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合集下载

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

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

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摘要】:承德清音会存在于承德避暑山庄宫廷细乐中。

它与清音十番乐在民间、宫廷的传播,特别是清代在避暑山庄三百多年的历史流变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承德清音会; 十番乐; 流变一、十番乐的流变十番乐的流变最初与十番锣鼓的流变有关。

其发展经历了清锣鼓和新十番两个时期。

清锣鼓主要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演奏形式,而新十番则加入了丝竹乐。

明代万历年间,最初为鼓吹乐的十番锣鼓受昆曲伴奏”吴中弦索”的影响,于崇祯末年加入”弦子”和”箫管”,到清代中叶十番锣鼓开始有粗细之分。

其中细乐一般是指丝竹乐器加小件打击乐器的组合形式。

另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十番鼓以丝竹乐为主,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后增加了星、鈸。

再加上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则成为十番锣鼓。

从承德清音会的乐器构成看,除了火不思、月琴两件蒙古族乐器外更近似于新十番、细乐或十番鼓。

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丽品》中对十番鼓曾有记载,”吹洞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 还有清代吴伟业在《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也载,”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

”亦作”十番”。

该乐种盛行于江南,明清时期既作为一种民间合奏形式,又作过昆曲的帽戏。

杨荫浏在《十番锣鼓》中记述,十番乐在明武宗时用为军乐。

据《万历野获编》载:”武宗南巡(1519),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另载,明代崇祯年间内苑乐工韦兰谷将蒲鈸之法传授给张九思,称为韦派。

在杭州、扬州一代盛行。

由此可知十番乐在明清两代的民间、宫廷是相当流行和使用广泛的乐种。

清朝沿袭明朝宫内旧制,设内廷乐部。

可推测,十番乐从明朝宫廷传到清朝宫廷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明末清初南方连年灾荒,昆曲艺人为了迫于生计来到了京津冀一代,昆曲在北方形成了北昆(北京昆曲)。

私以为,十番乐也有可能随昆曲的传播来到北方。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下面将会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乐器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来介绍满族萨满音乐的特点。

满族萨满音乐的节奏鲜明而有力,通常以步伐舞蹈的节奏为基础。

在表演中,乐手会敲击乐器,用力度稍大的力度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以引导舞蹈的进行。

这种节奏感往往让人感到紧张和激动,具有很高的动感和舞蹈性。

满族萨满音乐的曲调丰富多样,变化多端。

从曲调上看,满族萨满音乐的主旋律常常比较简单而朴实,但在演唱和演奏的过程中,艺人会进行自由即兴演绎,使得曲调变化丰富,富有个性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在夜晚祭祀活动中,满族萨满音乐的曲调往往会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律和序列,以引导整个祭祀仪式的进行。

满族萨满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多数是口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包括二胡、马头琴、板胡、唢呐等,并且还会配合口弦乐器如月琴等作为伴奏。

竖笛、铜锣和大鼓等打击乐器也常常被用来加强节奏感和表达力,使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和生动。

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一般是以集体合唱和舞蹈为主体。

在音乐表演中,萨满会带领一群信徒或仪式参与者共同演唱和跳舞,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在这个过程中,萨满会先奏乐器,然后带领群众齐声高歌,配合舞蹈动作,以达到迷信或神秘的目的。

整个表演过程热烈而庄重,给人沉浸在神秘宗教世界的感觉。

满族萨满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曲调丰富多样、乐器种类繁多和表演形式庄重热烈等特点。

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曲调,满族萨满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并通过表演形式将人们带入神秘的宗教世界。

它不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承德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地区,满族音乐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一背景下,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其满族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满族音乐包括满族大德、小德、琴、锣鼓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传统满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创新的挑战。

通过对产教融合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促进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承德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丰富的满族音乐文化资源。

对于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可以促进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困境。

通过深入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路径,可以为满族传统音乐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促进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产教融合对满族音乐文化创新的影响以及产教融合在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旨在揭示创新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研究旨在为推动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文化传统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通过总结产教融合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其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点:
1、鼓点丰富、节奏强烈
满族萨满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是鼓,其节奏强烈、节奏复杂。

萨满表演中,鼓声会与舞蹈、歌曲相结合,形成浑厚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这种音乐的节奏十分明显,有着独特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受。

2、严格的音乐组织形式及清晰的曲调
满族萨满音乐注重严格的曲式结构和清晰的曲调。

表演时,演奏者和歌唱者会按照固定的曲式,配合舞蹈和唱腔进行演出。

这种严格的曲式结构和清晰的曲调使满族萨满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排场热烈、气氛热闹
满族萨满音乐表演时,排场热烈、气氛热闹。

歌唱者和舞蹈演员都要穿上盛装,绚丽多彩。

演出现场除了演奏、歌唱、舞蹈外,还会有鞭炮、火球等烟火表演和马术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包括萨满祭祀、婚礼、葬礼等,其中萨满祭祀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萨满祭祀表演时,所有的乐器、歌唱者和舞蹈演员都围绕着祭祀的对象,按照固定的曲式演出。

整个过程中宗教上的神祇,民俗上的舞蹈,音乐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满族文化氛围,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

总之,满族萨满音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成为了世界文化瑰宝之一。

承德清音会传承乐曲初探

承德清音会传承乐曲初探

承德清音会传承乐 曲初探
陈毅 勤
( 河北 民族 师范 学 院 老干部 处 , 河北 承德 0 6 7 0 0 0 )
摘要 : 河北省首批非物质 文化 遗产项 目 ——承德 清音会 , 已 有 百年历 史; 演奏的避暑 山庄宫廷 乐 曲最早可 以追 溯到 1 7 0 0 年前的两晋时期。 这里介 绍的 1 6 首古曲, 已 被确认是 当年清音会 演奏并传承 。 作者寻找历 史, 追根 溯源; 分
子, 带我 们 去 畅游 月 光下 的避暑 山庄 : 山庄 的 晚 上 ,
【 引子 】
宋元 时期诸 宫调 演唱 时 , 第 一支 曲子泛 称 为“ 引
子” , 它 的特殊使命 是 将听众 的 思想情 绪逐 步 引导 到
该组乐曲所预设的意境中来 。作为避暑山庄后宫细
乐 的开 始 曲 ,乐 曲一 开始 就把 我们 带入 富丽 堂皇 的 宫 殿 ,让 听众 感受 到眼前 是一 派歌 舞升 平 的奢华 场
避暑 山庄宫廷 音乐 中 ,现存 大部 分乐 曲来 源于
元、 明时期 的南北 曲及 明代宫 廷 宴乐 曲。 据 说 明朝末 年 ,苏州 乐工韦 兰谷 曾在北 京传 授他 从 明代 宫 廷 中 习得 的宴享丝竹 乐 , 进 入清 官后辗 转授 受 , 又被 太监 陈九公带 人承德 避暑 山庄演 练 ,后经 乾 隆认 可 并在
开 封人 郑述 祖所 写 的古琴 曲 , 到 盛唐 时定 名 为《 水 龙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2 0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 陈毅勤 ( 1 9 4 5 一 ) , 男, 天津人 , 河北 民族 师范学 院退休副教授 , 承德清音会副秘书长 , 宫廷乐社副社长。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

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

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

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

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承德 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承德 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承德市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承德剪纸:承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瑰宝。

2006年,承德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刺绣:承德刺绣以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而著称,是河北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2008年,承德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皮影戏:承德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戏剧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2011年,承德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满族八角鼓:承德满族八角鼓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其制作工艺精湛、音色优美,是满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2008年,承德满族八角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承德市的丰宁满族剪纸、承德皇家文化、承德民间文学、承德民俗等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承德市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德民俗音乐戏曲文化

承德民俗音乐戏曲文化
Qingyinin history and at present
Eunuch Chen Jiugong who was educated in music school first broughtQingyinto Rehe in Qianlong period, later children of ministers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formedpeaceqingyin choir.After emperor Jiaqing came to power, heleaved some confiscated instrument of Heshen, the famous corrupted minister, in mountain resort, and some instrum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well.In 1915Tang Xifu started to take apprentices,Liu Mengfang, Bai Xueqiao and Wang ter they formedqingyinchoir withPeace Qingyin Choir.It reached its best in the 1940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40 members in the choir. At the start of 1980s,Bai Xiaoying helped his grandfather Bai Xueqiao to argue for restoreQingyintechniques and write material aboutqingyin. Rehe Qingyinhas given Chengde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outside. From then on,Qingyinhasbeenan important tool for displaying the charm of Chengde.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陈毅勤【摘要】Chengde palace music club, a folk amateur music organization who mainly play the Mountain Resort palace music, was founded in 1920, with an activity history of nearly 100 years. This paper sorts out its heritage and statu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rough t%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百年的活动历史。

作者通过收集到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它的传承过程与现状,并探讨其久传不衰的原因,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经验性意见。

【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3【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作者】陈毅勤【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老干部处,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4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

当年成员的组成,据史料记载,大约来自三条渠道。

林毓溥渠道:清道光年间,热河内务府六品苑副林毓溥(满族)喜爱宫廷音乐,在家族中偷偷地研习传承一部分乐曲,特别是清音十番。

冒着获罪的风险,从宫中偷出并保存了部分工尺曲谱,连同演奏技艺传与其后人林庆年(光绪年间),林墨村(宣统年间),林阔泉(民国年间)。

最晚于1937年之前,林阔泉加入了扩大后的承德清音会,成为其中的成员。

唐锡福渠道:1911年,在清王朝倒台的时候,南府行署的人员被遣散,各回原籍。

(上个世纪末,云南的宣科在记述“纳西古乐”的形成时,曾说其中的8首乐曲来自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

承德满非遗文化知识2000承德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结构,使得承德这片沃土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辅相成,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争芳斗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量积淀,遍布城乡,多姿多彩。

传统古琴斫制艺术,自伏義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开始,可考证的历史约3000年之久。

自古以来,斫琴与弹琴一脉相承,琴人除研习琴学,亦多以斫琴为业,所斫之琴多为帝王收藏。

历朝历代,古琴主要在帝王、统治阶层与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承德作为清代皇家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康雍乾三代帝王醉心古琴,并将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带入承德,对承德古琴文化的研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现藏有皇家遗留古琴五张。

另有康熙皇帝亲自斫制的仲尼式古琴模型一张,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自古以来,斫琴名家名手辈出,以唐代“雷氏家族”为鼎盛,宋后渐衰,至清末连年战事动乱,古琴斫制工艺传承遂失。

清末贡生杨宗稷,在京创立“九疑琴社”,于咸丰年间斫琴技艺断代之时,搜集古法,研习旧制,开清末传统斫琴艺术之先河。

并将斫琴工艺技法与心得详记于自著(琴学丛书》一书,在所授弟子中薪火相传。

传统古琴研制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对现存古代典籍中关于古琴研制资料方面的整理、发掘与实践,以及传统研制技法对现存古琴文物修复与复制方面的应用。

在现有传统古琴斫琴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古代漆艺专著《鬓饰录》书中对“糙漆”工法的概述,挖掘出了灰糙法、漆糙法、煎糙法、曜糙法、黑糙法、赤糙法等详尽的传统古琴鬓饰技法。

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现存传世古琴文物的修复与复制工作中。

传统古琴研制艺术以“九疑琴派”第四代传承人隋意扬为代表,在京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隋意扬于2007年成立传统古琴斫制艺术工作室,是集古琴斫制、作品展示、古琴表演、琴学传承与技法培训于一体的古琴文化传播基地。

传统古琴斫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隋意扬曾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代工艺美术展及相关展览展示活动。

传统音乐审美视野中的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

传统音乐审美视野中的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

传统音乐审美视野中的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避暑山庄清音十番音乐是清代乾隆年间传入承德(史称热河)的古老乐种。

它“是十番鼓和十番锣鼓融合之后的产物,属十番丝竹乐。

”因承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体现了南、北十番的融合,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它在避暑山庄宫廷里扎根成长,又在承德民间“沃土”中传承已百余年。

现仅存《引子》、《水龙吟》、《七星落》、《梅花三弄》、《浪淘沙》、《乌江渡》、《惜黄花》、《小凉州》、《月下海棠》、《姑嫂拜月》、《春来》、《夏来》、《秋来》、《冬来》、《玉芙蓉》、《尾子》十六首工尺谱曲牌。

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独特的音乐美。

一、音乐结构的曲线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组合方式是曲牌与曲牌的联套或不同板式的组合。

每一个曲牌或板式都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表现功能,不同的曲牌联在一起,便组成音乐的‘群体建筑’”。

由于曲牌具有表意多变的适应性,不同曲牌间新的“群体”组合层出不穷,使得音乐更加充满活力。

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中的套曲《四来》,就是由《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首风格不同的曲牌组成的。

《春来》带有民间戏曲音乐元素,乐曲舒缓,结尾处星、铛一连串的乐声,暗示着春天万物复苏。

《夏来》保持着中板稍快的速度。

中高音区反复出现的固定旋律,让人感受到酷暑中的几分烦躁。

偶尔旋律又转入低音区,又好似片刻清凉。

《秋来》用反复出现的悠扬旋律,展现出人们忙碌的劳作。

《冬来》曲风突变,四分之一拍明快的节奏暗示着冬天寒冷的临近。

轻快地乐句表现冬闲人们的喜悦。

套曲《四来》运用音乐旋律与节奏的起伏变化,表现了一年里不同季节的美。

不论是由多个曲牌组合的套曲,还是单独的曲牌形式,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都遵循“起、承、转、合”这一原则。

避暑山庄清音十番乐中就有很多范例。

其中《浪淘沙》,共六十五小节,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起”共十一小节(1-11小节)。

慢板中展现雄浑壮阔的乐风。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作者:鱼翔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之后论述了承德满族音乐文化近几年在产教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首先对满族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其次考察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最后对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09-02产教融合即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企业新技术研发以及运行管理、区域社会服务等融为一体的产业,在高校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应用产教融合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

深入贯彻产教融合,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而且对加快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作业。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贯彻并研究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在我国还是比较先进的。

长期以来国内同类型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是老一套的办学理念,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似,使得产教融合音乐专业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不仅使毕业生们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险境,也给某些音乐专业转行发展造成了阻碍。

一、满族音乐的历史及背景(一)满族音乐的历史简介满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早期创始于东北地区,被誉为东北区少数民族最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在关于音乐的历史记载中,我国满族音乐是皇太极建立满洲期间形成的,后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清朝时期承德就被誉为我国第二个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在承德众多多样化的艺术文化中,满族音乐是最有代表性、最为闪光的被称为宝藏的文化遗产。

满族音乐不断传承、研究,直至后来名气变大并得到艺术界的重视,目前是民族音乐最有特色的音乐之一。

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我国满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流行、摇滚音乐成为主流,虽然也促进了满族音乐与其他音乐之间更多的沟通与交流,但是观众的喜爱度不高。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产教融合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生产和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满族音乐的文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承德是中国著名的满族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

满族音乐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承德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产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推动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为承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二、承德满族音乐的传统与现状承德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满族音乐传统。

满族音乐以其恬静、悠扬、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而著称,反映了满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传统满族音乐主要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曲调舒缓优美,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承德满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统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年轻一代对满族音乐的传统了解不足,传统音乐的表演和演出形式也相对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受众群体。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承德满族音乐的创新性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影响1. 产业与教育资源的整合产教融合将有助于整合承德地区的产业和教育资源,使得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产业方面,各类文化企业和机构将会加大对满族音乐文化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教育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将加强对满族音乐的传承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实践产教融合使得承德地区对于满族音乐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教育机构将更加关注满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满族音乐专业人才。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承德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民族文化中心之一。

其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承德满族音乐是承德满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经验和创新对策,以期加强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一、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经验1.普及教育承德满族音乐的普及教育是其传承的重要经验之一。

通过广泛的民族音乐课程、教育培训、艺术团队组织、表演和演出活动等途径,将承德满族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后代,为其保持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师徒传承承德满族音乐的师徒传承是其传承经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文化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师傅的教育和传授。

因此,在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中,重视师徒制和个人指导,尤其是在口传或笔传方面。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承德满族音乐的审美和表现技能,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民间组织承德满族音乐的民间组织是其传承经验的重要方面之一。

民间组织是社会的基础,它将有共同愿望和利益的人联系在一起,并为其提供保护和服务。

承德满族音乐的民间组织如艺术团、乐团、协会等,可以将更多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承德满族音乐的创新对策1.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国际性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引进外部音乐文化的元素和创新意识,以此丰富承德满族音乐的风格和内容。

同时,也可借鉴国外音乐文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承德满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2.创新表演形式承德满族音乐的创新表演形式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和技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音乐表演的需要。

因此,必须创新表演形式和手段,提高表演质量和观赏效果。

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电子乐器和舞台效果等手段,可以实现承德满族音乐的多元化表现和展示。

3.整合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18-07-27作者简介:鱼翔(1980-),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器乐。

产教融合即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企业新技术研发以及运行管理、区域社会服务等融为一体的产业,在高校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应用产教融合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

深入贯彻产教融合,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而且对加快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作业。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贯彻并研究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在我国还是比较先进的。

长期以来国内同类型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是老一套的办学理念,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似,使得产教融合音乐专业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不仅使毕业生们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险境,也给某些音乐专业转行发展造成了阻碍。

一、满族音乐的历史及背景(一)满族音乐的历史简介满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早期创始于东北地区,被誉为东北区少数民族最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在关于音乐的历史记载中,我国满族音乐是皇太极建立满洲期间形成的,后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清朝时期承德就被誉为我国第二个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在承德众多多样化的艺术文化中,满族音乐是最有代表性、最为闪光的被称为宝藏的文化遗产。

满族音乐不断传承、研究,直至后来名气变大并得到艺术界的重视,目前是民族音乐最有特色的音乐之一。

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我国满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流行、摇滚音乐成为主流,虽然也促进了满族音乐与其他音乐之间更多的沟通与交流,但是观众的喜爱度不高。

在当前音乐舞台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满族音乐要想稳步站稳脚跟并占有核心地位,还需创新发展。

(二)满族音乐文化背景在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研究中,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背景。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承德市高校教育为例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承德市高校教育为例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承德市高校教育为例
王桂梅;胡晓龙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满族音乐厚重古朴、历史悠久,其艺术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随着是待定发展和岁月的流失,承德的满族音乐也会跟着是待定脚步不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保护和传承。

只有了解满族音乐的发展状况、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一些特点,才可以更好地让满族音乐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

【总页数】1页(P240-240)
【作者】王桂梅;胡晓龙
【作者单位】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馆,河北承德市 068450 1;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道坝子小学,河北承德068450 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r——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 [J], 程金平
2.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陈涛
3.传统音乐文化视角下的融合发展——以中国满族卡马萨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为例[J], 李京容
4.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 [J], 吕春媚
5.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 [J], 吕春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满族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精于骑射、擅长歌舞,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信仰萨满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17世纪中叶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开始了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

承德地区人口以满族为主,它作为清代的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当时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因此承德地区的文化、艺术保持了鲜明的清代满族文化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清音子弟书、八角鼓、倒喇、朱春、热河五音大鼓等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其中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萨满祭祀活动就曾是流行于承德地区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

倒喇亦称倒瓦喇,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旦角的歌舞表演,使用琵琶、胡琴等作为伴奏乐器,倒喇的表演形式有时还伴有头顶瓯灯的舞蹈及带角色的表演。

热河民间流传“倒喇八调,一套一套”的谚语。

朱春亦称为朱赤温,有多种唱腔、曲牌联套、有场次布景、故事情节和人物,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传说,对神、对祖先的祭祀,对本民族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用满语、汉语演唱。

经常使用民间俗曲作为基本腔调,唱腔中既有高昂有力、热情激烈的,又有低沉苍老、婉转抒情的,腔调变化多样。

板式有散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

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子、八角鼓等。

剧情复杂的、角色分工细致、曲调变化大的称为大戏,相反,剧情简单、角色少、曲调较单一的称为小戏。

“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黑龙江朱春艺人曾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祝皇帝诞辰的演出活动,把朱春带到了承德地区,在避暑山庄《清代宫庭百戏图》中对朱春有精彩的描述”。

清末,朱春逐渐衰落。

热河五音大鼓在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承德地区,它主要借鉴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以坐唱为主要形式。

旋律主要使用民间五声音阶音调、一些戏剧旋律片断和宫廷吹奏音乐的音调,伴奏乐器主要使用琵琶、三弦、二胡、阮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功绩和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等。

热河五音大鼓是满族人自己创作的说唱艺术,主要在热河一带流行,成为了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流传着“热河五音鼓,北京子弟书”的谚语。

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但最后是定型于宫廷之中。

民间祭祀活动的主要基本形式主要有,祭杆、背灯、换索、领牲等。

满族人的萨满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中的多神崇拜性质,因为地域或者姓氏差异所信仰的神多寡不一样,所以在祭祀活动中方式会显得丰富多样。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伴随着音乐来进行的,萨满音乐因为要配合神秘祭祀活动的需要,所以这种音乐的旋律吟诵性很强,旋律的变化也较少,线条起伏不大。

通常,鼓在萨满祭祀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萨满活动中的一种道具同时又是音乐进行中的伴奏乐器,鼓点的快慢变化主要体现了节奏的生命力,鼓声的高低变化也往往映衬出萨满祭祀活动的神秘性效果。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萨满祭祀活动逐渐消失了,但有一部分音乐保存了下来,“原热河省(今承德地区)就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萨满神曲,有《请神曲》、《排神曲》、《哭丧调》等”。

二、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之外,承德地区流传下来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逐渐被市、省各级政府以及国家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这些满族音乐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它们主要有热河二人转、承德清音会、丰宁满族吵子会等。

热河二人转是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在热河五音大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河二人转借鉴了“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吸收了满族民歌、民间小调、满洲地秧歌中的唱段,把热河五音鼓以多人坐唱为主的形式演变成了二人走唱表演的形式。

热河二人转原来用满语演唱,后来转换成了汉语,由于它的形式比较新颖灵活、再加上唱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所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承德地区文化部门还专门组织专家召开了热河二人转的研讨会,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时候,承德地区热河二人转经常参加省文艺汇演,并且受到一致好评。

2012年热河二人转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而使这一满族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被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承德清音会是承德地区的音乐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奏人员,并且流传下来了16首乐曲。

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在旋律发展上往往是核心音调贯穿全曲、音乐表现上整体风格性很强,旋律优美典雅,有鲜明的特征。

承德清音会以器乐演奏为主,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三弦、阮、琵琶、二胡、火不思、匙琴、笙管笛等。

2006年承德清音会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清音会”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宁满族吵子会分为吹打乐曲和杂曲两种。

以唢呐、打击乐演奏为主,有的曲牌可以单独演奏,有的为民间花会伴奏,有的则用于当地办“红、白”喜事。

民间吹打乐曲吵子会通常在每年佳节时期表演,表演主要集中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八间房、窄岭、石人沟、天桥、凤山、选营等村中。

吵子会的历史比较悠久,丰宁满族吵子会中比较著名的八间房吵子会就是乾隆年间的乡绅贵族为了反应满清统治的太平盛世以及为了满足当时政府其对文化繁荣的需要,在八间房村兴修寺庙和戏楼,同时开始举行庙会后兴起的。

从那时以后这种民间吹打乐曲流入了丰宁八间房村。

为了继承这一民族艺术,八间房村民陆续学习、继承这一传统,经历了一代一代的传承。

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高,并受戏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器乐曲。

2008年丰宁满族吵子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三、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能够得到合理的挖掘和保护以及更好的传承。

因此,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就成为了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在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者们对承德清音会和热河二人转有一些研究。

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比较详细和全面。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总体上说,对承德清音会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清音会的传承史方面的,主要有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升平署雅乐和热河清音会》、承德籍学者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主要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承德清音会演奏的乐曲就是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另一种认为承德清音会演奏的乐曲虽然和宫廷音乐有某些联系但并不是避暑山庄宫廷音乐。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清音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主要有承德籍学者白晓影先生的《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河清音会”的介绍及发展方略的报告》(上、下)、王俊霞的《对清音会申遗失败原因的思考》、张蕴华的《承德‘清音十番’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分析》、李振奇的《承德清音会进入承德高校的可行性》,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承德清音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行性建议和方案。

诚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方案中,学校特别是高校的作用似乎越来越重要,因为高校有比较固定的场所、较先进的设备条件和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专业人才。

让高校的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未来的趋势,所以高校应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关于承德清音会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和著作中,似乎还缺乏整体上对承德清音会流传下来的16首乐曲的音乐本体研究,只有零星的个别研究。

毋庸置疑,这16首乐曲的旋律构成、音乐表现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了解甚至掌握清音会乐曲的音乐语言特征、旋律发展特点以及结构类型会使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乐曲的音乐本体特征,提高我们对这些乐曲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最终为更好的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良好的作用。

关于热河二人转目前只有承德籍文艺工作者白晓影先生的两篇文章《热河二人转》和《二人转的早期形态探析》,文章中作者对热河二人转在承德地区的衍变、师承关系以及二人转的曲目做了梳理和描述。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承德地区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推动这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得这些满族音乐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一方面承德地区满族音乐保持了我国满族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代表性类别――承德清音会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来看,它们旋律平缓,基本上以级进为主,个别四度以上的跳进实际上也是主要围绕着调式中的支点音,做上方或下方二度的类似辅助音进行。

这些乐曲旋律发展上特点鲜明,旋律中往往有核心乐汇贯穿,这些核心音调还通常用在不同的乐曲之中,因此乐曲之间可以连续不间断演奏,乐曲本身以及各个乐曲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因素。

另一方面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深深根植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特点,使得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

它们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一样,主要强调线性思维,注重在音乐线条的流动中体会音乐的韵味,不太强掉音乐语言的冲突和逻辑,也不突出曲式结构的平衡对称、严谨统一。

五、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新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整理,与此同时承德市专业作曲工作者姚素秋、章嘉佑、吴德珠、任其芳、白晓颖、申玉旺等以满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也不断问世。

其中作曲家吴德珠先生创作的笙协奏曲《离宫情思》,因为其鲜明的满族音乐风格,良好地音乐表现力,而被选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中;作曲家任其芳先生创作的《丽正门》等作品曾经走出国门去日本演出,独特地满族音乐风格韵味获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

参考文献:[1]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杨文星.满族音乐中的萨满佛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