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1920年他出
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然而他的试验并没有超出宋诗与诗界革命的范围。
胡适真正走出以传统反传统的怪圈,是从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虽然《尝试集》仅仅是尝试,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初步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成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和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的沈尹默、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词化了的新诗。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也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新诗的探索。
在集体的努力中,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写实、白描、比喻、象征成为新诗最常用的手法,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在新诗的形式上,早期白话诗表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不拘韵律平仄,根据感情起伏随意变换长短句式,舒缓自然。(如朱自清的《光明》、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