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大棚蔬菜生产是在相对密闭的栽培场所,早晨半小时后CO2浓度约为100*10-6,比室外少200*10-6,比蔬菜作物所需CO2饱和浓度少900*10-6。由此可见,大棚蔬菜作物处于缺少CO2的饥饿状态,限制了光合作用,制约了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实行CO2施肥后可大幅度提高大棚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增加大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总结我市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摸索出大棚蔬菜CO2配套施肥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选用廉价肥源
目前,生产上利用CO2肥源较多,有直接利用工业副产品CO2,有利用白煤油或液化石油气燃烧生成CO2,这些肥源成本高,且易污染室内。最好肥源是用稀硫酸加碳酸氢铵生产CO2,价格低,原料来源广,操作方法简单,应用效果好,无污染,是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肥源。以大棚内面积为基数,定量将稀硫酸装入手提的塑料桶中,然后将碳酸氢铵逐渐放入桶内,生成CO2,3~5分钟反应完毕,人也从棚室尽头走到棚室出口,提出塑料桶。生成的硫酸铵回收后作肥料施入蔬菜。每日所需硫酸的用量(克)=每日所需碳酸氢铵的量(克)*0.62
每日所需的碳酸氢铵的量(克)=大棚体积(米3)*计划CO2浓度*0.0036
二、确定经济CO2施肥浓度
作物光合作用是由光合面积、温度、光照、水分及营养条件所决定,在正常条件下蔬菜的CO2饱和点为1000*10-6,但不同作物品种随着叶面积、温度、光照的变化CO2饱和点也发生变化。生产实践证明,
大棚蔬菜CO2施肥,在蔬菜作物生长的中前期,叶面积系数小,CO2施肥浓度应在600~800*10-6为宜。温度低,光照弱时,CO2施肥浓度应在800*10-6为宜。高于1000*10-6有增产作用,但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而且会导致气孔开放度缩小,降低蒸腾速度,使叶温升高,出现萎蔫现象。
三、把握好施肥时期和施肥时间
大棚蔬菜整个生育期施用CO2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苗期叶面系数小,吸收CO2量小,利用率低,施用CO2虽有壮苗作用,但易产生植株徒长,因此,定植至缓苗期不施CO2气肥,苗期也不施或少施气肥。叶菜类在起身发棵期开始进行CO2施肥,此期叶片活力强,叶面积系数增大,光合生产率高,CO2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茄果类在开花坐果至果实膨大期为CO2施肥最佳时期,此期进行CO2施肥,叶面积系数大,吸收CO2多,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积累多,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实产量。施肥时间应在日出半小时后开始,随着光照强度增大,温度提高,施用CO2浓度逐渐加大。达到确定的饱和浓度为止。一般中午放风前半小时停止施用,阴雨天不施肥。
四、加强地下肥水管理
经CO2施肥后的作物,地上养分增加,光合作用增大,根系吸收能力增强,生理机能改善,施肥量也要相应增加,为避免肥水过大造成作物徒长,茄果类蔬菜应注意适当增加磷钾肥,瓜类和叶菜类适当增施氮肥,使地上地下趋于平衡。
五、提高温度和光照
作物的光合作用是在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大棚蔬菜实行CO2
施肥后,要相应提高室内温度和光照。生产实践证明,当CO2浓度达到1000*10-6时,白天室内温度应提高3oC~4oC,施肥停止后,按正常温度管理。上半夜温度比正常温度略高,下半夜则略低,要堵好棚壁塑料薄膜空隙,提高室内保温性能,减少CO2外渗量,提高CO2的利用率。早晨日出揭苫时及时清除棚顶灰尘和障碍物,增强室内光照强度和升温速度,提高CO2施肥效果。
一、温室种植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补充是必要的技术手段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气体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素,二氧化碳供给不足会直接影响蔬菜正常的光合作用,而造成减产减收,它对作物生长发育起着与水肥同等的作用。温室大棚一般用于寒冷季节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生产,为了保持温室大棚里的一定温度,通常大棚都是封闭的,这样,势必造成了温室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低,使温室大棚中的作物光合作用非常缓慢,有时甚至会停止光合作用,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日光温室种植中二氧化碳气体的人工补充,把二氧化碳气体称之为“气体肥料”,并把二氧化碳气体的人工补充列为日光温室种植中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所以日光温室种植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增施技术是一种实现蔬菜高产、优质、抗病的重要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广大菜农的关注。
发达国家70年代末就已经普及推广了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装置和方法,且使用效果很好,而在我国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推广已近10年,但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给生产带来的增产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差异到
底是怎么形成的?我国温室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推广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总结近10年的推广经验基础上,对影响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找出了几个最主要的因素和改善方法,下面就这些因素和措施做一简单的介绍,以此作为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气肥增施的规范化技术措施普及推广,同时也将促进温室种植中植物生长的理论推介给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绿色植物食品生产者,尽快将这一最佳的二氧化碳气体增施技术推向全国。
二、在我国温室种植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一般规律是:在夜间,由于作物的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很快增加,可比棚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近一倍,但早晨日出后,作物光合作用加强,又大量消耗棚内夜间积存的二氧化碳,使其浓度急剧下降,日出后1小时,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至300PPM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60PPM)左右,日出后2—3小时后,如不通风换气,其浓度将继续下降,甚至降到作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80—150PPM,这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过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因此,从日出后半小时到通风换气这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最为缺乏,已成为作物生长的重要障碍,在这段时间内,必须用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来补充棚内该气体的不足,合理应用这一方法才能促使温棚作物增产,这也是温棚必须增施二氧化碳气体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