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4.16社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社戏》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学习重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2、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3、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高尔基

二、资料链接

1、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华盖集》等。

2、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3、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4、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读文章,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踱颇宛转撮桕树楫

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1—3段)(2)________(4—30段)(3)_________(3l一40段)

4、研读第一部分

①.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②、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__________________(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研读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次波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转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_____________)——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③、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传神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

@阅读第11自然段

_____: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_____: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_____:"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作用是:

6、阅读14~21段。讨论:

①、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②、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