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派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徽派建筑的简要介绍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一)、徽派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于中国商界。
徽州是“文化之邦”,致富还乡后,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架桥梁,盖路亭,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2、形成及发展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随着徽商的兴起和发展,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派建筑也逐渐慢慢发展成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粉墙黛瓦,门窄槛高,窗少且小,采光通风的天井和防火的马头墙,还有细致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
徽派建筑外形的一致性,是追求贫富间和谐的体现。
然而,富人终归是有他们所享受的权利。
于是在保持外形的基础上,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并且使三雕发挥得淋漓尽致,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
1、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它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这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为装饰特色,简称“徽州三雕”,而婺源古建筑群在此三方面也表现得很典型。
徽州“三雕”源于宁,明清时达到极盛,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等类建筑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筒等工艺品的制作。
徽州“三雕”在风格上一般可分两个阶段。
明代的雕制朴拙古雅,多平雕和浅浮雕,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入清以后,雕镂渐呈细腻,多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层次繁复,错落有致,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精美感。
婺源"三雕"艺术广泛用于古民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于1597年进入始兴期。
"三雕"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婺源"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
2、徽派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
这里的“天”既是指徽州
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的自然风貌;也是指“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
“天人合一”是指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生活在其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在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
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徽派建筑具有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
这无不体现出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出徽州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
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
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
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
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
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
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徽派民居还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宗祠和牌坊,就是标志着徽文化忠孝节义儒家思想的典型建筑。
二、现状分析及评价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作为徽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婺源的徽派建筑保存的比较完好,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村落晓起,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
近几年,在开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同时,旅游公司和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修理和
维护工作,使各个村落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开发,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古建筑的保存现状及评定
晓起,亦称晓川,含上、下晓起两个自然村。
晓起村内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明清建筑近百幢。
其中有清道光丙戊(1826年)进士、江苏直隶州知州、光禄大夫江之纪的“进士第”;清花翎头品顶戴、金紫光禄大夫、山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的“荣禄第”;清光绪年间光禄大夫、江都巡检江人铎的“大夫第”等。
还有商宅若干座,有清光绪年间“礼耕堂”, “继序堂”;清末茶叶成品获国家农工部金奖和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的茶商汪晋和的“日新堂”。
此外还有“志勤堂”、“振德堂”、“日省堂”、“慎德堂”等众多富商的住宅。
建筑体多为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山墙上部呈阶梯形,高出青瓦坡顶的屋面,俗称“马头墙”。
平面布置多为三进三开间和二进三开间。
当然保存完好的住宅将继续保存和发展,但还要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 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俞姓古宅,堂构严谨,陈设儒雅,斗拱藻井,雕刻精美,是为婺源徽派建筑极品。
思溪延村发展至今已有800年,现存80多幢古宅。
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
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
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在古建筑物的保存过程中,宅内的装饰物品的保存比较好,民居所用的石材、青砖、木材,都保持纯天然材料质感,保留自然纹理与色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破坏了某些雕刻的完整性和美观,比如:木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头像被破坏了,石雕也被毁弃等。
自乡村旅游开发以来,旅游公司或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保护古建筑物,并组织了专门人员研究,使许多徽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村民建房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很多居民的新建筑用地也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2)、村落整体古建筑环境评定
村落整体环境就像人的外表一样,需要包装和打扮。
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婺源,有着优良的环境,森林覆盖率达82%;空气质量好,尤其是农村,全县达二级标准,部分如SO2、氮氧化物达一级标准;水系源头达二级标准;固体废弃物也要综合利用并妥善处理。
生态是自然的馈赠,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呵护当地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的。
在晓起村,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掩映在群山环抱的茂林深处,村周山峦叠翠,绿树阴翳,远望古道,宛如一根飘带,村子前后左右,浓荫蔽日的古树,蔚为奇观;在思溪延村,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现在一些已开发成旅游地的景点的周边环境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和开发。
古建筑的环境的保护是村落环境建设的一个主题,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和保护来实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比如关闭森林周围的污染性企业,对坟墓进行搬迁,植树造林等。
然后宣传教育村民,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原因调查
一)、自然原因: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能够经受自然的破坏,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
2、两个村落中,有一些不能保存的古建筑群是因为风吹雨淋,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比如打雷、火灾等。
二)、历史原因:
从所调查的两个村子可以知道
1、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战争对古建筑进行了极大的摧毁,使好多古建筑受到破坏。
2、土改期间,所有房子都再分配了,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古建筑物的保存和维护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一些房屋因为没有好好维护而不能很好的保存。
3、文革时候,古建筑被破坏的最多,主要破坏的是建筑物上的雕刻(木雕、砖雕、石雕)。
4、文革之后,进行平反运动,又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古建筑,使古建筑进一步受到破坏。
三)、现代冲击影响: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一方面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有足够的钱财加以装修和维护。
在现代,由于旅游开发,旅游公司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做出相应的保护。
2、现在两个村落中没有被列为景点的房子,一些房主就开始自己改建房子,把原来的古建筑给推倒,再平地起高楼,所以有些古建筑就这样地消失了。
还有一些古建筑被主人开发,成为旅馆或饭店,改变了原来的古建筑风貌。
3、近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或通过某一方面影响古建筑的保护,对古建筑起破坏作用。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所产生的扬尘和噪音。
一、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开发不完全。
我们可以把古建筑按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三类。
1.具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2.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3.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
而现今,只有部分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了。
例如,我们在延村发现了一座门楹砖雕精美的古屋未被开发成景点。
户主因与旅游公司达不成协议,便用黄泥把砖雕封涂了起来,不让游人参观。
其次,开发不合理。
1. 商业化发展问题。
我们通过对晓起、思溪-延村两村的对比,发现在晓起许多景点,已被改造成了商业化气息浓重的酒店、茶室,仅保留了其外部的形态;在思溪-延村则保留了古朴的风格。
2. 旅游基础设施问题。
在思溪-延村,旅游公司修筑的游步道,未普及全村,只是维修了旅客集中的路段。
二、现状环境的改变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其中牵涉了村民、旅游公司、政府三方面。
从理论上讲,现状环境对古村落保护的影响分为:
1.村庄建设的扩展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破坏;
2.新建建筑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不协调;
3.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建筑的功能要求的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房屋与古村落的保护的问题日益激烈。
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
另一方面,要尽量维持古村落原貌。
在思溪-延村,村委会强制要求村民不准建新居。
在延村,我们走访了一家村民,他一家四口,挤在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房间,且老房屋已严重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但他们想修房,费用很高,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想盖新房,政府又不允许,就依然住在那间危房里。
还有,在村民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如何维持古村落原貌,是一个问题。
例如:在晓起,村民家大量私自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古朴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