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l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一位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有效的情景设置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激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加生动、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角的认识》的情境设计:

师: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出黑板上这个角的大小。你能创造一个比这个角大一点的角吗?你能再创造一个比刚才这个角大很多的角吗?请你再创作一个比这个角小很多的角……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是这堂课的重难点,在解决这一难点时,老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创作中能深刻体会到这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是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情境的创设要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设计了“货比三家”的数学情境:小明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他们来到商厦,发现一款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小明的爸爸建议再走几家看看。后来,他们又走了苏宁和五星两家家电商场,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他们该到哪家商场买洗衣机?为什么?要解决到哪家买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946、1002、899)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就是小学生所能感觉和体验的。

四、情境的创设要丰富、富有层次

数学学习活动所经历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多样的、富有层次的。教师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才能吸引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从丰富的情境中的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具有本质同一性的数学规律或数学方法。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是在课间跳绳活动时四位同学的一段对话,四位同学都跳了1分钟。

甲说:“我跳了90个。”

乙说:“我比甲多跳了15个。”

丙说: “我比甲少跳了20个”

丁说:“我跳绳的个数是丙的两倍。”

根据老师给的数学信息编出一道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这个情境可以让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求和、求差、求剩余等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朱林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