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和功能,了解地理数据的组成和类型。
2.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地图扫描、GPS定位等。
4.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查询、空间关系分析等。
5.完成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例如根据地图数据绘制出一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图。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实验环境准备:安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了解其基本功能和操作方式。
4.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查询和分析功能,绘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5.实验结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本次实验使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进行遥感监测、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应用。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在地理学、规划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3篇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在某地理信息系统公司进行的,实习时间为一个月。
实习内容主要围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展开,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地图制作等方面。
二、任务和成果1. 数据采集在实习期间,我负责参与地理数据的采集工作。
主要包括到各个地点进行实地调查,使用GPS设备采集地理坐标和其他相关信息。
通过采集的数据,可以为公司的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完成之后,我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工作。
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格式转换等。
通过数据处理,可以使得数据更加规范化和方便后续的应用和分析。
3. 地图制作在数据处理完成之后,我参与了地图的制作工作。
根据公司的要求和需求,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图的制作和设计。
通过地图的制作,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可视化,更好地向用户传递地理信息。
三、实习感想和收获1. 实习期间,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我学到了很多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通过实习,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兴趣。
我发现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非常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
3. 在实习期间,我也学到了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项目中,我需要和团队成员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我也对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充满了信心,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这个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精选3篇(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概况我在XX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
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软件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数据处理软件等。
公司在该行业拥有良好的声誉和高度的影响力,与多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着合作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第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A课程实验所属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A开课学期:2014-2015第一学期所在专业:所在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时间:目录实验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3-7 实验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8-16 实验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17-19 实验四: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20-25 实验五:空间操作及其空间分析………………………26-34 实验六: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出………………………35-42实验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一、实验目的了解GIS的组成和软硬件平台,熟悉平台软件的界面环境、基本操作,理会GIS的基本功能二、实验分组每人一组,独立完成三、实验内容启动MapInfo MapInfo界面结构菜单命令 MapInfo的工具条读取栅格图像并使用绘图工具打开表完成实验结果、体会指定项目,和个人收获。
四、方案设计(要求)略五、实验结果1.快速启动项2.系统界面情况3.点数据层4.线数据层5.面数据层六、实验体会(结论)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1.系统硬件:数据处理设备(包括从服务器到图形工作站、个人计算机等各种形式的计算机),输入设备(数字化仪,大幅面图形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全球定位系统),输出设备(显示器、投影仪、绘图仪、打印机)2.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GIS基础软件平台(如MapInfo)、GIS应用软件3.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逻辑上分为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结构4.应用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5.应用模型(是和专业知识连接的纽带,模型的实现一般是在平台软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2. MapInfo的主要功能① 测量分析② 缓冲区分析③ 地图代数④ 多边形操作⑤ 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3.地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1.数据采集与编辑:…… 2.数据存储与管理 3.数据处理和变换 4.空间分析和统计 5.产品制作与显示 6.二次开发和编程实验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一、实验目的熟悉图象处理方法,明确数据结构构建原理,掌握图象配准、屏幕数字化、属性数据输入方法,理解物理坐标和用户坐标的转换关系及数据输入环境,体会图层概念二、实验内容栅格图象处理在MapInfo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进行栅格图象配准矢量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实验结果的指定内容及其它个人体会三、实验步骤略四、结果(一)栅格图象处理1.图象配准提示框(你想简单地显示未配准的图象,或配准它使它具有地理坐标)截图2.单位选择对话框截图3.投影选择对话框截图4.输入控制点坐标对话框截图5.4个控制点坐标输入完毕的图象配准对话框截图6.配准后的结果(文件另存窗口插入)7.方法2的步骤结果截图(选做)(二)屏幕矢量化(图形数据输入)(三)属性数据输入五、结论(体会)1.关于图象配准的功能配准一幅栅格图象时,要输入地图坐标(如经度/纬度),并指定栅格图象上与该坐标对应的点。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报告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学期:2013-2014(二)专业班级:测绘12-4班学生姓名:黄嘉佳学号:20120286指导教师:王延亮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2014年目录/CONTENTS实验报告一地理空间信息基础/Report1 The base of GeographicSpatial Information ···············································································实验报告二数据输入/Report2 Data Input ··················································实验报告三空间数据编辑/Report3 Spatial Data Editing ································实验报告四空间数据分析/Report4 Spatial Data Analysis ·······························实验报告五空间分析/Report5 Spatial Analysis ···········································实验报告六数据显示与地图编制/Report6 Data Display and Cartography ·······················································································一、实验目的了解 ArcGIS 的体系结构和数据模型了解 ArcGIS Desktop 的基础模块及主要功能掌握 ArcMap 的一些基本操作掌握 ArcCatalog 的一些基本操作三、实验原理、内容及步骤实验原理及内容1.介绍 ArcGIS 软件的体系结构和数据模型,重点介绍 Coverage 和Geodatabase 两种数据模型。
GIS武大实习报告

GIS武大实习报告篇一:GIS课程实习报告《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班级:XXXX 姓名:XXXX学号:指导老师: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 实习目的本实习是为学习和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专门设计的。
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数据库以及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显示输出等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了解ArcGIS10.0的基本组成,了解Geoway和ArcGIS10.0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了解GIS数据库的相关知识;了解Geoway和ArcGIS9的文件结构和类型,掌握创建这些文件的方法;掌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方法、数据编辑方法;TIN生成、DEM生成、坐标变换的基本方法;掌握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数据显示的基本方法以及布局地图的制作和输出方法。
2. 实习内容2.1 Geoway数字化实习采用软件Geoway数据加工平台进行数据采集,使用I49G037012栅格图,自选邻近的数字化4块公里格图块进行网数字化,使用自动跟踪、边角提取等有效的数字化功能对该栅格图进行数字化并输出成图。
2.2 ArcGIS软件学习学习ArcGIS软件,根据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ArcGIS软件的学习,同时学会运用其强大的分析功能进行空间分析,并学会制作地图、生成TIN、DEM等内容。
ArcGIS软件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1) ArcMap 简介 2) 要素及其属性查询3) 专题地图显示4) 属性表的编辑、连接、维护 5) 相互位置查询、空间连接 6) 地图布局与报表 7) 栅格数据生成和显示 8) 栅格空间距离计算 9) 再分类与叠合计算10) 邻近区11) 多边形合并、叠合 12) 地表模型生成、显示 13) 工程中的土方、纵坡14) 视线、视域15) 最佳路径、最近设施、服务区 16) 点、线、多边形要素输入和编辑17) 多边形要素的高级编辑 18) 拓扑规则19) 投影变换、坐标校正 20) 通过转换建立数据库 21) ModelBuilder2.3 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考核结合Geoway数字化成图,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要求所用图层不少于2层,运用到的功能不少于3个。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报告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报告在经过了前几周的实习后,从18周开始,我们地信专业的同学们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实习学习任务。
这次的实习为期三周,任务量还是很大的,时间卡的很严,大家需要完成的工作也很多,这些大家在实习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按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按照惯例,在实习开始的第一天,老师会简单的做一下实习的介绍,讲解一些实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并带领我们对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答疑解惑,并对实习工作进行一下小小的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在还有一年多就走向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我很看重这次的实习,毕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次练兵,算是第一次对自己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来一次最初的接触,对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我准备将我最大的精力都投入到实习工作中,为自己的将来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至于到时候措手不及。
实习分为三个部分,有三项任务,每项任务为期一周,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让我们熟悉用MAPGIS编制地图的全过程及基本方法,了解MAPGIS在制图领域中的应用。
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空间数据获取的基本原理、综合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实习是靖娟丽老师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实习,主要内容是线状要素的矢量化、属性编辑、误差校正、投影变换、拼接、输出。
采用1:10万基础地形图为基本资料,6位学生合编一幅。
每一位学生完成一定方里网内的数据,编好后,赋上相应的属性信息,进行误差校正、投影变换,最后拼结形成一幅完整的1:10万地形图,添加图名、图框、比例尺、图例等信息,输出专题图为JPEG格式。
这项任务总体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毕竟是六个人完成一幅图,并且最后还要拼接,这就要求每个人的绘图精度一定要有保证,否则会出现误差极大的情况,导致无法按期完成任务。
地信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地理科学研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操作,熟悉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流程,提高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理解GIS的基本原理,掌握地图制图、空间分析等基本技能。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GIS软件安装与启动- 安装ArcGIS软件,确保软件版本与实验要求相符。
- 启动ArcGIS软件,熟悉界面布局和基本功能。
2. 地理空间数据准备- 收集实验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
-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确保数据格式符合ArcGIS要求。
3. 地图制作- 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新的地图项目。
- 在地图中添加地理空间数据图层,设置图层属性和显示参数。
- 完成地图布局,包括标题、图例、比例尺等。
4. 空间分析- 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 输入分析参数,执行空间分析操作。
- 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5. 实验报告撰写- 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图制作- 成功创建地图项目,添加了地形、土地利用、行政区划等图层。
- 地图布局合理,图层属性设置符合要求。
2. 空间分析- 成功执行了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分析操作。
- 分析结果准确,可视化展示清晰。
四、实验总结与反思1. 实验收获- 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熟悉了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流程。
- 学会了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2. 存在问题- 在地图制作过程中,图层属性设置不够精细,影响地图美观度。
- 在空间分析过程中,对部分分析方法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分析结果不够理想。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试用)参考模板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试用)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建模综合实验姓名:李昊学号:1050900043 班级:05级3班指导教师:胡卓玮日期:2007-12-17 成绩:【实验报告要求】1.描述本次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名称:finding a site for a new school试验目的:使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所给条件进行筛选以及权重的分配,为新学校在这部分地区内找着一个合适的地址。
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前arcgis软件的特别设置:(1)新建一个与工作空间相关联的文件夹,并设置一个储存过程中间数据的文件夹。
(2)导入原始数据:(3)新建一个“model”,并对其属性进行一系列设置:2、开始进行数据处理:(1)利用坡度分析工具从高程图层中抽取出坡度信息图:(2)利用“distance”工具对“recreation sites”图进行处理:(3)利用“distance”工具对“school”图层进行处理:(4)用“reclassify”工具对处理后的三个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对坡度的处理对“recreation site”数据进行处理对“school”数据进行处理(5)将分类后的各数据分配相应的权重:(在landuse图层数据中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分上相应的权重)(6)选择最优地点:首先用“con”工具进行适宜地点情况分析:(黑色部分为适宜地区)其次利用“majority filter”工具对所得图层进行要素过滤:(7)模型参数设置:(8)最佳地址选择:最后结果(如红色区域所示):2.说说你所理解的综合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建模思想和实现过程(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解决实际问题,尽量举一个和本次实验内容所不同的例子)。
回答:综合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地理信息建模思想相结合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人们将所需要分析的各种地理数据倒入相关处理软件(如arcgis)中,然后利用软件中的综合空间分析功能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关联、叠加等操作,将这些抽象的数据以图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建立起地理信息模型以备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2摘要本报告是对2024年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进行的总结和分析。
实习活动主要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和相关课程的学习。
通过实习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并学会了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与同事和导师的合作和交流,我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技能,还培养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
本报告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对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的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实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实验室、数据处理、团队合作1. 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结合地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它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集成和管理,并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来解决地理空间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本学院组织了2024年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习,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实习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实际操作和课程学习。
实际操作部分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GIS软件,并完成一系列实际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
课程学习部分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常见功能和应用案例的介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学会使用GIS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参与了实际操作部分,学会了使用一些常用的GIS软件工具,例如ArcGIS和QGIS。
通过操作这些软件,我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孙朝晖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和运用GIS软件, 通过运用ArcGIS绘制一幅数字地图,从而对我们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实习,加深了我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数据库以及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显示输出等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实习,要求我们了解ArcGIS9的基本组成,了解Geoway和ArcGIS9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
2.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分为三部分:Geoway、ArcGIS、ArcGIS数据建库及空间分析。
Geoway实习使用I49G037012栅格图,自选邻近的数字化6块公里格图块进行网数字化,使用自动跟踪、边角提取等有效的数字化功能进行数字化。
通过具体案例掌握,Geoway 软件的工程创建、图像配准、数据采集(包括点、线、面、注记的采集和编辑),并进行检查与编辑,通过图幅整饰出图。
ArcGIS 9实习主要内容是了解ArcGIS9的文件结构和类型,主要进行了利用ArcMap 对数字地图进行普通查询、特殊查询以及专题地图的编制、地图布局与报表的设计。
ArcGIS数据建库及空间分析是将所建立的地理数据库文件,使用所学ArcGIS的地图显示、属性查询、空间查询、数据输入、编辑、空间分析、数据管理、维护、显示、打印输出功能,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实习实现思路和方法3.1 Geoway实习Geoway实习主要目的是进行数据的矢量化,利用Geoway软件将纸质地图中的道路、房屋、水系、地貌等矢量化。
利用Geoway软件进行矢量化的主要步骤如图3-1所示:本实习的主要过程在于点、线、面等对象的提取与输入,其中用到了边角提取、线跟踪等矢量提取方法,其中边角提取比较适用于提取独立房屋,而线跟踪比较容易提取等高线等地貌要素。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已经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我参加了本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GIS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GIS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及空间分析原理等。
2. GIS软件操作:以ArcGIS为例,学习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导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
3.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空间数据的采集方法,掌握坐标系统、投影变换、数据配准等空间数据处理技术。
4. 实地考察与调查:结合实地考察,了解GIS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提高GIS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实习过程1. GIS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教程等方式,了解了GIS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及空间分析原理等,对GIS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GIS软件操作学习:按照教材和网络教程,逐步学习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导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空间数据的采集方法,了解坐标系统、投影变换、数据配准等空间数据处理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
4. 实地考察与调查:结合实地考察,了解GIS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提高了GIS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方面:对GIS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及空间分析原理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导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上机实习报告解剖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报告人:学号:班级: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再进行初步的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后,了解了很多GIS相关知识,随后的上机实习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GIS中Shapefile文件格式、Arcmap的使用、矢量和栅格的转换、投影坐标变换、TIN和DEM的使用、缓冲区分析等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应用GIS进行选址和制图。
目录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 0摘要 (1)第1章Shapefile文件格式 (3)1.1概览 (3)1.2Shapefile图形索引格式(.shx) (8)1.3Shapefile属性格式(.dbf) (8)1.4Shapefile投帧式(.prj) (9)1.5Shapefile空间索引格式(.sbn) (9)1.6限制 (9)第2章实验一 (11)2.1启动Arcmap 10.4 (11)2.2检查要素图层 (11)2.3显示其它图层 (11)2.4查询地图要素 (11)2.5检查其它属性信息 (13)2.6设置并显示地图提示信息 (15)2.7根据要素属性设置图层渲染样式 (16)2.9使用空间关系选择地理要素 (18)第3章实验二 (20)3.1设置数字化及编辑环境 (20)3.2矢量图层的创建 (20)3.3新要素的坐标系统的确定 (20)3.4图层加载 (21)3.5数字化 (22)第4章实验三 (26)4.1自动数字化与矢量数据的编辑 (26)4.2坐标变换 (29)4.3投影变换 (31)4.4空间数据转换、矢量转换栅格/栅格转换矢量 (34)第5章实验四(一) (35)5.1TIN 及DEM 生成 (35)5.2 DEM 的应用 (40)第6章实验四(二) (46)综合练习: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46)6.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46)6.2.综合应用实验 (49)第7章实验五(一) (59)寻找某市建立工业区最适宜地段 (59)7.1建立TIN (59)7.2生成DEM (60)7.3坡度分析 (61)7.4重分类 (62)7.6矢量图转化为栅格图 (64)7.7栅格叠加运算 (64)第8章实验五(二) (65)ArcMap 制图-地图版面设计 (65)8.1渲染图层要素-唯一值符号 (66)8.2标注图层要素 (67)8.3渲染图层要素—分类渲染 (68)8.4渲染图层要素—点密度渲染 (72)8.5渲染图层要素—图表渲染 (73)8.6创建地图版面 (74)8.7添加各种元素到地图版面中 (78)8.8打印输出地图 (81)9 实习心得与建议 (83)第1章Shapefile文件格式ESRI Shapefile(shp),或简称shapefile,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ESRI)开发的一种空间数据开放格式。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总结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对地理信息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些实验的总结。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本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领域。
具体要求包括:1、熟练掌握 GIS 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工具。
2、学会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和分析。
3、能够运用 GIS 技术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数据采集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地理数据,包括实地测量、遥感影像解译、网络数据获取等。
例如,在进行校园地图绘制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全站仪进行实地测量,获取了校园内建筑物、道路、绿地等要素的坐标信息。
(二)数据编辑与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或不完整,需要进行编辑和处理。
这包括数据的几何纠正、属性赋值、拓扑构建等。
例如,对于测量得到的校园地图数据,我们需要对建筑物的边界进行平滑处理,给道路赋予名称和宽度等属性。
(三)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 GIS 的核心功能之一。
我们通过实验掌握了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
以城市规划为例,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污染源周边需要保护的区域,通过叠加分析可以判断不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四)地图制图与可视化将处理和分析好的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直观地传达信息。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地图符号的设计、地图布局的安排以及地图的输出格式选择。
通过合理的可视化,可以使地理信息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三、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一)数据质量问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测量误差或数据录入错误,导致部分数据不准确。
通过仔细检查和核对原始数据,并运用软件中的数据清理工具,对错误数据进行了修正和删除。
(二)软件操作不熟练对于初次接触的 GIS 软件,操作界面和功能不熟悉,影响了实验进度。
地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实际项目中应用GIS技术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的系统。
GIS的基本原理包括: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GPS、地面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空间数据。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校正、投影、拓扑等。
3. 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提取有用信息。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 数据采集:使用GPS设备采集实验区域的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利用GI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3. 数据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 准备GPS设备,包括接收器、数据线等。
- 选择实验区域,并确定采集路线。
- 按照设定的路线,使用GPS设备采集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 打开GIS软件,导入采集到的GPS数据。
- 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坐标校正、海拔校正等。
- 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 进行拓扑处理,包括消除重复点、连接线等。
3. 数据分析:- 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 对分析结果进行属性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或优化建议。
4. 数据输出:- 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 选择合适的输出格式,如PDF、JPEG等。
- 打印或保存输出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通过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了以下目标:1. 加深了对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掌握了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验课指导书(含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指导书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测绘工程系2006年01月10 日测量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之前必须阅读有关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要求和步骤。
2.实验记录应用正楷填写,不可潦草,并按规定的填写日期、仪器名称、仪器号码、使用人、仪器状态。
3.使用计算机过程中要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不可随意删除计算机内其它文件。
不可随意更换页面。
4.没经过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的允许不可随意拷入其它软件。
5.实验结束后应把实验报告上交指导教师审阅,符合要求方可离开。
6.实验结束后应关闭电源,清理桌面、清扫地面。
实验室仪器操作细则1.对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必须爱护,不可随意搬动。
2.使用时先打开电源。
3.点击所要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关软件。
4.实验完成之后保存实验图象,退出使用界面。
5.实验完毕应关闭计算机电源。
6.一切仪器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回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书面检查,进行登记、酌情赔偿。
实验一GIS认识实习---熟悉ARCGIS软件以及相关数据格式实验类别:综合性实验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地点:机房实验依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仪器与工具:微机、ARCGIS软件、遥感图像、各种格式文件实验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不同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2、了解ARC/INFO的发展、功能、模块及特点;熟悉一些基本概念;如:Coverage、弧段、结点、拓扑关系,RASTER、空间参考系等3、使学生了解不同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4、了解ARC/INFO的发展、功能、模块及特点;熟悉一些基本概念;如:Coverage、弧段、结点、拓扑关系,RASTER、空间参考系等。
5、如何创建一个空白的矢量化图层,如何给数据定义空间参考系。
实验内容与步骤:一、ARC/INFO的简单介绍ARC/INFO是ESRI公司于1982年推出的第一套地理信息软件。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篇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1 (2)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1 (2)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标题: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在2024年暑期,我参加了一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的实习。
这家公司专注于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到空间分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我的实习时间为两个月,期间我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实施和维护工作。
二、实习内容1.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实习的第一个月,我主要负责采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公司将我派往一家农业公司,负责采集该公司的农田数据。
我使用GPS设备在农田测量地物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并将数据导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地图制作和编辑随后,我被分配到地图制作和编辑的工作。
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点线面地物的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
我还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地图的编辑和更新工作。
3. 空间分析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月,我参与了一些空间分析项目。
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距离测量、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以支持客户的决策和规划工作。
我还与团队成员一起参与了一个市区道路规划项目,通过空间分析确定最佳道路布局。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1. 熟悉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常用工具。
我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等技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工作进度和分工合作。
3.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讨论,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四、实习总结这次实习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工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工作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熟悉桌面GIS软件Super Map的界面环境2初步掌握Super Map的主要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3理解GIS软件应具有的基本功能4结合对所选地图的矢量化的操作,具体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步骤二、实验时间1、第八周----第十六周进行实验绘图实体操作2、第十七周----第十九周进行图片剪切,资料整理,总结报告三、实验内容Supermap Deskpro的认识Supermap Deskpro是超图的专业桌面GIS软件之一。
Super Map GIS桌面平台产品是基于Super Map GIS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软件,是Super Map GIS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面友好、简单易用,不仅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对空间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制图输出等操作,而且还能完成拓扑分析、三维建模、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较高级的GIS 功能。
SuperMap Deskpro 是一款专业桌面GIS软件,提供了地图编辑、属性数据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相关业务以及输出地图、打印报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功能。
SuperMap Deskpro 作为一个全面分析管理的工具,应用于土地管理、林业、电力、电信、交通、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环境分析、旅游、水利、航空和军事等所有需要地图处理行业。
Supermap Deskpro的使用通过该软件进行地图的矢量化,具体过程如下:1、前期的准备数据来源:纸质西安地图地图的整体设计:遵循地图越详细越好的原则,我们对点、线、面数据集作了详细的规划,详情请看图层分层。
考虑到以后做专题图,对数据集属性字段做了必要的添加,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物。
本地图特色:采用Deskpro软件自带的矢量符号库符号分别作点、线、面专题图。
2、地图矢量2.1纸质地图的扫描扫描之前对地图进行图面整理,扫描的分辨率设为300-500dpi,扫描后得到*.jpg格式的原始栅格数据的地图2.2创建相应的坐标系数据源启动Deskpro选择新建工作空间。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GIS软件(如ArcGIS)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
3. 学习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4.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二、实验环境1. 软件:ArcGIS 10.52. 硬件:个人电脑(配置:CPU:Intel i5,内存:8GB,硬盘:500GB)3. 数据:实验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
三、实验内容1. 地理数据采集(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数据的采集方法,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工具。
(2)实验步骤:1)利用ArcGIS软件中的“矢量化”工具,将纸质地图数字化成矢量数据。
2)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栅格数据”工具,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3)利用GPS设备采集实地数据。
2. 地理数据处理(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数据的编辑、拓扑检查和空间分析。
(2)实验步骤: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地理要素等操作。
2)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实验目的:学习GIS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2)实验步骤:1)分析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2)分析某地区交通网络,绘制交通图。
3)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绘制人口分布图。
4. 地理信息可视化(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方法。
(2)实验步骤:1)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地图制作”工具,制作美观、实用的地图。
2)学习不同地图符号的应用,提高地图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地图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的设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2. 实验分析:(1)地理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用矢量化、遥感影像转换和GPS采集等方法,成功获取了所需地理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1姓名:张馨学号:1110010116指导教师:郭斌陈秋计吴雅睿王涛二零一四年一月一、重要概念缓冲区:是对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按设定的距离条件,围绕这组要素而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空间叠置分析: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一种用于计算土壤侵蚀强度的公式,由威斯启梅尔结合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的8000多个土壤侵蚀试验观测点资料统计总结提出,其公式为:A=R·K·S·L·C·P。
水文分析:对防止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运用,提供符合规定设计标准的水文数据的技术。
地图:地图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方法: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主要包括空间聚类、空间聚合、叠置分析等内容。
TIN:又称不规则三角网,是根据区域的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等的三角面网络,数字高程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测点的密度和位置。
DEM:数字高程模型。
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个分支,其它各种地形特征值均可由此派生。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空间分析能力是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指标。
土地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
二、实验目的掌握ARCGIS10空间分析方法,熟练掌握Model Builder的创建和使用,掌握利用ARCGIS进行水文分析,缓冲分析,空间叠置分析,邻域分析、重分类等方法与技术。
掌握利用ARCGIS进行DEM及TIN的创建,掌握地图的编制、整饰及输出。
三、数据来源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案。
四、实验内容实验一:用Model Builder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例:汤国安P130。
白水县行政范围的提取(1)打开Arcmap,添加原始数据:dem1、dem2和Vector.shp。
(2)右键点击新建的工具箱【geosptial 】, 在右键菜单中,执行命令:【新建】>>【模型】,将打开【ModelBuilder 】 应用程序窗口:(3)打开【ModelBuilder 】窗口,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模型属性】,根据需要,设置名称和标签页中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通过在【环境设置】中,设定【处理范围】的【范围】为:Same AsLayer “vector”(5)在模型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模型】>>【图解属性】,选【样式2】(6)在ArcToolbox中选择【分析工具】|【提取】|【筛选】,找到【筛选】,添加到模型中。
(7)在【模型】窗口中双击选择Vector.shp.【输出要素类】设置为Vector_Select;表达式:“”NAME”=’白水县’”。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9)再在【Mode lBuilder】窗口中添加原始数据:dem1、dem2(10)白水县Dem数据拼接:在【ArcToolbox】中选择【Data Management Tools】|【Raster】|【镶嵌至新栅格】工具,打开【镶嵌至新栅格】,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1)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镶嵌至新栅格】,在对话框中【输入位置】选择:dem1、dem2.【具有扩展名的栅格数据集名称】设置为dem;【像素类型】选择16_BIT_UNSIGNED,【波段数】设置为1;【输出位置】设置为白水县行政范围单击【确定】,完成操作;(12)白水县DEM的投影变换选择:【数据管理工具】|【投影与转换】|【要素】|【投影】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在【模型】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投影】【输入栅格】文本框中选择Vector_Select.shp;【输出栅格】文本框中设置为投影(13)单击【输出坐标系】旁的图标,打开【空间参考属性】,单击【选择】按钮,打开【浏览坐标系】,添加Xi’an 1980 GK Zone ;单击【确定】,完成操作。
中点击自动布局。
(15)利用白水县范围对dem裁切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提取分析】| 【按掩膜提取】工具,打开【按掩膜提取】对话框,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按掩膜提取】;在【输入栅格】文本框中选择dem;【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掩膜数据】进行裁切数据:投影.shp;【输出栅格】设置为掩膜;单击【确定】,完成操作。
如下图:(17)运行整个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18)右击【掩膜】模块,点击【添加到显示】,将投影结果显示到ArcMap中,(19)切换为布局视图,然后将页面和打印设置里调为横向的,调整地图大小。
然后插入标题、班级、姓名和学号。
导出地图:点击文件——导出地图。
导出制作好的jpg格式的地图。
实验二: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寻找最佳路径)(1)运行ArcMap,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开命令,打开加载地图文档对话框,选择H:\Chp8\Ex2\road.mxd,分别添加数据:dem,startPot,endPot,river。
(2)打开【ModelBuilder】窗口,执行菜单命令:【模型]】>>【模型属性】(设置名称和标签),在【环境变量】选项页中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通过在【环境设置】中,设定【处理范围】的【范围】为[Same AsLayer“dem”]在模型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模型】>>【图解属性】,选择【样式2】(3)在Arc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栅格表面】→【坡度】,找到【坡度】,添加到模型中(4)在【模击【坡度】,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选择:dem;【输出栅格】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5)在【Arc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6)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选择:slope;【值字段】选择“VALUE”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10级,坡度最小一级赋值为1,最大一级赋值为10,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reclass_slope;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7)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邻域分析】|【焦点统计】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8)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焦点统计】,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选择:dem;邻域分析设置为矩形;邻域设置为像元11×11;统计类型设置为RANGE。
根据需要,选择在计算中忽略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起伏度;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9)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运行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10)重分类河流,改颜色在【Arc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
【输入栅格】选择:river;【值字段】选择“VALUE”;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5级;按照河流等级如下进行分类:4级为10;如此依次为8,5,2,1,;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reclass_river;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1)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12)在【Arc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13)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输入栅格】选择:起伏度;【值字段】选择“VALUE”;分为10级,地形越起伏,级数赋值越高,最小一级赋值为1,最大一级赋值为10,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re_qifudu;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4)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15)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栅格计算器】,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计算公式为reclass_river+(reclass_slope*0.6+re_qifudu*0.4)【输出栅格】设置为cost1;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6)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
(17)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距离分析】|【成本距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框如下图所示:【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源数据】选择:startPot;择:cost1;【输出距离栅格数据】设置为cost_star1;【输出回溯衔接栅格数据】设置为huisu;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9)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距离分析】|【成本路径】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20)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成本路径】,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源数据】选择:endPot;【输入成本栅格数据】选择:cost_star1;目标字段设置为ID;【输入回溯衔接栅格数据】设置为huisu;【输出栅格】设置为path1;路径类型设置为EACH_CELL;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21)模型制作完成,点击自动排列,运行整个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22)右击【投影】模块,点击【添加到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