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课:走进季羡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待人 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 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的在1995 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 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 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 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再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 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 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 做到这分上真让人敬佩。”
适用话题:平易近人、善良、傲慢与 谦逊、处世之道
分析:真正伟大的人,内心没有“瞧不起人”的浮躁 与自傲,反而愈发平易近人。我们须向季先生学习,切 莫做那功夫不足、傲气十足的“伪文化人”
乐观面对“牛棚”生活 “文革”十年,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帽子关进 “牛棚”。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 抉择中决意吃安眠药自杀虫剂。正当他要吞药时,突然被 揪去批斗,狠打暴踢,他的思想却随之发生了变化:还是 活下去吧。“为了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 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的办法:“低头弯腰,手不 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心里数着数来计算 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从“牛棚”出来后,季羡林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 他琢磨着找一件时间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 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 适用话题:逆境、时间、乐观、 写的《罗摩衍那》,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语散文,写成小 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思考,把散文改 机会 为有韵诗。就此,译出了两万多颂、 8卷本的《罗摩衍 那》。 分析:若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遭遇,季羡林也许没有今 天的巨大成就。而真正决定他走出逆境的原因,在于他 始终笑对人生,乐观面对一切人生际遇。
分析:其实,人生本来就是平淡的,能有一点闪光,不要变成通 体金光。季羡林的活法,虽然过于苦索、古老,但却不含腐败的 气息,反有点宗教似的清谧,令人肃然起敬。
“铁皮暖瓶”的友情 季羡林是铁皮暖瓶,外表冰冷而内极热。 他一生阅历极丰富,到过30多个国家,在国内,足 迹也遍及大江南北,像这样的阅历,本应广交天下朋友, 但情况并非如此。他确实交了一些朋友,一些素心人,但 数目却不是太多。反思友情时,季羡林道出其中的玄机, 说:“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 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 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数十年,甚至天天对坐办公,但是 感情总是如油投水,决不会融洽。天天‘今天天气’,哈, 哈,哈!天天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像一对豪猪,必须保持 一定的距离,天天在演‘三岔口’,到底成不了真正的朋 友。” 适用话题:淡泊、友情、交往、 所以,季羡林交朋友,决不追求表面的左一握手,右 缘分 一点头,如鱼得水,畅游无碍,他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 如水”的原则。 分析:对比季先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观, 当今人们的作秀与轰轰烈烈的“虚伪”友情是否有些幼 稚可笑呢?淡泊处世,这是大师之大境界。
适用话题:无私、形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理智、 公与私
分析:这位垂暮老人,已接近心愿的完成。他的一生心 血,所思所为,尽献于轩辕。犹唯恐有片纸寸书的遗漏。 这点点滴滴的无私,令人感动。
与淘粪工成为忘年交 魏林海是北京海淀区的一名淘粪工人,喜欢学问, 也爱书画,久慕季羡林大名,但一直无缘想见。1997年 迎香港回时,魏林海终于觅到一个拜访季羡林的机会。魏 林海与几位书画之友拟在自家西屋办一次书画展,以表香 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并想请一位名人写个幅以壮声势。最 初,他们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傲气十足, 看不起淘粪工。魏林海一气之下,发誓非找一位大名人题 写不可,于是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季羡林听说是淘粪工人 求题,十分高兴,二话没说,很快就写好了“六郎庄农民 书画展”的横幅。题字苍劲有力,意味高古,挂在展室中 颇有高雅之气。为此之故,二人竟然成为忘年交。
二、季羡林轶事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 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 到底。”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 与识,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朴实的“提包者” 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一名新生守着 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 地方。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正在这时,他看 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 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 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 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 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 适用话题:朴实、境界、爱心、 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 平凡与伟大 李吗?我一人拿不动。”老人愉快地答应了。他先帮新生找到报 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数天后,在全校 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 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 长季羡林。 分析:有人评价季羡林,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他如同一滴最 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 平凡的泥土,落入无比浑重的黄土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 形容。
生平事迹: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 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 授、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
尽赠收藏 迄今为止,北大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来自季羡林。 新中国成立后的季羡林是一级教授,工资、各项补贴加稿 费,每月收约有千元,他用来买了很多古字画。后来,他 把收藏全部捐赠给了北大。仅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包括 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都在 10幅以上,此外还包括大量古砚、寿山石、善本、自己 所用家具。甚至连自己的图章也捐掉了。这些古董,价值 难以计数。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之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 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于是,又打 “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看 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
走进季羡林
国 学 大 师 季
羡 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 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 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 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 贱不移,宠辱不惊。” ——感动中国致季羡林
一、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 家、佛学家、教育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 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 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 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 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适用话题:礼貌、人格、魅力、 尊重
分析: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在 抱怨现代社会不讲礼貌。但请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吗?你能像 季先生这样礼貌一生,和蔼一生吗?
读书:天下第一好事 季羡林热爱读书,堪称“书痴”,在谈到读书时,季 老有一段格外生动的言论: “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 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 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 不无道理。但这是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 代’——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 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 属此类。但是,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 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 ‘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 适用话题:读书、爱好、古与 了镇压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 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今、文化
勤奋一生 季羡林曾说:“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他总结 自己一生的学问之路时,也说:“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便是勤 奋。” 初中时,他于正式课程中读了《古文观止》一类书,下课后, 又参加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 又到英文文学社去学英文。高中时,他对读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 趣,认真研读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和“三苏” 的文集。 在国外读大学期间,他仍然勤奋读书。主修印度学,发奋学 习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等,还选学了不少其他课程。 适用话题:勤奋、好学、人生 几十年的学者生涯中,季羡林每天早晨都是四点起床,吃一 点烤馒头片,啜几口茶,然后在书房里读书写作到七点再去上班。 之路、方向 即使外出开会、访问、在飞机、火车上,也是抓紧时间进行阅读和 思索,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即使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即使躺到 病床上,他的双腿上仍然放了一块板子,权当临时阅读和写作的书 桌,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 分析:“永远不让步自己的大脑停摆”是季羡林的勤奋——他勤奋 于艰难困苦,勤奋于异国他乡,勤奋于身陷“浩劫”之中,勤奋 于躬逢盛世之际,勤奋于“爱尚文史,老而弥笃。”
分析:季先生博览群书,读书于他,是人生最大乐事。从他的文 字中,我们可看到他对不读书者或讥讽读书者的轻蔑及鄙薄。书, 是所有季羡林般的读书人决不容许他人践踏的生命净土。
平淡人生见品格 季羡林无论地位高低,收入高低,生活始终保持一个 模样——窄木床,棉絮上覆布单,一身蓝色中山装,唯一 的嗜好就是看书写东西。朋友笑称他是“都市里的乡下 人”。 除了追求新的思想与信息,季羡林眼中没有“时尚” 可言。保姆为他买衣服时,要告诉他,这是“处理货”, 廉价的,他才会欣然接受。吃饭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会捡 起来搁在嘴里,而劝他喝牛奶,也要大费工夫,他说,我 不喝牛奶也活了九十多岁。其他“名人”们是怎么活的, 与他无关。 他没有养尊处优的心态,他是思想的巨子和生活的平民。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单调而丰富。他的业务成就,是用 适用话题:人生、品格、高尚、 他一生的孤寂与自我收敛换来的。有时家里一天到晚来人, 心态 不能写作,到晚上他便沉默不语,对自己极不满意。一个 留学生十二年的博士,却将自己的人生欲望几乎压缩为零。 他的选择即是:唯保存自己的学术与正直品格。
谢绝剑桥大学聘约 二战前,古斯塔夫· 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 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所 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 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 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 良心的人。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最后, 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回国后,季羡林受到北大的优待,本已打消了去剑桥任教的念 头,可是面对中国图书馆梵文典籍空空如也的现状,他又感到前途 适用话题:责任感、家园、选 黯淡。剑桥大学丰富的藏书、优越的研究条件,令他向往不已。最 后,他决心回济南老家看看,再作决定。 择、良知 当他迈进老家家门时,眼前一的切让他大吃一惊。家庭经济困 难的程度,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两个孩子瞪大眼睛望着陌生的 父亲。眼前的一切,令他痛苦万分,流下了眼泪。悔恨、内疚、悲 痛的心情一齐涌上心头,他立即作出决定:拒绝剑桥大学的聘请。 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 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 承担起来。” 分析:学术研究之艰,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家国之痛,却是人为 人应该扛起的责任。季先生的高尚节操在承担责任的坚定中得到 无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