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CT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CT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病史:患者,男,52岁,因乙肝病史8年,腹胀、黑便、血便5天。
图1-CT平扫
图2-CT动脉期
图3-CT门脉期
4-CT平衡期基础解剖影像:
图5
图5为所示病例同层面正常腹部CT增强门脉期图片,蓝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肝脏右叶,其内见强化血管影,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胃,其内可见高密度对比剂影像,棕色箭头为下腔静脉,白色箭头所示为脾脏,绿色箭头所示为胰腺体尾部,其背侧贴边见强化脾静脉。本图节选自《CT 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
图1
图2
图3
图4
CT平扫(图1):蓝色箭头所示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呈波浪样凹凸不平,白色箭头所示为脾脏体积增大,超过5个肋单元,肝脾周围见弧形水样密度影。CT增强动脉期(图2)肝脾周围积液对比明显,注意脾脏呈花斑样强化。CT增强门脉期(图3)黄色箭头所示为胃底静脉及食管下段静脉、腹主动脉左旁静脉明显扩张走行迂曲。CT增强延迟期(图4)所示见肝脏比例欠协调,可见弥漫大小不等结节影,与肝组织强化程度相同。
影像描述: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整,边缘凹凸不平,各叶比例不协调,肝实质见弥漫结节样等密度影,大小约0.3-1.3cm,界清,未见强化。脾脏体积增大,密度未见异常。食道下段、胃底区域及腹主动脉左旁见多发迂曲增粗静脉血管影,部分血管汇入左肾静脉。腹腔内可见游离液体影。
影像诊断:肝硬化、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开放并胃肾分流
分析思路:
1.临床病史:老年男性,乙肝病史8年,腹胀、黑便、血便5天,均提示肝脏病变致消化道出血可能。
2.部位及形态:肝脏体积缩小,边缘凹凸不平,肝门、肝裂增宽,提示肝硬化可能;其内见多发等密度结节,考虑为再生结节,不除外癌变可能;肝脾周围见水样密度影,提示腹腔积液;胃底区域、食管下段、腹主动脉左旁见迂曲强化血管影,提示侧枝循环开放及左肾静脉、胃底静脉分流。以上均为典型肝硬化表现。
最后诊断:肝硬化。
知识巩固:
肝硬化
1.临床表现: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酗酒。早期,肝细胞弥漫性变形、坏死;中晚期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再生结节,肝脏变形、变硬,继发门静脉高压,最后可变成不典型增生结节,导致肝细胞癌。常见临床表现为食欲缺乏、腹胀、黄疸、腹水、呕血和肝性脑病。
2.影像特点:早期肝脏体积增大,无特征性性。中晚期典型肝硬化CT 示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边缘凹凸不平,肝门、肝裂增宽,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发等密度再生结节,增强扫描再生结节可强度强化,门脉期与正常肝实质强化一致。多伴有门静脉高压形成,内径>1.5cm,可有侧枝循环开放,多为胃底静脉、食管下段静脉、附脐静脉平扫呈团块
或结节样软组织影,增强呈走行迂曲强化扩张血管影,合并脾大,腹水等征象。
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肝脏纤维化:
少见的肝脏疾病,为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定位于6p21.1-p12。病理学特征为胆管与门静脉分支间肝组织纤维化。本病可在幼儿期至40-60岁之间出现症状,主要为肝脾增大,门静脉高压等。近期研究CT 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肝脏形态异常,以肝左叶内侧段正常或肥大、外侧段肥大,肝右叶萎缩为特点。
2.典型肝细胞肝癌:
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多有肝炎病史及酗酒病史,大多发现肝细胞肝癌时已经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见于正常肝脏。发病率男女比例7:1,高峰年龄区在40-50岁。AFP值升高。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边界清或不清,病变较大内部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脏实质,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静脉期较正常肝实质呈相对低密度,呈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可在门静脉形成癌栓,癌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影。
3.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病理组成包括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内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并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无年龄及性别差异。临床表现多无任何征兆,于体检中偶然发现,部分因体积巨大引起上腹不适。CT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等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动脉期呈边缘结节状强
化,门脉期对比剂向病灶中心填充,延迟期呈均匀一致强化影,整体呈“早出晚归”强化特征。若体积较小可以呈均匀一致强化,持续到门脉期及延迟期。
本例为典型肝硬化特点,临床乙肝病史明晰,影像特点具有特征性,不难鉴别。
病例小结:
本例主要讲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重点讲述少见先天性肝脏纤维化的鉴别诊断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