰的热烈与虔诚。

演唱方式多由萨满领唱,一领众合。

表演时,萨满手持神鼓(一种状如盘的木制鼓框,一面蒙羊皮或马皮、牛皮,背面上半部设有铁环的物体,演奏
时,摇动鼓身会发出“哗啦”声响),身着萨满服饰,边歌边舞,根据巫术与祭祀的需要,萨满在歌唱的同时还将诗歌和舞蹈融于一体,灵活地进行表演。

表演时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宗教程序,要严格遵守。

表演者在宗教程序的限度内也可即兴发挥,显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萨满表演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请神”阶段,即准备部分。

正式表演前,设神坛祭供神灵,燃香叩拜而祈祷。

这个阶段演唱的歌曲起序歌和引导的作用,演唱者表演时随曲调节奏轻轻地摇动。

二为“接神”阶段,即正文部分。

此时萨满已进入“状态”,开始表演,表演轻巧灵活,亦歌亦舞。

三为“送神”阶段,是萨满表演的结束部分。

最后,萨满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

二、满族萨满音乐信仰观念
萨满信仰是属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在我国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早期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中都有过一定影响。

在神话传说中,东北的始祖为高辛氏帝喾,并已有了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拟兽舞和名为“北音”的乐歌。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载:“帝喾乃令人扦,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而凤凰、山鸡便是殷商的玄鸟图腾。

又《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

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

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

’实始作为北音。

”有娀之女便是传说中帝喾的次妃,也是殷人的先祖。

在满族的民间传说中,其始祖布库里雍顺便是由仙女佛库伦吞食神鹊所衔朱果而生,所以满族人家都要在门前立一“索罗杆”,杆顶置一斗,内放肉、米,让乌鸦啄食,谓之“祭神鹊”,而且萨满跳神时所戴神帽上也有一只“神鹊”。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族的萨满信仰观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图腾崇拜。

满族人崇柳树、敬柳树,多有人源于柳树之说。

在满族及其祖先中,对柳树的崇拜习俗也多有表现。

如以柳木为家法,供于堂子,可代祖先笞责不肖子孙。

此外,满族还有一些柳叶、柳树保护人祖,或柳树变人与人通婚的故事。

满族还有与图腾崇拜相牵连的禁忌行为,如:不食狗肉,不衣狗皮;敬乌鸦为神,恭饲乌鸦。

(二)祖先崇拜。

被奉为祖先神者,一是死者生前是氏族、部藩首领、酋长;二是他生前为部民做过好事,立过功绩。

祖先神也分为女性祖先神和男性祖先神。

在母系氏族部落社会中,妇女担任氏族长、部落首领,她们掌管氏族部落的一切事务,享有很高威望。

她们死后,被奉为祖先神。

到了父系社会,随着男子社会领导地位的确立,祖先神由女性转为男性了。

(三)多神崇拜。

满族萨满信仰中动植物十分繁多。

它们多有动植物形象,有的还表现为半人半兽。

这些神有善恶之别、大小之分,甚至还各有司职。

如狗、鸡、蛇、马、鹿、鱼、柳、石、乌鸦等,被人们以不同方式奉祀。

人们视它们为神秘的灵物,幻想它们对人的命运、世界上的事物发生奇特的影响。

(四)自然崇拜。

把自然想象作为崇拜对象,在满族的萨满信仰中是常见的。

这些神是天神、风神、海神、河神、星神、日神、月神、云神、水神、雷神、雨神等。

三、满族萨满音乐艺术特征
萨满信仰,是黑龙江游牧渔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萨满信仰的存在形式、各种祭祀活动的种类和各种祭祀活动的程序等方面也都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萨满信仰是保存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因此在萨满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满族萨满音乐是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音乐的基本功
各个民族的萨满教仪式活动具有程式化特点,这种特点集中保留在其萨满歌曲之中。

当萨满祭祀仪式开始后,歌唱是萨满求神、请神和神灵附体后又代表神灵“表白”的重要手段。

而这种“表白”是在完整的形式和固定的程式中进行的。

什么时候唱什么歌曲,在什么地方伴唱,哪个句子是领唱,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满族《请神调》唱词片段:
“门德那么恩都是僧固”(司袒守宅星神),诸位神,全家来请你。

宴请呀,一切求你,把旧的辞去,把新的迎取。

选择吉祥日,吉祥日皆如意,新的日子里,月亮升起。

由上述唱词片段可以看出,“请神”是各民族萨满歌曲的共性功能之一,同时对神的虔诚也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在唱词中也反映出来有些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一是请的神各不相同;二是对神乞求的愿望不相同;三是接待的祭品不相同,鄂伦春族用鹿血,而满族就不可能用鹿血。

当然,演唱的曲调更是不相同了。

(二)音乐的基本风格
萨满音乐在萨满祭祀活动中的功能是一致的,然而萨满音乐的风格却是本民族的。

没有各民族都可通用的萨满歌曲,也没有各种祭祀活动都可通用的萨满歌曲。

萨满信仰虽不是宗教信仰,但在黑龙江游牧渔猎民族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过宗教信仰的某些职能作用。

同样,萨满歌曲虽不属于宗教歌曲,然而萨满歌曲却在萨满信仰中发挥着宗教歌曲的某些功能。

萨满的鼓对萨满是非常重要的,在萨满祭祀活动的说白和歌、舞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各民族萨满鼓的形状、敲击鼓点和制作工艺也不完全相同。

满族萨满的鼓点是以单点为基础构成的,具有“鼓以三击为一节”的演奏规律,在民间称此为“老三点”。

此外,五点、七点也是从老三点变化而来的。

萨满歌曲的衬词,是构成萨满音乐具有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萨满歌曲都有各自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代表性的常用衬词。

如满族的哞中海、哲啦啦、德尼肯德尼、昆德尼拉尔呼萨尔呼、门德那么。

(三)演唱的基本特色
作为萨满者,他在考虑祭祀活动中的演唱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演唱的内容和技巧来达到该祭祀活动的目的;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来感染和吸引听众;再次,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技能来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干。

每个萨满的噪音条件和演唱技能是不同的,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他们都能做到扬长避短。

在过去的历史年代,满族都有几个像特木日一样在演唱萨满歌曲方面的著名萨满。

(四)音乐的基本形态
满族萨满歌曲的形态特征基本相同。

曲体结构基本上都是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乐段形式,乐句大多是对称的、整齐的。

有些长篇叙事性的唱段也都是由单一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

萨满歌曲基本上都是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其中除角调式比较少有外,其他四个调式都很常见。

节拍基本都是2/4、4/4和3/8、6/8,混合拍的结构很少见。

曲调进行多是级进的,偶尔大跳的进行也都是很有特点的。

结语
满族萨满信仰是黑龙江北方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其中的萨满祭祀活动,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原始歌舞场面,是黑龙江北方民族远古的歌舞艺术的残存和变形,也是黑龙江北方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宝库,尚有待于人们去不断认识、发掘,使其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陆学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满族音乐文化[J].音乐创作,2010(06).
[2]孙铭悦.满族音乐文化走向融合与衰落的社会学视角研究——满族音乐文化的社会运动轨迹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3]张雅囡.浅析满族音乐的地域和文化属性[J].艺术教育,2009(04).
[4]李德.满族音乐纵横谈[J].满族研究,1996(03).
[5]袁炳昌.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第二届中国满族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1996(04).
[6]隋安福.满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艺术,1997(02).
[7]李玉珍.东北小调音乐特征中心满族音乐质能[J].中国音乐,1997(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