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讲课稿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姓名:马涛学号:201257049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设计指导教师:林墨飞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第一节总说一、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

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第二节皇家园林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d版本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反应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

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王母居所)和“悬圃”(皇帝居所),均在昆仑山上;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史讲义

中国古典园林史讲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称园、园亭、园墅、 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3)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的园林化环境。
园林规划设计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
1、生成期———殷、周、秦、汉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隋、唐 4、成熟期———两宋至清初 5、成熟后期——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规划设计
清代——李渔《一家言》(《闲情偶震亨《长物志》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园林规划设计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简单的模仿构景要素的原始形态,而是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 然、典型化的自然。 园林自然化的常用手法便是对于“山水”的处理。 “一峰则太华千寻”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显示其高于自然的特点, 主要即得之于“叠山”(叠石)。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创作与结构技术 的结合,而叠山匠师往往也兼做园林规划的主持人。
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点题,而且还借鉴文学的章 法和手法使得规划类似文学艺术结构。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钱詠《履园丛话》), 园内的游览路线务必求其开合启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晰,次序列一般 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整体和谐统一连续的 流动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主讲:王波 园林规划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2、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3、熟悉中国古典园林各时期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重点难点: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与各时期特点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共46页PPT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共46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中国古典园林史》声景观设计案例赏析讲课讲稿

《中国古典园林史》声景观设计案例赏析讲课讲稿
• “一处以禽声鹤唳、暮鼓晨钟入景的景点。园中之声景随 着时间变换构成不同的意境,着实令人向往”。
唳 霜 皋
2012-09-13
皇家园林
• 静明园 • “静明园十六景”中就有多处以声音营造著名的景点。 • “云外钟声”位于香岩寺以南的山坡上 ,对其声景的描写:
“西望西山梵刹,钟声远近相应,寒山夜半殆不足云”。
• 湖北岸临水而建的清音斋以风动竹篁、泉涌如漱的声音入景 ,所谓“数竿竹是湘灵瑟,一派泉真流水琴”,营造了幽邃的园 林景观。
• “镜影涵虚”是另一著名景点,“洑流沸出,如大珠小珠错落
盘中”。
• “峡雪琴音”景点为两进院落的建筑群架岩跨涧构筑,“山巅
泉涌潺潺,石峡中晴雪飞洒,琅然清圆”。
2012-09-13
《中国古典园林史》声景观设计 案例赏析
前言
园林——补偿人与自然环境隔阂的“第二自然”
前言
风动竹篁犹如 碎玉倾洒, 流浪松涛之若 天籁清音 。
雨打芭蕉、流水叮咚、桨声欸乃
2012-09-13
皇家园林
• 皇家园林——帝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 秦以前——园林的生成期 • 魏、晋、南北朝 ——园林发展的转折期 • 隋唐时期 ——园林发展的全盛期 • 宋、元、明、清初 ——园林发展的成熟期 • 清中叶、清末 ——园林的成熟后期
2012-09-13
皇家园林
• 宋、元、明、清初 ——园林发展的成熟期 • 案例:大内御苑“西苑”: • 小园林“淑清院”:在两小池之间置石为假山,利用水位
落差发出宛如音乐的美妙之声,并借此对其旁的小亭加以
命名,称之为“流水音”。
2012-09-13
“流水音”
皇家园林
• 在清初大内御园的格局下,经康乾改造,“西苑”成为晚 清面积最大的一个大内御苑,叠山治水的关系处理得较好

园林史整理讲课稿

园林史整理讲课稿

园林史思考题整理1.园林的概念及四要素:概念:A、园林(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和功能作用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

B、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C、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

四要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按园林的权属关系):A、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B、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前16世纪——公元220(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60多年)公元220——589(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公元589——960(四)、成熟时期:两宋、清初。

(770多年)公元960——1736(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170多年)公元1736——1911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6.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7.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模式的园林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建章宫(是上林苑主要12宫之一,其中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上林苑P.S.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燕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000(DOC)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000(DOC)

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第一章: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园林可追溯至中国古
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人工构筑的山水之间的微缩世界,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统一。

古代园林常常由建筑、植物园、水池、石头、假山等元素构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追求自然”、“守护水源”、“排景辞物”、“布
局对称”、“借景造境”等。

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园林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
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园林美学的追求和对宇宙之美的探索。

第三章:代表性古典园林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颐和园、拙政园、留园、潭
柘寺等。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且在植物配置、景观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展现了深厚的古代艺术精髓。

第四章: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技艺和设计理念逐渐得到
传承和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在借鉴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古代园林的精神和美学延续至今,为当代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迪,为当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笔记(详解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笔记(详解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笔记(详解版)第⼀章绪论园林:在⼀定地段范围内,利⽤并改造天然⼭⽔地貌或者⼈为的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构成⼀个供⼈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们与⼤⾃然环境相对隔离⽽⼈为创设的“第⼆⾃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阶段原始⽂明阶段原始⽂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

⼈类社会的原始⽂明⼤约持续了⼆百多万年。

原始⽂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类聚居的部落。

⼈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了⼈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萌芽状态。

原始⽂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园林规划。

第⼆阶段农业⽂明——奴⾪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定的国家地域范围、⼀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式、⼀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字记载的“囿”、“圃”。

第⼆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园林史绪论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园林史绪论

日本 枯山水庭院
造园的要素、任务和风格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造园的四项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造园的四项 主要工作(手段) 主要工作(手段) 各种风格园林,按照山、 植物、 各种风格园林,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的 构配方式来分可分为 规整式园林(典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规整式园林(典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典型:中国园林) 风景式园林(典型:中国园林)
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规整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景式园林
规整式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 规整式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 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 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 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理性的自然
例:凡尔赛宫 (如图)
造园三大体系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 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式 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 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 浑然一体,涵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浑然一体,涵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由于中国大陆三 面环山,一面濒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 面环山,一面濒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长期实行的中央 集权、礼仪制度和农业本位文化, 集权、礼仪制度和农业本位文化,文明远远高于世界诸国文 以泱泱大国自居,小视四方,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 化,以泱泱大国自居,小视四方,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 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 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
西亚园林(伊斯兰园林) 西亚园林(伊斯兰园林)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讲课稿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讲课稿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讲课稿精品⽂档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以拙政园和颐和园为例作为世界园林三⼤体系之⼀的中古典园林是我们⼈类珍贵的⼈类⽂化遗产,那么⼀个优秀的中国观点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吸引着中外⼈们的关注与效仿,国古典原理具有哪些特征呢?中国古典园林与西⽅古典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理中国古典园林按占有者分可以念,其最本质的思想就是源于⾃然,⽽⾼于⾃然。

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势宏伟,雍容华贵,彰显王者风范;私家园林玲珑素雅,细腻精美,展⽰⽂⼈情怀。

虽然两者有着⽓势上的差异,但都体“拙现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这篇⽂章就以中国的私家园林代表之⼀——政园”和皇家园林之典范“颐和园”为例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虽为⼈作,宛如天成⼒求做中国古典园林以现实的⾃然条件和⼈⽂环境为基础对环境加以改造,“虽为⼈把⼈⼯美和建筑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做到到顺乎⾃然却⾼于⾃然,作,宛如天开”。

顺乎⾃然,⾼于⾃然。

(⼀)叠⼭理⽔之间将⾃然再现咫尺园林之中⾸先中国园林中的叠⼭理⽔必将因地制宜,必然取之于⾃然,通过精⼼的设置,将⾃⾃然⼭⽔再现于园林中的咫尺之间。

例如颐和园以万寿⼭,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环境,建造饱含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势,⼜充满了⾃然之趣,宛然体现了“虽为⼈作,宛⾃天并且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中以西堤及其⽀堤为线,把昆明湖分为三个区域,象征着中国古⽼传每个区域中⼼都有⼀个湖⼼岛,这三个岛在湖⾯上⿍⾜⽽⽴,碧同时西堤之上,以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为模板,说当中的东海三神岛。

波垂柳,桥⽻错落,越发神似杭州风貌。

西堤尽头通向充满江南特⾊的苏州街,皇家的皇家恢弘⼤殿⼜展⽰在眼前,仿佛真的来到了江南⽔乡。

从苏州街上来,⽓势与民间的细腻就⾃然地融合在⼀起。

私家园林的建造者主要是地私家园林中的叠⼭则与皇家园林有⼀定的不同。

所以在对⼭⽯的⽅的权贵和隐退的⽂⼈官吏,他们没有皇家的巨⼤权⼒和财⼒,处理上主要为⼈⼯⼭⽔园的构造,正如“⼀拳则太华千寻,⼀勺则江湖万顷”,精品⽂档.精品⽂档表现出⼀个精练的典型化的⾃然,既本于⾃然⼜⾼于⾃然的园林空间。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

(园林工程)China古典园林史讲义wor

xxxx园林xx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xx阶段原始xx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xx——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反应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

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王母居所)和“悬圃”(皇帝居所),均在昆仑山上;文字记载的“囿”、“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天然山水园指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的园林,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是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此时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到了秦和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才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类型。

整个生成期的园林还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而园林的功能由最开始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和观赏,且园林的总体规划比较粗放,依托于自然环境,且受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的影响,虽有向风景式方向的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的摹拟,并未做太大的改造。

秦代时用天上星宿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

皇帝以天子自居,表现出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控者的野心和巩固政权的期望,在日后的皇家园林的建设中也依旧有体现。

所以皇家园林在生成期即带有了一些昭示权威,专为服务皇家的色彩。

汉武帝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

汉代上林苑不仅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在整个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堆筑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表现了皇家园林的求仙功能,而一池三山的创作手法在日后的园林中也应用颇广。

秦汉时期也已经开始出现私家园林。

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但思想却十分活跃,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发展。

与生成期相比,这个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单纯的摹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

建筑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开始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融揉关系。

园林规划设计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此时的园林所具有的狩猎、生产功能已经很少,基本转为游赏功能。

这个时期的名士们因为社会的动荡,为了自我解脱,摆脱名教礼制,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主导作用,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时期因为社会制度的稳定,经济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在文学艺术方面,诗歌、回话、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而同化融揉,呈现为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

绘画的领域大为开拓,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均成独立的画科。

山水画对园林创造的影响非常大,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揉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尤其明显。

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观赏植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在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总体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也带有了明显的皇家色彩。

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为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沁淡雅格调和较多的意境含蕴,也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

这些都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的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其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

公共园林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城市绿化建设得到重视,因此长安的绿化不止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更向四面辐射,形成了近郊、远郊乃至关中平原的绿色景观大环境。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应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假山”一词开始用作园林筑山的称谓,在有限的空间内堆造出起伏延绵、摹拟天然山脉的假山,既表现园林“有若自然”的氛围,又能以其造型而显示深渊的空间层次。

此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大气磅礴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园林的成熟期(一)园林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后在宋代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的经济高度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同时文化相当繁荣,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同时,品茶、古玩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和气魄也因此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精致。

著名的代表作艮岳,其掇山构思奇特,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诸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

筑山的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了山水画论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和“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艮岳中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表现不同石头的千姿百态,水系完整,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植物品种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而园林建筑也几乎包含了当时的所有建筑形式,充分发挥了点景、引景、观景之用。

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赏景位置设在建筑之内,使得建筑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

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

如依山势建楼,有山抱楼之势,也使楼更幽;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芦,亭、榭隐于花树之中,形成隐露的庭院景色。

艮岳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不仅有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应我国山水特色的经典,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园林建筑,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以后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而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私家园林多为文人园林,中原的私家园林集中在洛阳,而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集中在西湖一带。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宋代文人园林是唐代文人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是简远、疏朗、雅致和天然。

园林不仅仅限于视觉上的观赏,而更加深入的发掘其精神内涵,意境的深化在造园活动中变得相当重要。

文人士流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

除了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得意外之旨。

而宋代的寺观园林,随着宗教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其他已基本消失。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了民间造园艺术的发展,其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最兴盛,园林的地方风格最突出。

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装饰趋于精致;叠山方面,园林使用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还出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观赏植物方面,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如《群芳谱》、《花镜》、《广群芳谱》等。

《花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活动,甚至成了专业造园家,造园工匠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了以往对山水进行缩移模拟之外,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而景题、匾额在园林中普遍使用。

明代的皇帝喜欢呆在宫殿里,因此明代的皇家园林重点在大内御苑。

而满清王朝建立以后,一是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不习惯北京城内炎夏溽暑的气候,二是由于他们仍保持着祖先的驰骋山野的骑射传统,对大自然山川林木另有一番感情,不乐于像明代皇帝那样常年身居宫禁,总希望能再蕉叶的自然风景地带营建居住之处,因此,到康熙乾隆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便出现了园林的建设高潮。

康熙时期所建畅春园,是明清以来首次比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