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本文主题——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和解释说明的全面认知。
宏观调控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宏观调控的概括以及其在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本文将深入剖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工具和手段,并解释它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以下是本文的基本结构: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宏观调控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常用工具和手段;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出发,梳理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宏观调控的演变,并指出其特点与局限性;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说明宏观调控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或提出关于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宏观调控及其重要性与意义,并增进对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的认知。
通过系统性地阐述概念、涵义以及相关背景,本文将促使读者对宏观调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并认识到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如何通过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此外,本文还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并希望能够推动学界和决策者对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2. 宏观调控的概念2.1 定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整和管理来达到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调控措施,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学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概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平衡、稳定物价水平、保持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控整体需求、供给以及资源分配,宏观调控致力于使经济在长期内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3、调整性质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
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
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
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
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
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
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
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
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
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
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和促 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公共产品供给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 教育、医疗等,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应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利益。
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宏观调控者
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 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经 济稳定增长。
市场监管者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 失灵和资源浪费。
公共服务提供者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 会公共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创新推动者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 级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与创新
监管方式创新
政策创新
政府应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如引入 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广电子化监管等,提 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社会公平与稳定
市场经济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宏观调控 可以通过收入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稳 定。
经济周期波动
市场经济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冲击的影响,导致经济周期波 动和不稳定。宏观调控可以通过逆周期调节等手段,熨平 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国际经济协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协调等手段,维护国家利 益和经济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更加注 重市场化改革和宏观稳定。
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效与问题
成效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国内经济。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思维导图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所规范的宏观调控行为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其原则可提 炼为:调控法定原则、调控公平原则(经济法原则里无)、调控绩效原则、调控适度原 则
调控法定原则
国家介入市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行为必须有明确授权,并受宏观调控法实体性、程 序性规范的约束。
原则(论述)
调控绩效原则 调控公平原则
作为形式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概指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时还 特指宏观调控基本法律。
法的体系
经济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
对象
依据/方目式的
主体
宏观调控法的定位
法域归属(公法)
宏观调控法的权利 所保护的利益
调整的对象
与相关法的关系
公平价值
价值
效率价值
秩序价值
宗旨
初级宗旨 终极宗旨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国家主体性
对象的宏观性:宏观经济或经济的宏观运行
宏观调控的概念
特征(简答)
目的的宏观性: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 方式的宏观性:采取财政调控方式、税收调控方式、金融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计划等等
依据的法定性
行为-关系-法律规范
一般禁止式
积极义务式
有条件的允许式
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
宏观调控法主体制度 宏观调控权配置制度 宏观调控的程序制度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调控主体
调控受体
直接受影响者
概念
宏观调控权是宏观调控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力。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权由不同的国家机关 分别并协调行使。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地位,赋予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宏观调控 权。
宏观调控体系的名词解释
宏观调控体系的名词解释宏观调控体系是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调整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的一套完整的机制和制度安排。
一、宏观调控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与风险也日益增加,如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经济波动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单个企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宏观调控体系的出现,正是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在规模上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其次,它可以调整各种经济政策,提升经济效益。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引导资源流动、配置和转化,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宏观调控体系还有助于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要素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定量调控工具定量调控工具是宏观调控体系中的核心。
它们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常表现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存贷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和信贷总量,产业政策通过引导和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宏观经济监测系统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信息依据。
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经济数据,及时把握经济形势,发现问题和风险,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包括国家统计局、货币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等各级组织和机构。
3. 风险防控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是宏观调控体系应对经济风险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金融风险管理和调控机制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4. 经济决策协调机制经济决策协调机制是宏观调控体系中保持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机制。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二、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讨论两者关系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谈一谈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因为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与宏观调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场竞争是宏观调控的基础。
竞争首先是市场的竞争,没有市场,宏观经济调控就没有了对象和基础,就失去了运作的机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观调控不立足于市场,则是一种盲目的,形而上学的调控,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
而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要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鼓励和维系市场竞争。
另外,宏观调控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它是第一性的、基础的。
只有在市场调节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才有必要实施宏观调控,凡是市场可以竞争的,就没必要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因为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途径。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
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
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问题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理论上的,事实表明,政府与其说建设性地提供了这些基础条件,不如说常常破坏性地摧毁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
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宏观调控对策
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宏观调控对策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25年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25年,也是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25年。
当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不足的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失灵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
本文通过对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宏观调控对策。
关键词:市场失灵宏观调控政府职能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中,关于“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论述,对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经受起了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机制不完善即市场失灵是一个值得注意重要原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体制性障碍,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健全市场机制,结合国情更好地规范和发挥政府的职能,搞好宏观调控。
一、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市场失灵问题的提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从排斥市场机制到引入市场机制,从市场机制高效发挥作用到市场机制逐渐失灵问题的出现,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坦途,也有弯道。
宏观调控的几种手段
01
02
03
汇率制度选择
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选 择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汇 率制度,如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等。
外汇储备管理
通过外汇储备的积累和运 用,维护国际支付能力, 稳定本币汇率,防范金融 风险。
资本流动管理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 测和管理,防范国际资本 异常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冲 击。
04 产业政策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 件,提高教师待遇,促 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政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政府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医 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
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鼓励和支持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 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公平 政策,保障每个公民平 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 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教育质量提升
政府加强对教育质量的 监管和评估,推动教育 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 水平和质量。
教育投入增加
05 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推动 区域经济发展。
投资政策
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等方式,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产业发展等。
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 民生。
区域协调政策
城乡规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技术政策
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
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摘要】市场效率是指资源在经济体系中的有效配置,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起着重要作用。
市场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税收政策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资源配置。
税收在市场效率限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通过纳税和补贴等方式来调节市场行为。
税收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如何优化税收政策以提高市场效率,同时关注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密切相关,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市场效率、税收、宏观调控、限制、原因、角色、政策、影响、关系、优化、研究方向1. 引言1.1 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市场效率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效率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其中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税收作为政府的一种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税收可以通过改变消费和投资者的行为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而对整个经济进行调控。
通过税收的调节,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价值,调整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等。
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着市场的运行方式和效率,对于市场效率的限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税收政策既可以促进市场有效运行,也可能成为市场效率的限制因素。
研究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为未来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政策的优化路径,以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
2. 正文2.1 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影响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等。
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宏观调控对策
市场失灵及宏观政策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25年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25年,也是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25年。
当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不足的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失灵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
本文通过对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宏观调控对策。
关键词:市场失灵宏观调控政府职能作者简介:徐策,男,1981年生,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经济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张伟超,男1956年生,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经济学教授。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中,关于“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论述,对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经受起了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机制不完善即市场失灵是一个值得注意重要原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体制性障碍,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健全市场机制,结合国情更好地规范和发挥政府的职能,搞好宏观调控。
一、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市场失灵问题的提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从排斥市场机制到引入市场机制,从市场机制高效发挥作用到市场机制逐渐失灵问题的出现,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坦途,也有弯道。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之间的关系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之间的关系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
市场规制法是指采用法律、
法规、政策等方法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
宏观调控法是通过货币调控,税收调控,利率调控和财政政策等措施,以有效控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方式来实现政府有效调控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相互依存和互补。
市场规制法作为一种市场秩序的规范手段,能有效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它需要宏观调控手段的帮助才能发挥最大的
效果。
仅靠市场规制法难以控制大众投入市场的规模,它也难以把资源转移到需要投入的
部门,因此,宏观调控法一方面可以控制资源合理分配和社会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
有效地切断市场的级联效应,从而防止市场失灵。
同时,市场规制法也能帮助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法虽然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并且可能无法达到政府期望的目的。
其中,
市场规制法可以有效配合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市场力量,增强经济发展的预期,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收益,促进经济预期和投资增长。
综上所述,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市场规制法能有效地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法能有效地实现政府的可控性,有效地调整通货膨胀的趋势,以及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完善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才能使市场秩序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税收职能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税收职能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税收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其具体表现则为税收的作用。
税收作为政府的一种分配行为,在性质上属于经济活动中的分配范畴,因此,税收的职能作用,也只能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中来考察。
一、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越发展,税收越重要。
税收与经济的紧密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这是前提。
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
商品生产、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使商品课税成为可能,而跨国经济的发展又促使税收分配范围的国际延伸,国际税收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不仅如此,不同税种的构成、不同税制模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如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发展迅速,这些无疑都预示着税制将随经济的发展而面临新的创新和发展。
税收依赖于经济,只是一个方面。
从税收研究角度讲,更重要的还在于另一方面,即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随之拓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断扩大。
这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财政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日益加强。
正因为如此,税收也随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职能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首要职能,有的将其简称为税收的财政职能或财政收入职能。
由于税收分配是一种无偿分配,税收收入又具有及时、充裕、稳定、可靠的特点,因此,税收一直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都是通过税收筹集的。
税收的财政职能决定了税收在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税收与财政同属于分配范畴。
虽然税收是财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种独特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税收具有独特的调控功能,而且税收活动对财政的意义重大。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二版)习题册》第六课参考答案
第六课练习册参考答案一、基础自测(宋体小四加粗)(下同)(一)名词解释(宋体小四)(下同)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
2. 市场所谓市场,简单地说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4.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生产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5.垄断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或独占,是指一家厂商是某种产品的唯一卖者。
它控制了该产品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供一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
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共道路、教育、公共卫生等等。
7.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状况不对等,其中一方掌握多一些信息,另一方掌握少一些信息。
8.产业产业的基本内涵是同类(生产相同产品、提供相同服务,使用相同原材料、同类工艺技术等)企业的集合。
9.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0.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也可以说一个企业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二)选择题1.(3)2. (2)3. (4)4. (2)5. (1)6. (4)7. (2)8. (2)9. (3) 10. (4)(三)辨析题1.错误。
垄断带来低效率。
竞争会导致高效率,增加消费者福利。
而垄断导致低效率,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害。
垄断会带来腐败。
垄断权力的取得往往靠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特权,因此,为了取得或维护自己已有的垄断地位,常常会以贿赂或变相贿赂方式把垄断高额利润的一部分塞进有关行政部门尤其是其领导人的腰包。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外部影响使市场机制不能达到有效率的 累托最优状态,因而国家必须执行政策来对 付这一市场失灵情况。
1.税收和补贴 2.企业合并 3.明确产权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三、公共物品的政策 既然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无法获利的,那么它的 生产和消费就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政 府必须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做出安排。 四、市场信息政策 五、增进公平和效率的政策 各国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都是力图有利 于经济效率,增进社会公平。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 问题则主要是通过以下政策来实现。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策
1.税收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 (1)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2)对教育亊业的资助。 (3)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4)改善住房条件。 六、保持稳定的政策 1.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2)收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二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3.收入政策 第一,工资与物价冻结。 第二,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第三,税收刺激计划。
4 举例说明信息不完全会给市场的运作带来 什么问题?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5 在下列物品(服务)中,哪些属于纯粹公共品、
混合公共品、私人物品?为什么? (1)空气 (2)沙滩 (3)市内公园 (4)公共汽车 (5)电动剃须刀
6 下列活动中,哪些具有正外部效应?哪些具
有负外部效应?为什么? (1)抽烟 (2)3月5日植树 (3)读书 (4)放风筝 (5)开汽车
本章主要介绍了市场失灵、政府的 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 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市场效率与市场失 灵的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 策的有关理论。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霞辉宏观调控在中国是一个有争议的词,经济学家之间及社会各方对其含义的理解不一。
从学理上看,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而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一国整体经济的结构和行为,它主要研究决定经济总趋势的各种因素,并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在分析这些长期与短期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实际经济的表现相对照,提出长期与短期的政府行为规则与具体政策措施,其目的是维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但具体到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现实情况比理论概括的要复杂。
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正在形成的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但必须长短兼顾,同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差异和市场发育水平。
由此,出现了宏观调控这样的意义不太明确,但有中国特色的词。
我们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中央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市场,对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重要价格的科学形成及总体价格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使用的调控手段有经济政策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调控对象主要是市场。
多年的经验表明,宏观调控在中国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实现经济赶超和稳定的重要保证。
并且,政府也不是什么都调,什么都控,只有在经济出现异常状态时才出台宏观调控措施。
但中国毕竟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宏观调控不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调控力度也不易把握。
由此出现了对宏观调控含义理解的泛化和误解,甚至将所有的政府行为都理解为宏观调控,从而认为宏观调控过度了。
主要误解是混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区别,将宏观调控扩大到微观规制领域,或把微观规制看作宏观调控,或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包含着微观规制。
为此,我们应科学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我们知道,市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调节经济,其高效率毋庸置疑。
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
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自由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它主张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自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实现分配和补充。
但是自由市场有着内在的不足,需要进行宏观调控。
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税收和政府支出。
通过税收政策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消费税率等,以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和影响居民消费和生产的目的。
政府支出则可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
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有效性在于政府在实施政策前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财政状况以及预测经济处于的状态。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调控经济的过程。
货币政策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货币购买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汇率。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利率从而控制资本流动,以起到调节经济增长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来制定,适时地调整利率,影响借贷行为,增加货币供应量或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相反则可以抑制经济。
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状态以及政策的影响范围。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对产业进行调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政策。
产业政策关注的是发展各个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
产业政策需要对市场进行细致分析,指导企业发展。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政府管理来促进经济发展,但需要避免过度干预市场,确保市场的竞争,促进市场的效率。
社会保障政策是指提供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社会压力,促进经济稳定。
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满足基本居民生活需要,也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自由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以实现调节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市场效率限制
本文来至挖掘机维修:摘要〕如果市场能够充分地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就没有必要课税。
而事实正好相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总会存在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限制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充分证明,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是政府,而税收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是政府修补市场失灵的重要调控手段。
〔关键词〕公共需要;市场失效;税收调控一、市场机制的效率与效率限制在市场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使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是人们的自我诱导和自我支持的内在机制,同时,市场机制也存在效率限制。
正确地认识市场机制的双重属性,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当。
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所论证的观点,市场经济机制是以“看不见的手”学说为依据的。
他认为,人类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不断改善自身的命运,在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条件下,使人们获得利益和满足。
在斯密看来,人是理性的,同时也具有利已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如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行动,不仅不会达到自身的最高目标,而且还不利于促进公共利益。
斯密认为:“人类几乎随时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斯密认为,竞争不仅可以激发主观努力,推动财富增长,在客观上还能调节供求关系,使之趋于平衡。
他认为,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竞争便会迫使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得相当正确。
竞争和比赛往往引起最大的努力,反之,单有大的目的而没有促成其实现的必要,很少能够激起任何巨大的努力。
他认为,竞争对推动劳动要素和调节资本要素合理配置有重要作用:竞争可以激发劳动要素的能量,鼓励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和能力技巧;劳动力供给的多少会自动引发雇主间的竞争,引起工资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在部门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由于资本家的逐利性,竞争使资本流向利润最大部门,并最终导致利润平均化;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工资和利润符合自然率,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调控知识点总结高中
市场调控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市场经济与市场调控概述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的运行主要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信号,竞争机制等,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
市场调控是指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以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过程。
市场调控可以分为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层面。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防范经济危机,促进全社会经济繁荣。
微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市场中的个体企业和产业进行调控和监管,主要包括产业政策,企业管理,竞争政策等。
微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市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
二、市场调控的原理和作用市场调控的原理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来纠正市场失灵和市场失衡的现象,以实现市场有效性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完成资源配置和价格调节的功能,表现为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问题。
市场失衡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体系出现偏离,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市场调控的作用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和市场失衡的现象,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市场调控通过多种手段和政策来实现其作用,主要包括价格管制,市场准入,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
价格管制是通过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准入是指政府对市场中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监管和准入限制,以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支持,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财政补贴是指政府对市场中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财政支持和补贴,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市场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市场调控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体系。
税收职能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论税收的效率与公平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
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的中性就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工作必须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而这两大原则的贯彻是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不断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现的。
一、税收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一)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并通过税收分配促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现代税收理论一般把税收效率原则概括为3个方面:1、资源配置角度:税收分配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利用的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
2、经济运行角度:税收分配要有利于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政府征税是将私人经济部门占有和使用的资源转移给政府部门的过程。
如果税收分配不当,就会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扭曲,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确决策,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形成所谓税收超额负担,因此,征税要遵循效率原则,使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最小,并形成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所得(即效率)。
3、税务行政角度:在征税过程中征税主体支出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要尽可能地最小。
(二)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
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摘要〕如果市场能够充分地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就没有必要课税。
而事实正好相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总会存在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限制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己充分证明,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是政府,而税收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是政府修补市场失灵的重要调控手段。
(关键词)公共需要;市场失效;税收调控一、市场机制的效率与效率限制在市场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使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是人们的自我诱导和自我支持的内在机制,同时,市场机制也存在效率限制。
正确地认识市场机制的双重属性,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当。
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所论证的观点,市场经济机制是以“看不见的手”学说为依据的。
他认为,人类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不断改善自身的命运,在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条件下,使人们获得利益和满足。
在斯密看来,人是理性的,同时也具有利已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如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行动,不仅不会达到自身的最高目标,而且还不利于促进公共利益。
斯密认为:“人类几乎随时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斯密认为,竞争不仅可以激发主观努力,推动财富增长,在客观上还能调节供求关系,使之趋于平衡。
他认为,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竞争便会迫使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得相当正确。
竞争和比赛往往引起最大的努力,反之,单有大的目的而没有促成其实现的必要,很少能够激起任何巨大的努力。
他认为,竞争对推动劳动要素和调节资本要素合理配置有重要作用:竞争可以激发劳动要素的能量,鼓励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和能力技巧;劳动力供给的多少会自动引发雇主间的竞争,引起工资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在部门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由于资本家的逐利性,竞争使资本流向利润最大部门,并最终导致利润平均化;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工资和利润符合®然率,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他认为,竞争离不开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高低调节生产要素投入者的实际收入和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斯密认为,每个人在努力地运用其资本以实现产出的价值最大化时,通常,他既非旨在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关心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安全和得利。
然而,此时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促成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
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比他在真正地有意识这么做时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斯密认为自己发现了社会经济生活赖以有效运行的“经济秩序”,这就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秩序,即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秩序。
市场经济是惟一自然、合理和能够带来繁荣的经济,因为它是惟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经济。
生活的精髓就在于它无穷无尽和神秘多样,因而,就生活的完美性和变换性而言,任何中心人物的智慧都无法加以涵盖和设计。
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应追求经济效率,而惟一独市场经济体制最能体现经济效率的要求,具有自动促进提高经济效率的内在属性。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和威廉。
诺德豪斯认为: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eney)的简称,有时也称帕累托效率。
其含义是:在一个经济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该经济的组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最大可能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组合,那么,这个经济就是有效率的。
效率只能在当任何可能的生产资源重组都不能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而使任何一个人的情况都变好的条件下出现。
这就是说,在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下,只有降低某个人的效用才能增加另一个人的满足或效用。
美国的另一个经济学家蔓昆认为: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使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配置表现出效率;如果一种配置是无效率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好处就还没有完全被实现。
概况地讲,效率是对资源的利用实现优化配置,使其投入最省、结构最优、收益最大、浪费最小。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经济资源,通常都具有一系列的可供选择的用途。
因而,人们迫于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必须对其所使用的资源进行选择,以确保在较省的资源投入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如果人们面对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在使用上是盲目的或随意的,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不经济,导致经济效率的低下。
同时,资源在数量上又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或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这本身就蕴含着效率的要求,即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经济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人们就必然会提高资源稀缺意识、择优配置意识和最大效用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存在机会成本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必须使机会成本为最小。
这种动力的影响,必然导致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资源数量有限的前提下,多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就必然以少生产若干个单位的另一种产品为代价,这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处于竞争中的各经济主体,面对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在生产决策中必须以机会成本最小为决策的基础。
如果目前正在生产的产品的收益不如另一种产品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多,生产者就可能放弃当前正在生产的产品而转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把机会成本称为选择成本。
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产量组合,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
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它表明社会生产可能选择的菜单。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某种产品的生产,就必然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因而整个社会的生产选择过程,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的组合。
如何选择不同产量的组合才能使资源利用有效、经济效率提高呢?通过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可以直观地分析效率的概念。
当社会不减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时,生产就会产生效率。
这就是说,生产的组合点必须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如果生产的组合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说明资源的使用存在浪费,该经济显然是无效率的。
在经济资源既定时,边界以外的各点是不能实现的。
然而,不论市场体制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理想,它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就是市场机制的效率限制。
市场机制的效率限制主要表现为:(1) 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市场,是对有效市场的重要偏离因素之一。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时,就被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其极端情况是垄断,即惟一的卖者独茴决定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
当市场出现不完全竞争或垄断时,社会的产出将会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移至边界之内,使物品的产出低于最有效率的水平。
(2)市场存在的经济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当某一经济单位的产量增加,给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带来无须酬报的收益时,称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效果;当某一经济单位的产量增加,给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造成得不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时,称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效果。
由于外部性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无关,所以,往往不会纳入市场当事人的理性计算和决策之中,因此市场的压力和吸引力对其不产生作用。
(3)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失效,是因为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效用扩展丁•他人的成本为零,对它的消费不存在竞争性,也不存在排他性。
(4)市场会形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即使市场经济的运行完全符合效率原则,仍然有可能导致一种缺憾,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
(5)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波动,表现为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带来市场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两个顽疾:失业和通货膨胀。
二、税收调控市场的目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存在的效率限制,必须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进行宏观调控。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税收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政府的税收调控,能够对市场失效进行有效的弥补。
政府实施税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市场物价,控制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保持物价和货币的稳定。
物价和货币的不稳定,容易诱发通货膨胀,使广大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深受其害。
2.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对有限的经济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是发展一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耍前提。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包括国家的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产)的充分利用,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总量,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
国富民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由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还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群。
根据世界上多数国家衡量充分就业的标准,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被认为是充分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实现国富民强和充分就业,国家必须把充分利用资源作为政府的经济目标之3.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的福利程度。
衡量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与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社会方而指标,共同构成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起伏很小,不存在因增长率的大起大落而造成就业与价格水平的较大波动。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政府经济的重要目标。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常常是相背离的:刺激了经济增长则可能波及货币的稳定;奉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易妨碍经济增长。
在两难选择过程中,一般市场经济的国家大都将经济增长置于首位。
4.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当今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国际经济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发展国际经济必然会涉及国际收支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