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背景下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研究

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背景下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研究
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背景下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研究

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背景下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研究-人力

资源

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背景下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研究

朱明锡温州市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海燕温州大学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人事厅课题“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编号R2014R042)研究成果。

摘要:人力资本是推进科学技术从知识中心向产业腹地扩散的必要条件,从而直接影响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本文通过分析人才特区创新政策供给发挥人力资本在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区域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变能力。

关键词:政策持续创新人才特区

人才的进步性以及他们所提供的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对于区域发展所形成的强大助推器和加速器作用,越来越受到顶层设计和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重视,因此在顶层设计的政策、制度、物质等多个方面的全力支持下,围绕着以人才建设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总结起来,这一发展思路(模式)被普遍称之为“人才特区”建设。

一、人才特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世界经济领域当中那些被誉为“常青树”的企业当中,管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论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专注于某一生产领域的小型企业,它们都越来越注重结合当地的战略规划,通过管理机制的调整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遇到的难题能够得以充分有效地解决,正是得益于当地人才智力充分、有效

发挥的结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才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我国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投射到经济领域则表现为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转变的这一适应过程。工业经济所崇尚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才的智力贡献和知识的充分外溢为核心,以大机器生产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2010-2020)》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建设人才特区的实践探索。

二、人才特区建设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都是凝结在人身上的智力和体力,但人力资本认为这种体力和智力是由投资产生的,人才特区建设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导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是科学创新作用于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同时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的绩效和创新方向,这是由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决定的,因为人力资本不仅是创新的发动者,同时还是创新的传播者。人力资本在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才特区建设,因为人才特区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无论是对龙湾区产业工人进行继续教育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投资,还是对科研院所研究经费的支持,或者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都属于人才特区建设内容即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尤其是创业政策支持是典型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其他人力资本投资对创新能力的作用都要经由企业创新这条通道。人力资本是龙湾产业升级的关键主体要素,龙湾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升级是其长期发展战略,产业升级就是知识型产业集聚,而知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最强。

三、基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高的创新政策供给策略

1.寻求顶层设计在人才特区建设上的全面支持

综观龙湾区人才特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其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央政府在人才特区建设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不论是方针指导性的政策还是扶持优惠性的政策都成为龙湾区人才特区建设的目标设置、制度导向和政策实施的依据。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来自顶层设计的支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紧跟和研习顶层设计关于国家和地方未来规划与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重大举措以及每个发展阶段所提出的新要求。例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那么就龙湾区人才特区建设和发展而言,这一时期我们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常态”是什么,又将如何应对“新常态”背景下所产生的新问题。二是拓宽和畅通与顶层设计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沟通渠道,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使中央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发展成果和发展动向,及时有效地反应需求、反映问题,并且及时吸取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基本经验。三是学习和吸收人才特区建设的先进地区在发挥和利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方面的有效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思路。

2.保证地方政府人才创新政策的与时俱进

龙湾区人才特区建设在人才创新政策方面需要加以提升的地方在于对地方政府人才需求的掌握并不全面,同时针对一般性人才和基础性人才的相关政策仍需完善。上述两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助于人才特区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回应机制使人才创新政策能够与时俱进。

在需求反馈方面,首先,要拓宽地方政府对先进人才和当地民众的社会需

求、发展需求的了解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更多地关注互联网上民众的声音,利用主流媒体、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等多种渠道征集民意。其次,要提高地方政府对人才需求掌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有专业人员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和测算,定期形成真正能够代表社会实际需求的分析报告。

在需求回应方面,首先,要准确筛选短期内亟待需要回应的主要领域和相关问题。处于产业升级时期的龙湾区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元的,在一定时期内就需要首先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其次,地方政府需要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鼓励相关主体就当前人才特区建设所存在的关键问题畅所欲言,在考虑符合龙湾区长远发展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相关主体的政治智慧,根据自身的立场和经验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对“创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加大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上的力度。具体而言,龙湾区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创业: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龙湾就业,对各类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到龙湾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就业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50%以上的,经审核确认,按照就业人数给予学生毕业院校一次性补贴。二是创建创业富民的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高校依托自由资产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并根据创业园的建设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实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证制度,对于认定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四是对于初创企业新录用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照规定缴纳社保的,按照企业实际招用人数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五是将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纳入公共人才服务体系给予补贴,给参会企业一定的补贴。

参考文献

[1]苗月霞. 我国地方政府“人才特区”建设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0):34-37

[2]罗振洲.我国人才特区发展状况研究[J].第一资源,2012(4):28-38

[3]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

[4]王丽娜.变迁路径·演进机制·体系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政策的历史演进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6-82

[5]宁甜甜,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人才政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4):82-86

作者简介

朱明锡,1963—,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市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于海燕,1981—,女,吉林延吉人,温州大学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

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内容摘要:对84名顶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四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关注塑造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因素。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典型特质,培育政策 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近4000万,但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亟待加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对我国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要以培育一批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的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

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为首要目标。同时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及背景特点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人才的定义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据此,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为了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质,我们选取符合以下标准(谭立刚,2004)之一的84 名典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样本选自于《跨世科技创新人才》,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长江学者和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创业者;六是在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价

何谓创新型人才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何谓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在餐厅和厨房,整个学历层面上还有接近23.43%的员工还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部分为高中学历,大学阶段的大专和本科了了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文化消费观念的原因,大学学生耻于做服务员,从基层做起,而具备有大学学历的员工基本上都晋升到管理层了。餐饮从业人员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未来的餐饮将向科技、信息、健康方向发展,从人力集中向技术和专业服务价值集中,如果要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从制度着手,加强相应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餐饮人力的基本素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现在餐饮酒店从业人员大都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学习,没有接触过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很难形成创新的基础。所以创新型人才必须经历三、四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不然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煎炒烹炸,什么叫色彩搭配,什么叫五谷六畜等等,何谈创新。 打破现在的组织模式 业内厨房体制上有非常明显的小团体结构,大多数都是师徒相传,这种体制有较好的稳定性,如果管理顺畅也可以有非常好的执行能力,它非常适应于传统的酒店餐饮。但是,这种结构的缺陷也是极其之明显的,徒弟很难超越师父的厨艺,绝大多数的厨师出身学徒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创新改良能力,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正规教育,很可能许多员工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给我们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点从相应的违规违纪比例中可以看出);另外,这种多个小团体的存在,容易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斥;如此,整个体系将更加恶性循环。 加强人才职场培训和职业规划 目前除一些名牌餐饮企业较为注重员工的培训外,大多数餐饮企业几乎谈不上培训,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培训是多余的支出,最多也只是内部开展一些技能性的讲解,管理人员也大多凭个人的经验做事。如果从更高层次来分析,如理论的研究、品牌菜的维护、服务特色的历炼、高档餐饮的开发等等,更谈不上统一的培训。因为更高层次培训的缺乏,许多餐饮企业缺少技术复制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引言 201X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然而,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是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地区经济能否拥有长期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是否拥有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各地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不断增加,不断加大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技术扶持力度。然而,这些地区的投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提供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所想了解的。因此,研究对于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刘耀彬、王启仿、宋学峰从社会管理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可持续创新4 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等人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给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而国外学者Audrestsh 和Feldman (2016)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 Groshb(2000)认为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上,如

何纵向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水平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技术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选取了9 个要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主要反映各区域现有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二级指标下,本文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生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两方面来反映人力资源基础,以人均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方面来反映信息基础。 1.2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为了便于统计,文章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本文针对各区域人力投入现状,选取企业R D 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 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具体反映各地区人力投入情况,选取全社会R D 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两方面反映各地方对科技的财力投入情况。 1.3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效益情况。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情况两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三个方面反映,科技创新情况以各地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比重三个具体指标予以反映。 1.4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科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1、创新能力强的人,()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情总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是善于在自己接 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想象 B、兴趣 C、知识 2、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趋势,又包含着偶然性的情形。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 性,也没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两者()。(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相互融合,相互同一 B、相互对立,相互矛盾 C、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手段的创新主要是实现管理手段()。智能系统和智能机的广泛运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领域中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它使管理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很多时间。(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信息化和科学化 B、自动化和智能化 C、全新化和制度化 4、材料移植法,就是将原有物质材料不加改变、添加某种物质或者进行处理后移用到其他的领域或物品 上,创造出新的()和新的功能的创新技法。(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利用价值 B、使用价值 C、使用方法

5、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种,主要可分为外在阻力与内在阻力,思维定式是阻碍创新思维的(), 是头脑中束缚思维创新的枷锁。(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外在阻力 B、内在阻力 C、不确定阻力 6、()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与所解决问题无关系的图片,进行强制联想,从而启发思维的方法。(本 题分数:2 分)存疑 A、焦点联想法 B、图片联想法 C、自由联想法 7、()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过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瞬间产生出相应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 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灵感思维 B、质疑思维 C、逆向思维 8、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中国古 代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勤劳刻苦和创造能力 B、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忍辱负重和中庸之道 9、知识经济下的所谓知识,不是指知识的储存,而更多指的是知识的()。(本题分数:2 分)存疑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

31 大学(学术版) 2011年第2期刚刚龚放老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观点和故事谈了他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看法,我想结合我们所做的一项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创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解。我不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标识的一类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培养综合素质是比培养某一类人更重要的任务。虽然我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差异,但是政府和社会希望大学培养能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这一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不是变戏法,不是划定一个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步骤就能使任何人达到特定要求的。教育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看似普通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其潜质、并且针对这种潜质加以有效培养的过程。 鉴于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做了一项比较功利的研究,即运用我们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中采用完全随机抽样获取的几万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其中可能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类”学生进行研究。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拔尖学生的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并且有公认的成就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从调查的6所“985”院校中抽取出获得过国内外大奖的学生作为研究组,用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同学作为对照组,用五项指标将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度、生师互动程度、教育经验丰富度及校园支持度。在学业挑战度和校园支持度两个指标上,两组同学的得分基本没有差异,得分差异最明显的是教育经验丰富度,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活动的程度。在各项活动中,两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无明显差异,而课后学习行为,尤其是课外拓展性学习上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习”的概念,即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包括课下丰富的学习经历,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合作学习方面,获奖组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另外获奖组的学生一般在课上都会积极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下经常和同学及老师讨论问题。生师互动指标是我国“985”高校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差距最大的一个指标,但是在这一指标上,获奖组学生的得分明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史静寰

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障碍及对策

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障碍及对策 [ 10-03-21 14:38:00 ] 作者:王晓光谢雅 丽编辑:studa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特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成为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自然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由线性增长模式向循环模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体制障碍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也相对偏低。二是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链条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巨大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现有法规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创新主体的风险,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无法保障市场有序竞争,也影响到科技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法律,而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制约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保障 1、扶持引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2974897.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各自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不断推出众多创新型产品争夺全球市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竞争,而最终演变为创意人才之争,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 创新型人才界定 说到创新人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具有原创能力的 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各行业的设计师、艺术大师、工程师、名星、传播等人员,这类人才是行业里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的掌控能力,还能做出独一无二产品去服务社会,他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兼备人才,而且对文化有较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把创新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比喻象世博会吴志强、何镜堂等规划设计专家、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师韩美林等; (2)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他们可以让创意从 “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们熟悉产业发展规律、引领产业发展,他们要专门研究、分析专业市场,能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这类创意人才是既熟悉设计艺术、又懂经营、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更要站在产业的高度,提供富有创意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如象陈天桥、马云、马化腾等都是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2 创新性人才特质 (1)极其专业和专注。这类人才不一定要非常好的教育背

景,但一定很专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高超的操作技能、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如些,还能有游刃有余的行走几个行业、地域之间,整合需要的创意元素,融和到专业里,形成独特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模式。 (2)敏捷的思维方法。能对所在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能做 出非常准确的判断,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决择,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非凡的胆识、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 (3)坚韧的毅力。创新意味着首创,就是破旧立新,没有 前人的经念可借鉴,当然就存在风险,在困难重重时还要坚守,甚至失败了还要重来,重来还是失败时还要选择坚持,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很难实现创新的,所以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 (4)善于学习的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汲 取营养,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最新行业动态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获得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找到别人没能看见的东西。 (5)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创新型人才思维必须严密,工 作态度必须务实,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踏踏实实,这样才能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精神完成创新实践。 3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要增进人类的幸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培育创新意识,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3.1 政府层面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的特征 在当代,能立于先进民族之林,靠的是综合国力。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靠的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关键在于从事科技研究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所以,江泽民指出:“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实现现代化,必须靠知识,靠人才。”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创新人才呢?创新人才就是能够进行创新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创新人才的作用在于推动时代发展,而时代发展依靠的是创新劳动。因此,创新就成了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不懂得创造,不能为时代发展做出创新贡献的人,就不能算真正的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结构示意图 一个国家、民族拥有大量的创新人才,必将具备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80年代初,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只有60多人,而获诺贝尔奖者竟有7人次之多。这是国际上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生物实验室。实验室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斯·柏鲁茨解释其中的原因说,他只做三件事。第一,确定研究领域;第二,请来人才;第三,给以资助。这些人才经过长期学习与培养,大量拔尖人才积累了很高的智能与渊博知识,在他的岗位上向新的领域努力攀登,有了惊人的发明与创新,这些人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比尔·盖茨是当今具有出类拔萃人才特征的代表人物,他领导的微软公司聚集了几千名优秀人才,从而成为知识经济的现代型企业的象征。 科学研究是知识创新,是发展知识,它涉及到新理论的发现、新原理的形成、新工艺的提出、新设备的发明以及高新技术的综合等等。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是由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构成的。知识创新能力有它的特殊性,只具有知识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逻辑思维综合与分析、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浅析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浅析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浅析 【摘要】本文从科技创新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对江苏省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科技创新环境整体水平。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性质,知识生产、科学技术的拥有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对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到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有利于本地区提出和实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更好的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客观评价江苏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将不同的相关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指标:R&D相当GDP比重,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D的人数,每百万人口中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并按这些指标从《江苏统计年鉴》上获取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软件,对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记原始数据为X=(Xij)nxp其中Xij为i地区第j变量的原始数据。记(X’ij)n×p为标准化的数据表;X’ij=(Xij-_Xij)/σj;(i=1,2,…, L,…,n;j=1,2,…,L,…,p)。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能力中科技投入产出的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 j) p×p,不妨设R=X′X。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输出变量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方差百分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输出的数据中有2个较大的特征值,它们的累计方差百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范文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范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创新实际上归结于人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机关事业单位提高办事效率、效能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创新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各类具体专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前景,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虽然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5550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赶超世界的瓶颈、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 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成果的出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是综合素质内涵之一,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克服困境、破解难题的关键。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由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专业技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 [收稿日期]2002-12-28 [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 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谷国锋1,滕福星2 (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 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25卷 第2期2010年4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25,N o.2 A pr.,2010 收稿日期:2010 03 05;修订日期:2010 03 2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02006) 作者简介:李娇,1986年出生,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胡宝贵,1965年出生,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产业经济研究,E mail:hub aogui@https://www.360docs.net/doc/c62974897.html,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李 娇,胡宝贵*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 5,F 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3186(2010)02 0078 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 LI Jiao,H U Bao gui * (Eco no mics&M 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 niv ersity of A g ricult ur 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T 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 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ical inno vation ability r esearch.There are tw o a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 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one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m ethods of evaluation.T his paper gives the rev iew and sugg estio n on them.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化。 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国外最早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2]。而国内首次出现区域创新能力一词是在1996年[3]。创新能力是对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吸收、掌握和改进现有技术,以及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可持续竞争的源泉,它不能被转移和购买,不能被复制。区域创新能力根植于组织内部网络模式和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知识,模仿很困难。区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4],它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5],是创新过程中,在充 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6]。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而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则是指以各种统计报表所反映的科技创新指标为主要依据,对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有关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7]。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方法的选择。 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1 国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的国家。Sax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