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加强实践环节,分析了高等学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面临的各种新挑战,提出构建一个递进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详细论述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搭建递进式立体化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认知与兴趣—素质与能力—思维创新转变。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实践课占64学时。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操作类知识占到全部教学内容的56%,见右图。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这里的“实践”不是“实验”,即不是要将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进而能够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最终形成一种计算思维的习惯,而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人受益终身。

二、现状分析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以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现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情况:

1.通识课学时逐年减少。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的压力下,纷纷减少通识课程的教学时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学时由开设之初的160学时逐年减少至现在的128学时。

2.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不一,起点不同。对于教育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城市,由于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力度较大,因此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初步能力,其中少数学生操作相当熟练;而对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的学校而言,由于缺乏计算机和师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

首次接触电脑,信息技术的能力基本处于零起点。

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教学涉及学生面非常广、专业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在学生的后续专业课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差别很大。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逐步探索实现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实现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4.教学手段趋于多样。随着网络教学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网络教学资源形式多样,音频视频网络等媒体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5.缺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教学形式趋于多元化,这就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从而建立一种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如何开展多元化和过程性的学习评价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相关学者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

三、建立立体化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三层递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教学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研究建立一套开放式、递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专业培养的要求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层级递进式、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建立一个三层递进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递进式实验教学平台分别是:基础实验平台,操作性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内容主要为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拓展实验平台,综合性技能训练,面向有关专业的学生,内容以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专业软件应用等。竞赛实训平台,应用技能提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多元化,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层级递进式实验教学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持。

2.具体实施策略。一是研究如何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的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实施的是传统的“照方抓药”教学模式,其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都是已知的和现成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讲授或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二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将学生的“实验”改变为“试验”。现阶段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比较单一,实验教学的进度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只是实验的被动完成者。这样虽然能加强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性。三是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套以培养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材,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实验课教材更新慢,无法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变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必然陈旧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解决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开展分层次教学,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兴趣、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实践过程的多样化,同时不同专业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五是建立立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教学需要的、关注学习过程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及评价方法,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及时分析过程性评价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系统化地收集关于学习的信息,作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决策。六是建立网络监控和管理。现阶段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不够,无法进行学习监控和管理。在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班级人数能够达到100~120人。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和组织的方法和措施。3.具体步骤及方法。第一,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进行跟踪与采集,采用挖掘技术对Web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取不同学习活动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特征,便于针对不同学习习惯开展教学设计。第二,加强教学监控管理,建立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实时了解、追踪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学习者据此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第三,通过对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一种过程评价机制,并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分别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法,详细的量化指标体系。

4.实施范围及受益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两门通识必修课,每个学期的选课学生人数达到4000余人,覆盖全校非计算专业的全体学生,涉及专业包括文史理工艺体各专业,课程两个学期共128学时。具有学生面广、专业多样、课时量大的特点。以此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多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本课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用于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受益学生数将达到8000余人。

四、结束语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实验教学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理念,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新体系。适当调整论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放式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递进式立体化的实验环境,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认知与兴趣—素质与能力—思维创新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