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重点

园林史重点
园林史重点

附加:(问答题第二题详细内容)

二 .清末中叶大型的三大皇家园林做介绍.(避暑山庄和圆明园重点了解)

三座:圆明园(人工山水园)、避暑山庄、清漪园(天然山水园),此三园为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佼佼者,也是北方造园艺术发展到高峰境地的标志。被称为后期宫廷造园的三大杰作。一、圆明园(圆明园(西部)、长春园(东部)、绮春园(南部)三部分合称):乾隆二年1733年,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后又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另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内,靠北墙一带有一欧式宫苑,即“西洋楼”1 平面图见P380

2 规模:总面积350多ha

2.1圆明园:

2.1.1水体:占总面积一半以上,三园均为水景园。三园均由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为园林骨架,但山水的具体布置不同。三园中的园明园的水面,大(福海)中(后湖)小水面相结合,其水景效果,于开朗中透露出亲切幽邃之气氛。绮春园则全部为小水面穿插岗阜。圆明园三园是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

福海:该景区以辽阔开朗取胜。水面近于方形,福海四周及外围,岗阜穿错,水道萦回,分布着近20处景点。其周围一些景点多摹拟江浙一带的著名景点,如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摹仿西湖十景之三。沿北宫墙为狭长形一单独景区,十余组建筑群沿河建置。最大水面福海居于从属地位,使全园重心保持在宫廷区——后湖的南北中轴线上。这样的总体规划营造出了多样变化的园林景观,又于变化中求得统一(宫廷区构图严谨),以显示其有别于私家园林的皇家气派。

。绮春园:由若干私家园林合并而成。乾隆以后,园明园三园仍有增建。2.1.2建筑:面积约16万m2,建筑群120多处且无一雷同,共同之处是均以院落为基调,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是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艺术创作,相当于一小型景区。这类景点圆明园有69处,长春园和绮春园有54处。从而形成圆明三园园中有园,大园含小园的独特的“集锦式”总规,所运用的园林艺术处理手法有对景、透景、障景、借景、夹景、框景等艺术处理手法。大量建筑为一般饮宴、游赏建筑。建筑多为南北方民居,居外观相互雅致,少或不施彩绘。建筑与园林的自然环境较协调,但室内装修富丽堂皇。

2.1.3桥:100多座

2.1.4假山(山岗岛堤):300多处。约占全园的1/3

2.1.5植物:三园具体的植物配置已无从详考,但以植物为主题目而命名的景点不少于150处,约占全部景点的1/6。有不少的景点是以花木为造景的主要内容,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等。还有不少经驯化的南方花木,从而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可观自然生态景观。

2.1.6 全园重点:西部的中路即园明三园中之圆明园,包括宫廷区及其中轴线往北延伸的前后湖景区。其中后湖沿岸九岛(景点互不雷同)环列,每一个岛就为一景点最大的一处即九洲清宴并位于圆明园中轴线的尽端,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寓意。后湖的特点在于幽静,面积200平米大小。其布局为于变化中略具均齐严谨(建筑院落),这种近乎规整的理水方式在中国园林中不多见。

2.2长春园:面积不到圆明园一半,分南北两景区。

2.2.1南景区占全园的绝大部分,大水面以岛堤分若干水域,位于中央大岛上的淳化轩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它与大宫门、澹怀堂构成长春园的中路,但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而是错开少许,以此来区别于圆明园中路,表现其为附园的地位,其它18处景点或建水中或临水而设,该景区建筑较疏朗,山水布局、水域划分均得体,造园艺术也比圆明园略高。

2.2.2北景区即“西洋楼”(欧式建筑风格),包括六幢西洋建筑、三组大型喷泉、若干庭园和点景小品,沿长春园北宫墙成带状展开。植物配置用欧洲规整式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如行植、绿篱、修剪的灌木、模纹花坛等),园林小品则中国色彩较重,如欧洲园林中的裸体人物雕塑在此一律用铜铸石雕的动物之类。

2.3绮春园:为小园林的连缀,它多次利用旧园扩建,故比圆明园、长春园更为自由灵活,更具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园的大宫门设在东南角。园内共29处景点,其中的佛寺正觉寺为圆明三园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处景点。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所包含的10多座小园林均各有主题,堪称典型的“标题园”,这些小园林的主题取材可归为六类:A 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B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如武陵春色根据陶渊明之“桃花源记”的内容而设计。C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D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E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F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和寓意。这些景点主题取材多样,充分显示封建帝王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或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这座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二避暑山庄

1 平面图:P393。

2 规模: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占地564ha。

3 布局:总体布局呈“前宫后苑”,宫廷区在南面,苑林区在其后。

3.1宫廷区:包括三组平等的院落建筑群,正宫、松鹤正宫与松鹤斋巧妙地利用局部地形设置建筑或台阶等,处在地势较高处;而东宫则充分利用局部地形较低地势而设置天井、地井等舞台设备(相当于下沉式广场),供演出用。

3.2苑林区:包括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

3.2.1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的1/6,却有1/2以上建筑物集中于此,为山庄的精华所在,具浓郁的江南情调。

设计成功之处(1)景区建筑而已巧妙而恰当地与水域的开合聚散、洲岛桥堤和绿化种植的障隔通透结合起来(2)动观与定观相结合,给游人以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3)点、线、面相结合。

3.2.2平原景区:南临湖、东界园墙、西北依山(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环境),建筑物较少,与湖泊景区面积相当,具塞外风光。

3.2.3山岳景区:占全园2/3面积,该处的建筑依山就势,巧于因借的设计,代表我国传统的山地建筑艺术水平。

整个山庄的设计将帝王的“移天缩地于君怀”的政治意图与园林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在清代皇家园林中为表现最突出,较成功的一例

三、清漪园(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1764年全部完成。是一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复后改名为颐和园。

1 平面图:见P414

2 建园原因:清漪园优越的自然环境(因其建园基址为西湖和翁山,而此处地形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近景有玉泉山,远景有小西山),圆明、畅春均为平地起造园,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静宜园又纯为山地园林等;而清漪园则完全按乾隆的意图建造(为母后祝寿;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

3 规模:全园占地295ha,水体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万寿山东西长1000m,山体高60m。

4 布局:总体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昆明湖水域划分,水体、万寿山为全园的主体。万寿山、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的走向等与杭州西湖十分相似:湖中布列着一条长堤——西堤及其支堤,三个大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三个小岛——小西冷、知春亭、凤凰礅。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可算是最大的水面了。其水系工程的最终完成是一艺术与工程相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的范例。见P412:造园前后的山水关系。

4.1宫廷区:在园的东北端,东宫门为园的正门,往东有御道通往圆明园。外朝的正殿为勤政殿,与宫门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

4.2苑林区:正殿以西为苑林区,以万寿山脊为界可分南北两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

4.2.1前山前湖景区:占全园面积的88%,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这是一个自然环境极其开朗的景区,且有一条纵贯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见P416。其中位于轴线上的佛香阁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成为整个前山前湖景区的构图中心,这一轴线上建筑群称为中央建筑群,为清漪园创建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一个杰出的大手笔。昆明湖水面,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水域。水中三大岛的布局明显地表现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西汉的建章宫是中国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园林,则此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了。

4.2.2后山后湖景区:仅占全园面积的12%,后山山势起伏较大,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宫墙间的一条河道。该景区的自然环境幽闭多于开朗。后山中央部位建置的须弥灵境、三孔石桥、北宫门构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后湖全长约1000米,用挖湖的土方堆筑的土山。后湖的中段即为园内另一处模仿江南的“后溪河买卖街”,即“苏州街”,全长270米,成一完整的水镇格局

惠山园:见P427图。建于万寿山东麓,该园仿无锡寄畅园。从清漪园的的总规来看,它既是前山前湖景区向东北方向的一个延伸点,又是后山后湖景区的一个结束点。

4.3植物配置:建园之初保持原西湖的荷花和堤柳之盛,万寿山则从外地移栽花木。前山以松柏为主的树林,后山则松柏间多种落叶树,如桃、杏、枫、栾、栎、槐、柳等属,突出季相变化,不有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沿湖大量种柳,西堤上除柳外,另间以桃树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色。

5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因经费不足,完全放弃后山后湖和昆明湖西岸,集中经营前山、宫廷区、西堤、南湖岛,并在昆明湖的沿岸加筑宫墙。

问答题:

一.清末中叶三大地方风格园林的理解?(P524)

答:江南、北方、岭南园林三大地方风格园林比较:

[一]、江南园林(居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1 叠石用材:以太湖石、黄石为主,用石量大,山石多于土。

2 植物:以阔叶树为主,配以常绿树灌木花草等,形成季相变化明显的四季景色,景点建筑植物命名。

3 建筑:以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室内外空间通透,木构件一般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

4 园林空间:丰富多变有山水空间、山石建筑空间、庭院空间、天井、院角、墙边、廊侧等空间配以花木、置石,为对景、框景、组景等创造条件。

[二]、北方园林1 叠石用材:北太湖石、青石。

2 植物:以松、柏、杨、柳、榆、槐、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为主,落叶树种较多常绿树种较少。

3 建筑:其形象稳重、敦实,建筑色调华丽鲜艳。

4 园林空间:空间划分较少,不如江南私园曲折多变,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规则成分较多。

[三]、岭南园林1 叠石用材:英石、石蛋、珊瑚礁石。

2 植物:品种多,乡土+外来树种,且乡土树种在江南、北方均无。

3 建筑:体量偏大,建筑屋顶“天台花园”式,建筑细部精致,多运用西方样式。

4 园林空间:形成庭院和庭园空间,水石庭、水庭为岭南园林之一绝。

三. 元大都(即北京城的前身)规划布局;(P260)

1.1形状略近方形,规划继承唐宋以来皇都的规划的模式——三套城垣(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

1.2规划布局突出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制:社稷坛建在城西的平则门内,太庙建在城东的齐化门内,后市建在皇城北面的商业区。

1.3城内供水河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城西北郊的玉泉山的泉水经金河注入太液池以供宫苑用水,金河为皇家宫廷的专用水道;另一条为引城北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注入翁山泊经长河、高粱河而注入积水潭,再沿宫城的东墙外南下注入通惠河以接济大运河,此条水系为解决大运河的上源补给以利漕运。城内积水潭和太液池虽然间隔不大但却是完全断流的。

1.4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50坊,城中东、西、北市为三个最大综合性商业区。

清初北京城的规划布局:(P260 -262)

2.1宫城即大内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城外有筒子河围绕,紫禁城开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武门。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制,最后为御花园。

2.2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及宫城。

2.3皇城的正南门为承天门(清代改为天安门)。左右建太庙、社稷坛。城外分别设日、月、天、地坛及先农坛。

2.4全城的布局以宫城居中,即天子为中心,并有日、月、天、地坛分布四方,所谓天南地北日东月西,拱服在天子四周。只有满族及官员才能居住在内城其它百姓只能住外城。2.5内城的街巷布置,居住区及商业区的分布,大抵沿袭大都旧制。因人口剧增,城南一带出现大片市民居住区,故便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将天坛、先农坛包入外城之中,即形成了明清两代的北京城的规模格局。

2.6城市供水与元代相比相应地有了一些变化:因翁山泊(西湖)与昌平神山间的一段水道因年久失修,便改引玉泉山之水汇入西湖,经长河流入内城的积水潭、什刹海再分两股,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以供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仍循东南流入通惠河。因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商业区逐渐移至城南。

四.明代大内御院御花园的规划布局(P268)

御花园(又名后苑):其规划布局特点:

3.1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尽端,布局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模式。平面略呈

方形,全园面积1.2公顷,占紫禁城总面积1.7%。

3.2其布局呈左右均衡对称,园路呈纵横交错规则几何形。

3.3 建筑密度较高,建筑占全园1/3面积。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点缀。(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实属罕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及显示皇家气派。)

3.4建筑布局按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均衡对称的格局来安排,雷同建筑少。其布局能于端庄严整中力求变化。

五.北宋东京城的规划布局一些特点?(P199 -200)

规划布局

1 三重城垣:宫城、内城(旧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

2 城市主干道—天街:宫城的宣德门——内城的朱雀门——外城的南薰门。

3 规划布局沿袭北魏、隋唐以来的皇都模式。

4 有若干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道穿越内城和外城。

5 与此前都城规划不同之处:A城市由原来的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汉唐以来的封闭坊里制已名存实亡。B城内的主要街道是通向城门的各条大街。C内、外城的主要街道除天街外几乎都是商业大街,住宅与店铺均临街而建。D为防火需要,城内设有望火楼。

六.宋艮岳再造园方面的一些成就?(P204)

A 筑山:主山(万岁山)、侧岭(万松岭)、余脉(芙蓉城)、宾位(寿山),构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

B 置石:无论石的特置或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且反映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艮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西宫门的御道两侧辟为太湖石的特置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如有如人的“石林”。重要特置峰石且均有宋徽宗命名。

C 理水:园内形成一完整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溪、涧、潭等。水系与山系形成山嵌水抱之态势,这是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风水学说上的上好风水条件。北:曲江} 白龙沂——凤池——大方沼

濯龙峡————}

——雁池,再由东南方向流出园外。

D 建筑:集中为在约40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多数建筑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功能,建筑种类与地形相吻合(如山上、岛上建亭,水畔设台、榭,山坡、平地建楼阁等)。建筑均为游玩性的,无朝会、仪典或居住建筑。

E 植物配置:植物有数十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木本花卉及农作物等。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是成片栽植。景区、景点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命名,如植梅万本的“梅岭”,山岗上种丹杏的“杏岫”,万岁山西侧的竹林“斑竹麓”等。

七.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P253)

1 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园林最为突出,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皇家园林受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而更少皇家气派,寺观园林世俗化而进一步文人化。

3 置石、叠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山水结合构成园林地貌骨架。观赏园艺技术为植物造景提供了多样选择余地。园林建筑几乎具备后世所见的全部形象。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已完成向宋代的写意创作转化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5 三大类型园林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简答题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P13)

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最主要的特点)(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谐和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天:自然的东西;人:人工建造的)

3、诗情画意:“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将诗文的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再现出来,或用楹联、景名直接点题。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图片、听雨轩“听雨入秋竹”、留听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等。

4、意境的含蓄:造园者通过借助物境(景物)来触景生情,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如扬州个园、苏州拙政园等。

物境:景物情境:触景生情意境:托物言志

二.宋代文人园林的特点?(P233)

1 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趋向写意的表征。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意境的深化在宋代文人园林中特别受重视,往往借助景题的“诗化”而创造深远的意境。

2 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多,但其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如水体以大面积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以丛、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有隙地,虚实相间。建筑数量少,密度低,且个体多于群体,没有游廊连接的描写,也无以建筑围合或划分景域的情况。筑山以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做故意的大起大伏。

3 雅致:植物选材以竹、梅、菊为主,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以“漏、透、皱、瘦”为太湖石品评标准亦始于宋代,建筑以草堂、草庐、草亭为主,以示文人的脱俗、孤芳自赏的情趣。

4 天然:主要表现在一)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这主要表现在园林选址上。二)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而园林的天然之趣,更多的则是得之于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

三.唐代别墅园的建造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P158)

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依附于庄园:王维的辋川别业(原为初唐宋之问的完庄园别墅)。

1.1辋川别业:位于陕西蓝田县南约20公里。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一处规模不小的庄园别墅,因就于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加以整治重建。建成后共20处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详细见P165—166。其中孟城坳为王维居住之所;华子岗为辋川最高点,以松树为主的丛林植被景观;文杏馆为一厅堂建筑,为园内的主体建筑,也是辋川的一处主要景点,依山傍水的周边环境;……。

2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优美的城郊地带: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

2.1平泉庄:位于洛阳城南三十里。植物:栽植树木花卉多且品种丰富、名贵,见P160。石材:怪石名品多,有醒酒石、礼星石、狮子石等。建筑:台榭百余所。动物:珍禽异兽。此园所营造的“若造仙府”之格调,与园主人位居相国的在朝显宦身份地位相符。与一般文人官僚园墅很不一样。

2.2浣花溪草堂:(P161)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于成都城西之浣花溪畔建置草堂。园面积约一亩左右,后加以扩展。建筑: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主体建筑为茅草葺顶的草堂,其旁有一古楠树。

植物:大量栽植花木,主要为果树、桤木及绵竹等。

3建于风景名胜区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于香炉峰下,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建筑:“三间两柱,二室四墉,……堂前为约十丈见方的平地,平地中有平台,大小约为平地之半,台之南有方形水池,大小约平台之一倍。”池周边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

四.园林的定义?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建筑的布置,道路广场的布局,从而营造出一个供人们休憩、观赏、游览、居住的优美环境。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园林: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营造起来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植物、动物、建筑物)所构成的具有游、猎、观、尝、祭、祀、息、戏、书、绘、畅、饮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 囿:是蓄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埃及圣苑:是指为埃及法老参拜天地神灵而建筑的园林化的神庙,周围种植者茂密的树林以烘托神圣与神秘的色彩。 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计成:(人名)字无否,江苏吴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少年时即以绘画知名,继承和发展了关、荆浩的画派和技艺。中年曾漫游北方及两湖,返回江南后定居镇江。从此以后,便精研造园技艺。计成后半生便专门为人规划设计园林,足迹便于镇江、常州、扬州、仪征、南京各地,成为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并于造园实践之余,总结其丰富之经验,写成《园冶》一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天堂园:在古波斯庭院中利用中轴线讲园分割成四区,栽有花草,在十字型林荫路交汇点处设中心水池,象征天堂,故名“天堂园” 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七个文人的总称,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简答: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基本特点:1、欧洲园林欧洲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

体系之一。其早期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队为主要风格。文艺复兴后,先后涌现出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近现代以来,又确立了人本主义造园宗旨,并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出现了城市园林、园林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率世界园林发展新潮流。2、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创造的,以叙利亚、波斯、伊拉克为主要代表,影响到欧洲的西班牙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种模拟伊斯兰教天国的高度人工化、几何化的园林艺术形式。阿拉伯人原属于阿拉伯半岛,2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了以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园林形成随之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它与古巴比伦园林、古波斯园林有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3、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并峙比肩。它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的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多见于宫室寺观建筑,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特点主要有:①、本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③、浓郁的诗情画意④、深邃高雅的意境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基本特点:欧洲园林是以埃及园林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以欧洲本土为中心。特点:规则式园林以恢弘的气势,开阔的视线,严谨的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A卷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外园林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2选4) 1、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2、英中式园林:当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繁荣并逐渐过渡到绘画式风景园林以后,法国也掀起兴 造绘画式风景园林的热潮。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被称为“英中式园林”。 4、阿多尼斯花园:古希腊有个祭祀爱神阿多尼斯的节日,届时雅典的妇女都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雕像,周围环以土钵,钵中种的是发了芽的萬苣、茴香、大麦、小麦等。这些绿色的小苗好似圣洁的花环,表达对爱神的祭典。这种屋顶花园就称为阿多尼斯花园。 5、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想、居住环境。 6、规则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7、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8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 9、一池三山: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设置三座岛屿 10、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 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11、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 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12、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 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二、单项选择题(20选10) 1、圣保罗教堂是_ _______ 国家的 A英国B意大利C法国D西班牙 2、下列哪个是最著名的法国风景式园林_A _______

西方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1风景:在一定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和欣赏的景象。 景物、景感和条件是构成园林的三类基本要素。 2园林产生的原因:人类有了创造美的愿望;有了创造美的能力;人类的生活环境远离了大自然并感到不适。 园林的艺术特点:厚古薄今 西方园林的艺术形式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为代表的不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美学观点:规则式唯理主义哲学17世纪;不规则式经验主义哲学17世纪末 园林自然观:规则自然本身是不完美的 3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第二大河尼罗河。 4西方园林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影响下,经历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5古埃及园林大致有宅园、圣苑、墓园三种类型。特征:(干燥炎热)多沿尼罗河河谷与三角洲分布,临近河流水渠建造,地势平缓;严整对称布局方形或矩形,入口门楼塔楼;多水池水渠棚架。 古巴比伦园林形式上大致有猎苑、圣苑、宫苑三种类型。特征:(森林资源丰富)多建在高地上;宫殿寺庙常建在土台上,猎苑稍改自然条件,其余规则式;多采用屋顶花园形式。 希腊园林主要有宫廷庭院、住宅庭院、公共园林、文人学园;形式主要有柱廊园、屋顶花园、圣林、竞技场。特征:规则式;行道树。 古罗马类型大致有庄园、柱廊园、公共园林。特点:丘陵为主;有序规则;柱廊花架浴室雕塑绿篱。 6古希腊开始兴建公共园林。万神庙:罗马最古老的建筑。 7西蒙简易在雅典街道上种悬铃木庇荫,是欧洲有关行道树最早的记载。 8双面回廊:两侧均为列柱,没有实墙,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景色。 9雉堞墙:实墙和空洞有规律的出现女儿墙顶的形式,源于防守功能的射剁,后为装饰母题。 10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15世纪遍及西欧,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运动,前后历时300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11模纹花坛:以色彩鲜艳的各种矮生性、多花性的草花或观叶草本为主,在平面上栽种出种种图案来,看上去犹如地毡,又称毛毡花坛。 12台地园特征:16世纪后半叶,多建在郊外的丘陵坡地上,在府邸留有开阔、可供眺望的远景,庄园设计严谨对称的几何构图,并用过度与渐变的手法使整形式园林与园外自然相互渗透过渡。 13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园林。英国 14洛可可风格:洛可可含有螺壳的意思,指在造型艺术中善用蜷曲的线条和繁复装饰的风格。追求轻巧纤丽、艳丽柔媚、变化生动的形式。 风格主义:意大利16世纪后期的美术流派,自如运用古典元素和视幻效果,构图非理性或具有戏剧性,代表着文艺复兴渐趋衰落后出现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倾向。 巴洛克:反对墨守成规,追求自由奔放,直至出现一种追新求异表现手法夸张的倾向。倾向于烦琐的细部装饰,喜运用曲线技巧来加强立面效果,爱好以雕塑或浮雕来形成建筑物华丽的装饰。 哥特:11世纪下半夜起源于法国,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罗马式:以厚重的石造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半圆形拱穹结构和交叉拱穹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 15法国园林特征:均衡稳定的构图和庄重典雅的风格 16法国勒诺特尔园林: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总体布局上,府邸总是全园的中心,通常建造在地势的最高处;表现庄重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 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14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造殿堂屋宇。可作观景、天文台等之用。15驰道—是秦代交通幹線,在秦代道路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秦朝时期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16、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也有作记录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 17、花石纲——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给,一组谓之——“纲”。 18、花园——以搜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19、游憩园——供主人休息游憩的和宴会娱乐之用,园景与住宅分开,多筑城郊。 20、宅园——建在城镇中,依附于住宅,作为主—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园林,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列宅后园的格局;或者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 21、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宅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这就叫作“曲水流觞”。 22、倪云林——倪瓒,元代著名四大家之一,著有“渔庄秋霁图” 23、张涟——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字南垣。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善制盆景,颇负盛名。 24、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25、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闲情偶寄》,又名《一家言》,晚年自筑荠子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园林的定义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 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三、“天人感应”说。 5、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6、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7、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8、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各自的定义) 9、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话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10、意境的三种表述方式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和台、园圃 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是园林的起源形式之一。 2、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 3、社木、弛道 4、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通称为“贵族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 5、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如:楚国的章华台、吴国的姑苏台 6、秦代宫苑——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7、上林苑中以植物命名的宫观建筑物 8、上林苑的特点:①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②上林苑内的建筑密度较稀疏;③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9、建章宫的布局及一池三山、图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 10、兔园 11、南越王御苑石渠及水池的布局 12、宫、苑的定义 13、东汉西园 14、袁广汉园梁冀的园圃和菟园 15、生成期园林的特点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1、“魏晋风流”。 2、《南方草木状》 3、邺城铜雀园、华林园(华林苑)、仙都苑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江苏自考_造园史_大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1235造园史 南京林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园林发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后园林建设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世界之大园林体系,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园林的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同异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它是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四)教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的推荐教材为《中外园林史》,郭风平、方建斌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内容 本章着重介绍园林的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 了解园林概念的界定和园林的形成背景,掌握园林的性质与功能;掌握园林的类型;理解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了解中西方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园林的性质;园林的功能;园林按构园方式、从属关系、园林功能区分的不同类型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园林、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离宫御苑、行宫御苑、大风御苑的概念。 2. 理解:世界园林体系划分。 3. 应用: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

第2章欧洲园林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讲述欧洲园林的渊源、中世纪西欧园林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法国勒诺特尔园林与英国风景式园林、近代欧洲园林体系。 (二)学习要求 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园林发展背景,掌握各园林的类型划分和园林风格特征;了解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的背景,中世纪西欧园林的类型;掌握中世纪西欧园林风格与特征,意大利园林类型和园林风格特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英国园林发展背景,掌握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英国园林风格特征。了解勒诺特尔式园林背景及园林类型,掌握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格特征及对欧洲的影响。了解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发展背景及园林类型,掌握英国自然式风景式园林风格特征及欧洲园林发展的影响。了解近代欧洲新型园林形成与发展背景,掌握其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近代美国园林形成与发展背景,掌握近代美国园林风格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圣林、美帝奇式园林、台地园林、巴洛克式园林、公共花园、法国古典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水剧场、美国国家公园运动、奥姆斯特德原则、绿色宝石项链、英国风景式园林。 2. 理解:勒诺特式园林与风景式园林的特点。 3. 应用:欧洲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第3章伊斯兰园林 (一)课程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伊斯兰园林渊源、中世纪的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印度伊斯兰园林等。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巴伦园林的概况及园林的类型,掌握古巴比伦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古波斯园林的概况和园林类型,掌握其园林风格特征。了解中世纪伊斯兰园林概况和园林类型,掌握中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西班牙伊斯兰园林概况及园林类型,掌握西班牙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印度伊斯兰园林概况及园林类型,掌握印度伊斯兰园林

外国园林史笔记

外国园林史笔记 古代园林(4世纪以前) 古代埃及园林(前3200年—前1世纪) 古代巴比仑园林(前3500年—前5世纪) 古代希腊园林(前3000年—前1世纪) 古代罗马园林(前8世纪—4世纪) 古代埃及园林(前3200年—前1世纪) 1宅园:奈巴蒙花园Nebamon garden、麦利尔的宅园2圣苑:巴哈利神庙3墓园(灵园)卡纳克阿蒙神庙(太阳神庙) 古代巴比仑园林(前3500年—前5世纪) 1猎苑2圣苑3宫苑空中花园 古代希腊园林(前3000年—前1世纪) 杰出的哲学家(前5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宫廷庭园1阿尔喀诺俄斯王宫(前9—前8世纪)2宅园—柱廊园,前5世纪 公共园林1.圣林;2.竞技场:阿卡德米体育场,德尔斐体育场3学园:阿卡德莫斯学园,伊碧鸠鲁学园 实例:克里特·克诺索斯宫苑(Palace of Knossos) 说明早期希腊的宫苑文化和迷园的起源。 古代罗马园林(前8世纪—4世纪) 庄园1.劳伦提努姆别墅庄园2.吐斯库姆别墅庄园 宅园1.潘萨住宅2.维蒂住宅

宫苑1 哈德良山庄 公共园林浴场、剧场、广场 哈德良山庄1.面积大,建筑内容多。可称为宫苑。2.A处是海的剧场3.B处是运河4.C处是长方形的半公共性花园。5.D 处是珍藏艺术品的博物馆。 欧洲中世纪园林(5世纪—15世纪)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于拜占庭,西罗马都城留在罗马。 476年,西罗马灭亡。 基督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11世纪以后,领主分封独立,城堡林立。 13世纪以后,火药使用,城堡失去防御作用。 寺院庭园 巴西利卡寺院前庭,实用性、装饰性,建筑围绕的中庭,圣·高尔修道院,9世纪, 坎特伯雷修道院,1165年,英国 城堡庭园 在王公贵族的庭院发展 11世纪以后,实用性庭园转变成装饰性和游乐性庭园 《玫瑰传奇》1230—1240年,法国寓言长诗 13世纪以后,比尤里城堡,

中外园林史复习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 陈植(着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 3.一池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4. 园林类型 (1)p6/ 按构园方式区分: 规则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自然式、混合式 (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划分: 皇家园林(特点: 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形高大,代表: 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特点: 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静。代表北京恭王府、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寺观园林 (3)按园林功能分: 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性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 5.寺观园林的定义: 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6.中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7.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 8.园林形成的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 9.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标准:世界文化体系

10.中国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 萌芽期一一夏--春秋战国 生成期一一秦--两汉 发展期一一魏晋--隋 全盛期一一唐--两宋 成熟期 ---- 元--清末 11.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 (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 (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行形成 (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12.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 13.园林中水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点缀作用③倒影作用④基底作用⑤连接作用 第二章欧洲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围,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中外园林史考试要点

课后习题一 1三大造园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西亚伊斯兰园林,欧洲古典园林 2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 清代广州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禹余荫山房 3 障景:又称“抑景”,园林中用于遮挡视线,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北京颐和园内太湖石安置在仁寿门内) 流动框景:沿围墙或单面廊有墙的一侧开什锦窗,摄取佳景,向前前进时可欣赏到一幅幅富于韵律变化的画面(拙政园水上浮廊) 模糊框景:利用花墙,隔断,漏景,疏林,柳丝等取景,其景依稀可见却又看不清楚,使人在模糊中欣赏到“似实而虚,似虚又实”的美景(拙政园砖砌漏花墙) 借景:就是将视线所涉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林绿地观赏中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承德避暑山庄借罄锤峰一带山峦景色) 4留园平面,简述留园入口的设计p631 入口设计:匠师采取了收、放相间的序列渐进变换的手法,运用建筑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对比,甫入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作为结束。 5识别寄畅园平面图,简述其布局特点p403 入园经秉礼堂再出北面的院门,东侧为太湖石堆叠的小型假山“九狮台”作为屏障,绕过此山便达到园林的主体部分。园林的主体部分以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池的西、南为山林自然景色,东北岸则以建筑为主。西岸的大假山把假山作成犹如真山的余脉,这是此园叠山的匠心独运之笔。水池北岸地势较高处原为环翠楼,后来改为单层的嘉树堂。知鱼槛突出于水面,形成东岸建筑的构图中心,与对面西岸凸出的石滩“鹤步滩”相峙,把水池的中部加以收束,划分水池为南北两个水域。锡山及顶上龙光塔被很好的借入园内。全园山水占三分之一以上。建筑疏朗,以山为重点,以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 6识别个园平面图,简述个园四季假山的石材与用法 p610 春季:运用石笋,散置在门前花坛里的竹间,象征“雨后春笋”的意思。 夏季:太湖石堆叠假山,高约6米。假山的正面向阳,皴皱繁密,呈灰白色的太湖石表层在日光下所起的阴影变化多,犹如夏天的行云,又仿佛人们常见的夏天的山岳多姿景象,这便是“夏山”的缩影。

中国古典园林史

论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之启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大自然系统才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生物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庇护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开始最原始的人造空间的创作。五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弱到盛,但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人们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变化,于是慢慢的开始了改变自然的第一步。 世界园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了;但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则是进入农耕经济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技术革命。第三阶段是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该时期人们认为人定胜天,人类理解大自然也逐渐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然而这种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在逐渐显现,有识之士便相继提出种种改良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改良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四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从古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

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兰池宫创造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人工筑山,第一次人工理水;并遵循一池三仙山的布局,这种遵循自然界三座仙山的布局方式至今也被很好的推崇。从杭州西湖到颐和园再到现在各地的园林景观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传递下来的,但是在设计过程当中都不是一味模仿,也有现代艺术的融入;比如好多公园小岛上的亭子已经不再追求古典,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采用薄壳结构实现大跨度,使整个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更具未来感。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一、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