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育龄青年生育观研究:解 释范式与现代性变迁
作者:
杨巧
Key Words
青年 生育观 结构 行动 政策 现代性
整体结构
定义及主要问题
年代分布情况
研究基本情况 研究范式情况 研究方法情况 结构范式 对生育观影响因素的探寻 行动范式 政策范式 生育观转变的元研究 生育观变化:现代性变迁 对生育观是否转变的争论 生育观的转变趋向 总结
• 社会界的共识:人们关于生育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它是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 环境中的生育主体关于生育的稳定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科学知识 观念,包括三个维度:(1)生育目的,即 “为什么要生”;(2)生育意愿,即生育 数量与性别偏好;(3)对子女质量的态度, 即“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 (邱晨曦 2003)
主要问题
• 生育观的影响因素
• 生育观的变化
第二部分 研究基本情况
• 一、年代分布情况 • 二、研究范式情况 • 三、研究方法情况
年代分布情况
• 年代
• • • 1980—1989
篇数N
5
百分比%
7.8 54.7 37.5
累计百分比%
7.8 62.5 100
年均发表数
0.5 3.5 2.7
1990—1999 35 2000—2008 24
• (三)生育观的转变趋向 • (1)生育目的的变化 (周晓燕 2002; 董兰兰 2007) •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增加家庭幸 福”、“满足情感需要” 、“实现自我价值” • (2)生育意愿的变化 (刘梦琴 1995;王树新 1994) • 早生孩子、多生孩子且偏重于男孩 →自愿少生、 适当晚生,并且对子女性别的关注也有明显程度 的淡化
研究方法情况
• 理论研究 80—89 4 90—99 21 00—08 13 总计 38 总计百分比 59.4% 百分比 80.0% 60.0% 54.2% 经验研究 1 14 11 26 40.6% 百分比 20.0% 40.0% 45.8%
• 第三部分 • 对生育观影响因素的探寻: 结构—政策—行动
研究范式情况

80—89 90—99 00—08 总计 结构 百分比 政策 百分比 行动 0 5 8 13 百分比 0.0% 14.3% 33.3% 20.3% 1 20.0% 4 80.0% 23 65.7% 7 20.0% 12 50.0% 4 16.7% 36 15 总计百分比 56.3% 23.4%
生育目的 生育意愿 子女质量期望
• 第一部分 定义及主要问题
定义
• 广义:指人们对生育现象和生育行为的基 本 观点和看法。 • 文化的视角:人们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是 人们对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习惯概 括的思想意识,是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郭山 2008) • 社会心理学 的视角:生育主体在一定社会环境的 作用下自觉或自发形成的,内含着一定的生育认 知和价值观,渗透着一定生育需求和情感的关于 对某种生育方式的评价、构想和行为倾向。(郭 克敏 张义泉 1996)
• 宗教文化的解释 (郭山 2008) • 社区文化的解释 (张真 1996;杨南丽 1998;陆杰华 1996)
• (3)经济基础论解释 (刘梦琴 1995;臧 健 2002;杨立舫 1991;邓小敏 1990;邱 晨曦 2003;江华锋 2006)
行动范式研究结论
• 1.成本—收益的解释 (韩永江 2005;颜其 松 2006;陈云桥 2005) • 2.风险最小化的解释 (彭希哲 戴星翼 1995) • 3.生育心理的解释 (陈俊杰 1996;郭克敏 1996) • 4.个体价值观的解释 (董小苹 2001;周晓 燕 2002) • 散见:孩子本位的发展计算
• 二、有待研究领域
• 以行动的视角,运用先进的经验研究方法, 对独生子女这一大群体的生育观作出研究, 并构建相关理论模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策范式研究结论
• (1)宣传教育功能的解释 (张月君 1990; 慈勤英 2000;余雁飞 1987) • (2)国家政策的解释(刘保国 1995) • (3)政府利益引导的解释
第四部分生育观变化:现代性变迁
• (一)生育观转变的元研究 (汪雁 慈勤英 2001) • (二)对生育观是否转变的争论
• (3)对子女质量期望的变化 (罗天莹 2008;杨立舫 1991) • 从多生到少生变化的同时,更多的青年也 开始重视子女的质量,即优育与优教
笔者观点
• 传统→现代性走向(包含后现代性)
第五部分 总结
• • • •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1.重结构轻行动 2.理论研究数量多质量低 3.具有价值偏向,不中立
一、结构范式研究结论
• (1)社会本体论解释 (王树新 1994;郭克敏 张 义泉 1996 ;费孝通) • (2)文化制约论解释 • (a)传统文化的解释 (王晓燕 1994,蒋德学 1998) • (b)民族或地区特殊生育文化的解释 (赵锁龙 1999;张国洪 1997;杨国才 ;关秀芳 1997;苏 依拉 1997;赵玉燕 2002;热依拉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