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

与书为伴,雅致人生

——读《雅舍小品》有感我家楼下是一条马路。马路对面有一座青砖灰瓦、清幽雅致的仿民国风格的老房。拾阶而上,老房的门匾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梁实秋纪念馆?。中国近代的散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呼曰?雅舍?。他曾在这里蛰居7年,写出了《雅舍小品》中的许多名篇。

以往,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并不多,只是学生时代,学习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代史时了解了他的一些成就。至于作品,就甚少涉猎了。近日,静下心来拜读了他的《雅舍小品》,感慨颇多——此人曾穿越来到现代吗?他的诸多观点与当今之人何其相似!几十年前的言论至今还在茂盛生长,心里的开明与睿智可见一般。

不信,诸君看来: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地受之父母,自己付不得责。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是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脸谱》。

这一论调也即是现在四下流行的?心灵鸡汤?——?三十岁以前的脸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脸由自己负责。?咱们的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抛出了此论调,可谓烹制这?鸡汤?的前辈。

?有许多人,把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看得很重,以为他们品行上都是很清高的,在学问上更不消说。只要认清‘博士’、‘硕士’的招牌,便不致误。其实这是误会。由这种误会还许产生出许多失望和悲剧。?——《大学教授》

可不是吗?现在的有些?叫兽?皆因品行出事,其行事与教授之称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一个人品行的高低并不由他的头衔所决定,我们不要把大学教授推向了神坛。梁先生在若干年以前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现在也不至于太过唏嘘。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烦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适当距离。?——《?旁若无人?》此段关于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的论述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认同。纵观古今,谁没有自己的个性,谁没有不想为人知的隐私,哪一位能在他人面前似透明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每个人亦有其个性,那么遵守适当的礼仪,就给了彼此的个性以尊重,也保护了大家的私密空间,何乐而不为?在梁先生所生活的时代,中国贤人所倡导的?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传统人际关系还为人所乐道,先生能跳出传统的桎梏,发觉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的现代处事之道,实乃妙哉!

以上三点颇?现代?的言论,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梁石秋先生的开明和睿智,心中不免佩服。能有此等见识,与他学贯中西的

生活阅历不无关系。博览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传统中国文化打底,现代西方文明调色,其素养与认识岂不多姿多彩?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梁实秋先生大抵是跳出此问题的一个人:书读得多,自然想法就丰富。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入夜与鼠蚊相伴,先生仍甘之如饴,与书为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读书于他是释怀,作文于他是达情,书文即生活。在我们艳羡别人?侃侃而谈,纵论古今?时,其?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功底却甚少践行。大凡普通人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还未跳出此问题的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因读书不多,难免认识单薄和偏颇一些,又因认识单薄和偏颇,行事恐易生出纰漏。

我为人师亦十余载,学生的顽劣不化,教学的迷茫困顿,家长的无理责难,工作的繁冗沉重,都曾让我萎靡厌倦,激情全失,传说中的职业倦怠,我亦有之!面对困顿,何解?浑浑噩噩,聊以糊口,继之?这实有违我的初衷。一日,在网上,看见一网友发的动态:晨读《古文观止》。时间约为早上六点,连续几日皆是。由时间来看,她是无懒觉可睡了。此网友亦是教师,四十有余,职称、职位都有之,可以凭?老本?轻松度过下半生的教学生涯,?创新、学习、培训?可交由?年轻人?做之。可她偏不,仍然?学习在路上?。读书,对她是约束,亦是乐趣。大抵生活、工作之难事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寻到一些解决的线索。即便无线索可寻,亦可寻得一些宽慰或启迪。一个人的精神振奋了,思路就开

阔了。我的倦怠亦可暂且搁臵一旁,一头扎进书中,去别人的世界逛逛,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别人怎么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即使没有发现,在书中来一次?旅行?,对紧绷的神经也是一种放松。此时,又想起了杨绛先生的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想不通时,像梁先生一样多读一点书,也许就容易想通了。

但读书太多又未免让人生出几分担忧来。中国历来就有?书呆子?一说,即是说读书太多的人未免太过理想化,会做出不和常规、时宜的事来,这种担忧不无几分道理。可梁先生却非书呆子也!他的挚友冰心女士曾如此评价于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可见先生是一个有才华,有情趣的可爱之人。雅舍虽陋,先生亦能得?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的乐趣,能赏?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美景;遇逢迎拍马之人,他戏谑地为他们描眉画眼;女士购物,挑来拣去,先生准确地为她们吐露心声;同学聚会,各种际遇,几番心情,他心领神会……凡此种种,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才、情、趣?。身为人师,我们要和书打一辈子的交道,但切不可?唯书是之?。读书之余,运动锻炼,旅游听歌,参加聚会,高谈阔论……一样都不能少。世界多姿多彩,在生活里?读书?,亦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且书为人写,难免有不当之处,经历了生活,个人感受各异,就让生活在心里

对它?自动修正?吧!再则,老师的?人间烟火?也会让学生感受乐趣,对生活充满期待,甚而做好应有的准备。由此看来,读书也不会让人成为呆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趣?只要用心,便可得。

雅舍的青砖灰瓦仍在,雅舍的清幽雅致仍存,拾阶而上,只见院内的大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先生居于此时,不知其有树否,若有之,亦不知其大小。他的思想、著述如同这树一般,始之,籍籍无名,渐入,茁壮生长,继而亭亭如盖。这?树?,与后人有甚?大树可使人遮阳、乘凉、呼入新鲜的空气……思想之?树?,著述之?树?可为后人遮蔽人生困顿的烈日,送来一片阴凉,带去新鲜而不同的眼光。时至今日,雅舍之?树?仍在汲汲生长。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一: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

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二: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 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 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 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写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 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 谐趣之妙。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 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 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 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 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虽然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 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在梁老的笔下,陋室也能现出“奇葩”来。“但若大雨滂沱,……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这是梁老《雅舍》中的语句,雅舍是梁老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实际上是有窗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梁老却称“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可爱,大雨如注 的时候,人的狼藉可想而知,却能形容出“奇葩初绽”的美景情趣来,可以看出梁老以苦 为乐,身居陋室而不陋,实乃“德馨”人士也。 在梁老笔下,《握手》是一件痛苦的事。梁老认为和谁握手大有官场尔虞我诈之势, 和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不好握,孤掌难鸣;和另一种人握手让你痛彻肺腑。梁老 还说,就握手的触觉而论,芊芊玉手难得一握,握得倒是冬笋或笋干之类,愉快也不多, 想来也是痛苦万分,简直是一种刑罚。梁老充满智慧地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有关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

有关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 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要想见识广阔,除了欣赏完好看的书籍,不妨也来欣赏有关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吧。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有关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希望你喜欢。 狼,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字。 狼,一种既有心计又霸气的动物。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狼算是所有动物中最凶猛最恐怖的了。有不少关于狼的贬义成语,如: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还有那狼外婆的故事伴随了我的童年。看着这些成语和故事使我觉得狼是一种世上最惹人厌恶的动物,直到我读了《狼图腾》才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汉人到了草原从认识狼到崇拜狼的经历和心理活动。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真正草原狼的野心和头脑。 说到狼的野心,我就得拿人的野心跟它们比比了。狼虽然老盘算着有一顿美餐,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攻击人或牲畜的。它们的野心是理智的、合理的。但是人呢?人跟狼一样会盘算着一些美好的事物,像要有权力,有名利、有金钱、有名气等。但有些人根本就学不会狼的自食其力,而是拿金钱或不正当的手段去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这样换来的东西还留有多少价值呢?可以说人的野心是不合乎情理的,这些野心不但不会激励自己反而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人的野心的质量现在是比狼略逊一筹了,现在看看狼的头脑。有句话说,“成功是准备出来的。”我认为这句话,人比狼说的次数多,可狼比人的理解深。狼从不打无准备的战,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等,都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狼的头脑,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是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三十六计中除了美人计,说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计都是人向狼学到的。 这样说来,狼做人的导师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没有《狼图腾》这本书我们又怎能相信这一现实呢?所以,谢谢狼和《狼图腾》,它们真的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德风范! 有关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篇二在这大千世界中,人、物、事都在不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如果一个人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就会被淘汰。要知道地球始终是在不断地转动的!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书中的奶酪指的就是生命中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像是一份好的工作,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友好的人际关系……但当这些东西没有了,被人破坏了,变化了时,也许有人会嘶叫道:“谁动了我的奶酪!”但这本书告诉了我你要跟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语文期末考试那一天,我早早做完了基础和阅读部分,拿到作文纸开始写作文。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八十年代以前,内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实秋,更多地是站在鲁迅对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的走狗”。诚然,出生于富足之家的梁实秋在其思想中有别于很多以“唤醒国人”为已任的作家,但其实早期的梁实秋亦有些愤世的,曾与郭沫若、闻一多走到过一齐,只是后来思想趋于平和,近于循世了。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暇小品”而闻名于世,读他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梁实秋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够出四十多版,并被推荐为“一生要读的中国历史100本书”之一,笔者认为,得力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雅”。《雅

舍小品》的“雅”表现在其知识性和思辨性上。梁老可谓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单举一例我们就会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腊悲剧的谜,有引自“礼记”,引自杜诗的。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达七次之多。诗、经文、剧本无所不包,学识的渊博令人惊叹。《雅舍小品》中几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极多。作者顺手拈来,形散意远,旁征博引,知识密度极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赏价值,这一点和钱钟书先生有相似之处。 梁实秋对当时的“新生活”运动“刺”得极其隐晦精彩。 1 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举例:1.人数十三谓不吉利;2.划火柴点纸烟,只点二人,不可点三人;3.朋辈对饮有高杯碰杯之谈。还有订婚广告的恶作剧,万愚节的玩弄笑语等所谓的新生活。这里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让读者在这些可笑的例举中辨别这种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处。《退休》中描写了“该退休的不退休”的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是20xx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本书主要为收集梁实秋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一 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

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 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

关于读书笔记500字左右

关于读书笔记500字左右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笔记500字左右,欢迎阅读。 1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500字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2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原创范文500字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字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00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

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大全(500字)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一: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二: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

散文读后感(共4篇)

散文读后感(共4篇) 《快乐》一文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我读完梁实秋散文集以后爱不释手,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 起20多年共出4辑。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呀。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

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 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 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

厅。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篇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篇 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关于这两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 篇一:史记读后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

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篇二: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字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在史记中,我最喜欢“五帝本纪第一”。其中记载的是五帝的传说。五帝有黄帝、颛顼、尧、舜和禹。黄帝,是少典族的儿子,姓公孙,明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以下是我带来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 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读之顿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这样的精致妙趣之段子,随处可见,其中固然有国难当头的映照,虽是逆境,但可见作者的热爱生活之心亦不减丝毫。在某种意义上讲,“雅舍”甚至成为梁实秋心灵的慰藉。 翻看此书目录,明眼人都能发现,梁先生为每篇文章所取标题,都是短短几个字,比如《孩子》,比如《衣裳》,甚至一个字“病”也能成为标题,既不见遣词造句般的华丽辞藻,也不见气势恢宏的字字玑珠,但短小精悍的标题之下,往往都是一篇真性情满纸流露的精品,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虽然现在看来,实在有失公道。比如《孩子》,虽然通篇是列举孩子难伺候的社会世态,但却是对孩子家教的诙谐说道,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便是梁先生之观点。在《狗》一文中一句“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让通篇谈狗的小文顿现人生顿悟,从狗身上影射社会世态,倒也精到。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

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写一篇读后感500字

写一篇读后感500字 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文/霍亿 前十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时,她对自己的离别仇恨,伤心往事,花儿的枯萎,都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感伤,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她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来到世间还泪。他面对世间的丑陋,不公,也只能暗自落泪。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中声名最著、流传最广,读者最多,刊刻出版最为繁富,这部古典名著问世以来,评家蜂起,评说纷纭,理所当然形成一门显学――红学。人们还在不断地出版《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永恒魅力,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不朽价值。南北国画艺术大师,历时两年,精心创作350幅彩色国画。画家随文配图,或描摹情态、或表现场景,或浓墨泌洒,或工笔勾勒,艺术地再现了原著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红楼梦读到尾声时,便会使人看尽大观园中的人情冷暖。 贾母,在我刚刚阅读《红楼梦》时我认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宝玉的宠爱,对黛玉的热情,让我感到大观园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温暖的,因为贾母。但随着之后的阅读,直至黛玉死后我看到了贾母的冷漠与无情,一位慈母的形象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对于大观园的幻想也逐渐消失。 王熙凤,她无疑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相信她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最精彩的文学典型之一。她英俊俏丽这一点相信在第三回中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大观园中上上下下都需要她来打理,她杀伐决断,谈笑风生体现了作者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她在大观园中的累累恶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贪婪,阴险凶残,生活糜烂的卑劣品质。她的性格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善恶兼具。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 以食为美味为本 七(2)温纯纯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雅舍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 味至浓时及家乡--读梁实秋《雅舍谈吃》有感 高伟 央视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每集看完都觉得感动莫名,意犹未尽时就到书房翻出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温故知新的同时不断的借由先生美妙的文字来寻找慰藉。 我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平和温文,优雅风趣。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共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用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他译成一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一百二十四册《世界名人传》。编成三十多种英汉字典和数十种英语教材。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尤其今人称道。梁先生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在《雅舍谈吃》中,梁先生不单写他尝遍的各种珍馐美味,还能在街头小吃上大做文章,于平凡中写生活乐趣。他写的"锅巴"、"豆汁"都是平民食品,甚至一块普通的葱油饼,先生亦能品出滋味,令我羡慕不已。文章表达不同,篇幅不同。梁先生的文章恰如一盘盘菜肴;有记大餐者,洋洋千字,蔚为大观;有百十字小品,如酱瓜小菜,滋味悠长,如此等等,有好口福,好胃口,文章怎能不精彩?"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

最新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5篇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500字篇2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让我做父亲的得到新鲜养料。 同时也可以传给别的青年;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是做人还是其他方面。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 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着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 在傅雷先生教导孩子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拳拳爱子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500字篇3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