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 (1)光是以光速 c 运动的微粒流,称为光量子(光子),每一 个光量子的能量ε与辐射频率ν的关系为
h
h 为普朗克常数 h=6.626176 × 10-34 J · s
(2)光量子具有“整体性”,一个光子只能整个地被电子吸 收或放出。
3 、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从金属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 v 呈线性增加。
(3)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大于一定的红限频率0 时,才会产生 光电效应。
1 2 mv m eU a 2
U a k U 0
U0 k
1 2 mv m ek eU 0 2
1 2 mv m 0 2
U0 0 称为红限频率 k
GD K A
光
G V
2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饱和光电流强度 I m 与入射光强成正比(ν不 变)。说明单位时间内从 阴极逸出的光电子数和光 强成正比。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饱 I s2 和 电 截 I 流 s1 止 电 压
I
光 强 较 强 光 强 较 弱
当光电流达到饱和时, 阴极 K 上逸出的光电子全部 飞到了阳极上。
h 0 m0c h mc
2
2
光子在碰撞后所损失的动量便是电子所获得的动量,由动 量守恒定律 m0
0
n0
h h n 0 n mv
m
和 n 为碰撞前后光子运动方向上的单位矢量
v 1 2 c
2
0 为入射光波长, 为散射光波长
解出的波长偏移:
h 1 cos 0 m0 c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一、光电效应
19世纪末,人们已发现,当光照射某些金属表面上时,电子会 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产生的电子称为光 电子,光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光电流。
光电效应是赫兹在1887年发现的. 1896年汤姆逊发现了电 子之后,勒纳德证明了光电效应中发出的是电子
1 、实验装置 当紫外线照射在金属K的表面上时,如K接 电源的负极,A接电源的正极,则可以观 察到电路中有电流。这是由于在光照射到 金属K上,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上逸出来, 并在加速电势差 U VA Vk 的作用下,从 K到达A.从而在电路中 形成电流。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 量子性。根据光子理论,X射线 的散射是单个光子和单个电子 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
1 .实验装置:
X射线源
铅板
散射物质 探测器
由单色X射线源发出的波长 0的X射线,通过光阑成为一束狭窄的 X射线,被投射到散射物质上,用摄谱仪可探测到不同散射角的 散射X射线的相对强度I。
康普顿接受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X射线 的光子好比一个个小钢球,每一个不但有 能量 h ,而且具有动量 p h 与一个静 止电子完全弹性碰撞后,散射光子朝 角 度散射,电子受到反冲,朝另一个角度 运动。
Uc( (V V) U ) a
2.0 1.0 0.0 4.0 6.0 8.0 Cs
h = 6.5710-34 Js
Na
Ca
10.0 (1014Hz)
爱因斯坦由于对光电效 应的理论解释和对理论 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 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 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 小单位。获得1923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
当入射光频率降低到0 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零, 若入射光频率再降低,则无论光强多大都没有光电子产生,不 发生光电效应。0 称为这种金属的红限频率 (截止频率)。
(4)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 实验表明,只要入射光频率 > 0 ,无论光多微弱,从光照 射阴极到光电子逸出,驰豫时间不超过 10-9 S ,无滞后现象。
h
(1)
2 4 2 p2c2 m0 c
光子的动量
h h p c c
(2)
动量的方向即光波(电磁波)传播方向
光子具有动量,显示其有粒子性; 光子具有波长,又说 明其有波动性;这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在传播过程中 显示它的波动性(如干涉,衍射等),而在光与实物粒子相互 作用时,又显示它的粒子特性。光的波粒二重特性,充分地包 含在
截止电压 Ua 与入射光频率ν呈线性关系 实验表明,截止电压与光的强度无关,但与光频率成线性关系,
Ua K U0
k :与金属材料无关的普适常数。 U0 :对同一金属是一个常量,不同金 属不同。
Ua
Cs
Na
1 2 mv m eU a 把 代入上式可得 2
O
v0
v
1 2 mv m eU a ek eU 0 2
2. 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 所以无须时间的累积。 3. 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 成线性关系。
1916年密立根实验,用精确的实验证明了截止电压确实与 频率成正比,有线性关系,且通过光电方程测量了普朗克 常量h 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
1 eU a mv m2 h A 2
h
p
h
光的这两种性质在数量上通过普朗 克常量联系在一起的
五、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成像器件能将可见或不可见的辐射图像转换或增强成 为可观察记录、传输、储存的图像。 红外变像管 像增强器
红外辐射图像
微弱光学图像
→
可见光图像
→ 高亮度可见光学图像
光电倍增管
测量波长在 200~1200 nm 极微弱光的功率
(1)当光子与自由电子或束缚较弱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入射光 子把一部分能量传给了电子,同时光子则沿一定方向被弹开,成 为散射光由于光子的能量 E0 = hν0 已有一部分传给了电子, 因而被散射的光子能量 E = hν 就较之入射光子的能为低, E =h < E0 =h 0 < 0 > 0 (2)如果光子与束缚很紧的电子碰撞,则光子是与整个原 子交换动量和能量但原子的质量相对于光子可视为无穷大, 按碰撞理论,这时光子不会显著地失去能量,故而散射光的频 率就不会明显地改变,所以散射光中会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的成分。 (3)轻原子中的电子一般束缚较弱,而重原子中只有外层电 子束缚较弱,因此,原子量小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重原子 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弱。
康普顿 (A. pton) 美国人(1892-1962)
康普顿在做康普顿散射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真空中以光速运动
h
表示粒子特 性的物理量
p
h
波长、频率是表示 波动性的物理量
h m 2 c
表示光子不仅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即具有波粒二象性。
二、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困难
1、逸出功,初动能与光强、频率的关系
自由态 逸 出 功 束缚态
按照经典的物理理论,金属中的自由 电子是处在晶格上正电荷所产生的“势 阱”之中。这就好象在井底中的动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是跳不上去的。
当光波的电场作用于电子,电子将从光波中吸取能量,克 服逸出功,从低能的束缚态,跳过势垒而达到高能的自由态, 并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吸收一个光子 能量h以后,一部分用于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所需的逸出功 A ,一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律
1 2 h mvm W 2
称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逸出功W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因此存在红限频率
W 0 h
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1. 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 所以光电流也大。
光控继电器、自动控制、
自动计数、自动报警等. 光控继电器示意图 光
放大器 接控件机构
康普顿效应
1922 — 1923 年康普顿研究了 X 射线 被较轻物质 ( 石墨,石蜡等) 散射后 X 光的 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入射 X 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 种有波长改变的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 普顿效应。
mv X
(2)碰撞后
h 0 n0 c
mv
(3)动量守恒
X
碰撞前,电子平均动能(约百分之几eV),与入射 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104~105eV)相比可忽略,电 子可看作静止的。
设电子碰撞前后的静质量和相对论性质量分别为m0 和 m , 2 m c 0 由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可知,其相应的能量为 和 mc2。 所以,在碰撞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光子的能量、质量和动量
m m0 v 1 2 c
2
由于光子速度恒为c,所以
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
光子能量:
E h
2
E 2 p 2c 2 m0 c 4
h h E 光子的动量: p c c
康普顿效应的定量分析
Y
h 0
Y h X
m0
h n c
e
(1)碰撞前
2 .实验规律 在散射的 X 射线中,除有波长与入射波长相同的射线外, 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波长的偏移量为
h 2h 2 0 (1 cos ) sin m0c m0c 2
λ
0
:入射波波长,λ:散射波波长 康普顿散射的波长偏移与散射角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散射角
相对强度 I
四、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U
Ua
O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截止电压(遏止电势差) 当电压 U=0 时,光电流并不为 零;只有当两极间加了反向电压 U= Ua<0 时,光电流才为零,此电压称 为截止电压 (遏止电势差) 。 im2 im1 -Ua
I2>I1
U
这表明:此时从阴极逸出的最快的光电子,由于受到 电场的阻碍,也不能到达阳极了。根据能量分析可得光电 子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和截止电压的关系为 1 2 mv m eU a vm 是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最大速度 2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 (可利用此公式,用测量遏止电势差的方法来测量光电子 的最大初动能)
=0o
=45o
0
=90o
=135o
实验结论:在散射角为 = 0的方向,有一条波长为 的谱线 保持不变,而当 0 时除原来的 外,出现了波长 ' ' 的新谱线 , 随散射角增大而单调地增长。
3 .康普顿效应的特点: ( 1 )只有当入射波长λ0 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λc 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选用 X 射线观察。
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0 h 0.024263 A c m 0c
( 2 )原子量较小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反之,原子量大 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弱。
七、康普顿效应验证了光的量子性:
1 .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 按经典理论,入射 X 光是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 变的.因为散射物质中的带电粒子是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 射 X 光的频率,故带电粒子所发射光的频率应为入射的 X 光 的频率。 2 .康普顿的解释: 他假设:入射 X 射线束不是频率为ν0的波,而是一束能 量为 E0=h0的光子;光量子与散射物质中的电子之间发生 弹性碰撞,(因康普顿位移与物质材料无关,提醒我们,散 射过程与整个原子无关)且在碰撞过程中满足能量与动量守 恒。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1.近代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 一些情况下
一些情况下
突出显示波动性
突出显示粒子性
光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单纯的“波,也不是 经典意义上的” 单纯的”粒子
2. 基本关系式 描述光的波动性:波长λ,频率 v 描述光的粒子性:能量ε,动量 P
一个光子的能量
按照相对论的质能关系: 光子无静质量 m0=0
按照经典的波动理论,光波的能量应与光振幅平方成正比亦 即应与光强有关。因此,按经典理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随入 射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实验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光强无关,而只与入射光的 频率呈线性增加,且存在光电效应的频率红限。
2、 光波的能量分布在波面上,电子积累能量需要一段时 间,光电效应不可能瞬时发生。
h 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c m0 c
c 0.0243 Å
4.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支持了“光量子”概念 进一步证实了
= h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具有动 量”的假设 P = E/c = h/c = h/ 证实了在微观的单个碰撞事件中, 动量和能量守恒定 律仍然成立 康普顿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h
h 为普朗克常数 h=6.626176 × 10-34 J · s
(2)光量子具有“整体性”,一个光子只能整个地被电子吸 收或放出。
3 、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从金属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 v 呈线性增加。
(3)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大于一定的红限频率0 时,才会产生 光电效应。
1 2 mv m eU a 2
U a k U 0
U0 k
1 2 mv m ek eU 0 2
1 2 mv m 0 2
U0 0 称为红限频率 k
GD K A
光
G V
2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饱和光电流强度 I m 与入射光强成正比(ν不 变)。说明单位时间内从 阴极逸出的光电子数和光 强成正比。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饱 I s2 和 电 截 I 流 s1 止 电 压
I
光 强 较 强 光 强 较 弱
当光电流达到饱和时, 阴极 K 上逸出的光电子全部 飞到了阳极上。
h 0 m0c h mc
2
2
光子在碰撞后所损失的动量便是电子所获得的动量,由动 量守恒定律 m0
0
n0
h h n 0 n mv
m
和 n 为碰撞前后光子运动方向上的单位矢量
v 1 2 c
2
0 为入射光波长, 为散射光波长
解出的波长偏移:
h 1 cos 0 m0 c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一、光电效应
19世纪末,人们已发现,当光照射某些金属表面上时,电子会 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产生的电子称为光 电子,光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光电流。
光电效应是赫兹在1887年发现的. 1896年汤姆逊发现了电 子之后,勒纳德证明了光电效应中发出的是电子
1 、实验装置 当紫外线照射在金属K的表面上时,如K接 电源的负极,A接电源的正极,则可以观 察到电路中有电流。这是由于在光照射到 金属K上,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上逸出来, 并在加速电势差 U VA Vk 的作用下,从 K到达A.从而在电路中 形成电流。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 量子性。根据光子理论,X射线 的散射是单个光子和单个电子 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
1 .实验装置:
X射线源
铅板
散射物质 探测器
由单色X射线源发出的波长 0的X射线,通过光阑成为一束狭窄的 X射线,被投射到散射物质上,用摄谱仪可探测到不同散射角的 散射X射线的相对强度I。
康普顿接受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X射线 的光子好比一个个小钢球,每一个不但有 能量 h ,而且具有动量 p h 与一个静 止电子完全弹性碰撞后,散射光子朝 角 度散射,电子受到反冲,朝另一个角度 运动。
Uc( (V V) U ) a
2.0 1.0 0.0 4.0 6.0 8.0 Cs
h = 6.5710-34 Js
Na
Ca
10.0 (1014Hz)
爱因斯坦由于对光电效 应的理论解释和对理论 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 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 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 小单位。获得1923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
当入射光频率降低到0 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零, 若入射光频率再降低,则无论光强多大都没有光电子产生,不 发生光电效应。0 称为这种金属的红限频率 (截止频率)。
(4)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 实验表明,只要入射光频率 > 0 ,无论光多微弱,从光照 射阴极到光电子逸出,驰豫时间不超过 10-9 S ,无滞后现象。
h
(1)
2 4 2 p2c2 m0 c
光子的动量
h h p c c
(2)
动量的方向即光波(电磁波)传播方向
光子具有动量,显示其有粒子性; 光子具有波长,又说 明其有波动性;这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在传播过程中 显示它的波动性(如干涉,衍射等),而在光与实物粒子相互 作用时,又显示它的粒子特性。光的波粒二重特性,充分地包 含在
截止电压 Ua 与入射光频率ν呈线性关系 实验表明,截止电压与光的强度无关,但与光频率成线性关系,
Ua K U0
k :与金属材料无关的普适常数。 U0 :对同一金属是一个常量,不同金 属不同。
Ua
Cs
Na
1 2 mv m eU a 把 代入上式可得 2
O
v0
v
1 2 mv m eU a ek eU 0 2
2. 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 所以无须时间的累积。 3. 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 成线性关系。
1916年密立根实验,用精确的实验证明了截止电压确实与 频率成正比,有线性关系,且通过光电方程测量了普朗克 常量h 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
1 eU a mv m2 h A 2
h
p
h
光的这两种性质在数量上通过普朗 克常量联系在一起的
五、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成像器件能将可见或不可见的辐射图像转换或增强成 为可观察记录、传输、储存的图像。 红外变像管 像增强器
红外辐射图像
微弱光学图像
→
可见光图像
→ 高亮度可见光学图像
光电倍增管
测量波长在 200~1200 nm 极微弱光的功率
(1)当光子与自由电子或束缚较弱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入射光 子把一部分能量传给了电子,同时光子则沿一定方向被弹开,成 为散射光由于光子的能量 E0 = hν0 已有一部分传给了电子, 因而被散射的光子能量 E = hν 就较之入射光子的能为低, E =h < E0 =h 0 < 0 > 0 (2)如果光子与束缚很紧的电子碰撞,则光子是与整个原 子交换动量和能量但原子的质量相对于光子可视为无穷大, 按碰撞理论,这时光子不会显著地失去能量,故而散射光的频 率就不会明显地改变,所以散射光中会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的成分。 (3)轻原子中的电子一般束缚较弱,而重原子中只有外层电 子束缚较弱,因此,原子量小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重原子 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弱。
康普顿 (A. pton) 美国人(1892-1962)
康普顿在做康普顿散射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真空中以光速运动
h
表示粒子特 性的物理量
p
h
波长、频率是表示 波动性的物理量
h m 2 c
表示光子不仅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即具有波粒二象性。
二、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困难
1、逸出功,初动能与光强、频率的关系
自由态 逸 出 功 束缚态
按照经典的物理理论,金属中的自由 电子是处在晶格上正电荷所产生的“势 阱”之中。这就好象在井底中的动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是跳不上去的。
当光波的电场作用于电子,电子将从光波中吸取能量,克 服逸出功,从低能的束缚态,跳过势垒而达到高能的自由态, 并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吸收一个光子 能量h以后,一部分用于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所需的逸出功 A ,一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律
1 2 h mvm W 2
称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逸出功W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因此存在红限频率
W 0 h
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1. 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 所以光电流也大。
光控继电器、自动控制、
自动计数、自动报警等. 光控继电器示意图 光
放大器 接控件机构
康普顿效应
1922 — 1923 年康普顿研究了 X 射线 被较轻物质 ( 石墨,石蜡等) 散射后 X 光的 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入射 X 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 种有波长改变的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 普顿效应。
mv X
(2)碰撞后
h 0 n0 c
mv
(3)动量守恒
X
碰撞前,电子平均动能(约百分之几eV),与入射 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104~105eV)相比可忽略,电 子可看作静止的。
设电子碰撞前后的静质量和相对论性质量分别为m0 和 m , 2 m c 0 由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可知,其相应的能量为 和 mc2。 所以,在碰撞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光子的能量、质量和动量
m m0 v 1 2 c
2
由于光子速度恒为c,所以
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
光子能量:
E h
2
E 2 p 2c 2 m0 c 4
h h E 光子的动量: p c c
康普顿效应的定量分析
Y
h 0
Y h X
m0
h n c
e
(1)碰撞前
2 .实验规律 在散射的 X 射线中,除有波长与入射波长相同的射线外, 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波长的偏移量为
h 2h 2 0 (1 cos ) sin m0c m0c 2
λ
0
:入射波波长,λ:散射波波长 康普顿散射的波长偏移与散射角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散射角
相对强度 I
四、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U
Ua
O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截止电压(遏止电势差) 当电压 U=0 时,光电流并不为 零;只有当两极间加了反向电压 U= Ua<0 时,光电流才为零,此电压称 为截止电压 (遏止电势差) 。 im2 im1 -Ua
I2>I1
U
这表明:此时从阴极逸出的最快的光电子,由于受到 电场的阻碍,也不能到达阳极了。根据能量分析可得光电 子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和截止电压的关系为 1 2 mv m eU a vm 是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最大速度 2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 (可利用此公式,用测量遏止电势差的方法来测量光电子 的最大初动能)
=0o
=45o
0
=90o
=135o
实验结论:在散射角为 = 0的方向,有一条波长为 的谱线 保持不变,而当 0 时除原来的 外,出现了波长 ' ' 的新谱线 , 随散射角增大而单调地增长。
3 .康普顿效应的特点: ( 1 )只有当入射波长λ0 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λc 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选用 X 射线观察。
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0 h 0.024263 A c m 0c
( 2 )原子量较小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反之,原子量大 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弱。
七、康普顿效应验证了光的量子性:
1 .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 按经典理论,入射 X 光是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 变的.因为散射物质中的带电粒子是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 射 X 光的频率,故带电粒子所发射光的频率应为入射的 X 光 的频率。 2 .康普顿的解释: 他假设:入射 X 射线束不是频率为ν0的波,而是一束能 量为 E0=h0的光子;光量子与散射物质中的电子之间发生 弹性碰撞,(因康普顿位移与物质材料无关,提醒我们,散 射过程与整个原子无关)且在碰撞过程中满足能量与动量守 恒。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1.近代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 一些情况下
一些情况下
突出显示波动性
突出显示粒子性
光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单纯的“波,也不是 经典意义上的” 单纯的”粒子
2. 基本关系式 描述光的波动性:波长λ,频率 v 描述光的粒子性:能量ε,动量 P
一个光子的能量
按照相对论的质能关系: 光子无静质量 m0=0
按照经典的波动理论,光波的能量应与光振幅平方成正比亦 即应与光强有关。因此,按经典理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随入 射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实验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光强无关,而只与入射光的 频率呈线性增加,且存在光电效应的频率红限。
2、 光波的能量分布在波面上,电子积累能量需要一段时 间,光电效应不可能瞬时发生。
h 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c m0 c
c 0.0243 Å
4.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支持了“光量子”概念 进一步证实了
= h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具有动 量”的假设 P = E/c = h/c = h/ 证实了在微观的单个碰撞事件中, 动量和能量守恒定 律仍然成立 康普顿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