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立,即分立说。

一、宗教说

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朱俊艺分析《论语》语句后说:“孔子以天为最高主宰,天为百神之大君”,“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体现天的意志”[5]。周会民通过对徐复观《释“五十而知天命”》的再思考,认为“孔子五十所知的天命乃是西周传统的天命,它决定人事成败、吉凶及自然界一切”[6]。此等以“上帝意志”解释天命的观点为孔子价值来源寻找了一个超验归宿,有合理之处,可供参考,但也遇到难以回避的矛盾:天作为有意志的上帝、神,是人世价值和道德的来源和保证,孔子当宣扬并接近此百神之君,何以“敬鬼神而远之”要远离道德来源的神呢?由上帝设有的西方道德也与“为仁由己”的精神不相吻合,以“天命”为“上帝意志”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孔子对从西周开始高扬的人文精神的继承。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是一种泛神或无神的宗教主张。冯契看到孔子学说的理性主义表现,认为“孔子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是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化,有泛神论色彩”[7]。郝大维、安乐哲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表述了一种不同的“天命”,“‘天命’特指从特定视角建构的存在整体的诸因果条件”,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强调对神的崇拜,而是“在其促成和决定整体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人成为‘神’”[8]。安乐哲在《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中指出:“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9]赵法生在激进与保守中选择了“中道”,认为“孔子的天尽管是超越于人之上的,但并不像人与上帝那样是一种完全相异的关系,人与天不一不异”[10],孔子天命观的超越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是不同的。这一部分学者看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西方神学的不同,孔子天命观难以用西方上帝、至上神等概念表述,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反省中国文化自身的表现,是重新看待中国哲学的开始。对此泛神或无神论色彩的宗教性,如孟子所问:“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11]儒家的这种情怀是在天身上,还是在崇敬天的人身上呢?与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考进路不同,西方传统将人精神的灵动性交给了上帝、交

给了宗教,以至于西方近代历史上会出现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而中国哲学始终没有将人虚灵不昧的精神物化,保持着人的主宰人文精神,虽然可以与西方宗教比较研究,但“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12],学者不可将中国哲学独特的灵动性划归为宗教。

二、道德说

与将天命归为宗教性的上天意志观点不同,以新儒家为主体的一批学者认为天命下贯为性,是道德的超验存在,是价值的来源。如徐复观指出:“孔子的所谓天命或天道或天,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道德的普遍性、永恒性,正是孔子所说的天、天命、天道的真实内容”。又说:“他(案指孔子)的知天命,乃是对自己的性,自己的心的道德性,得到了彻底的自觉自证。”[13]唐君毅认为“孔子之天非一人格神,亦仍可为人所敬畏之一真实之精神的生命的无限的存在”[14],他由《孟子?万章》中“无义无命”一句为契机,认为“孔子之言命,乃与义合言”[15],孔子的知天命就是知晓人之义的当然所在。牟宗三认为“天德、天命、天道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尽管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认为孔子的天有宗教人格神的因素,“孔子所说的天比较含有宗教上‘人格神’的意味”[16],但在其稍后的《心体与性体》中他转向强调孔子之天的形而上实体的涵义:“……孔子说‘知天命’、‘畏天命’、‘天命’,以及慨叹语句中的‘天’,则是表示一‘超越的限定’义,……乃是‘实体带着气化、气化通着实体’的‘天’。”[17]今学者冯晨亦是表示“天命是仁的超越的、外在的表现方式;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生命之源”,“对天的崇高性和权威性的感觉,当然来自于具有崇高感和权威感的人”,“天的内涵不外在于人”[18]。此观点消解了西方神学中以绝对完全、独立自主之概念规定天为一人格神或上帝之说,将天道转化为人之道德本性之中,继承了中国独特的追求真理之路,突显了人的主体主宰性。但是,这种天命既已是人的道德性、是仁超越的外在表现,摄天于人,那么人的认知是否会局限为日常伦理道德而堵塞了科学知识增长的进路?同时,人的道德又何以挂搭、何以培养呢?匡亚明对仁的根源分为两种:历史根源和个人经历根源[19]。其实是一种,历史根源是当时参与者的个人经历。那么,在个人道德指导下的个人认知经历又如何发显人本有的道德呢?

“罪恶纯粹是由道德意识中的道德的善映照出来的”,很遗憾,牟宗三认为道德意识是自存的,

牟宗三错误的逻辑推理掩盖了罪恶的客观依据,也就不能分析道德意识存在的客观基础,只能说“‘天命’的观念表示在超越方面、冥冥之中有一标准在,这标准万古不灭、万古不变,使我们感到在它的制裁之下”[20]。三、客观说

杨伯峻直言“孔子是不迷信的”,认为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是指孔子。孔子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阙疑态度,并用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的论点就说孔孟天命观:“把一切偶然性,甚至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观。”[21]钱逊称孔子“把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归之于天命”[22]。黎千驹认为:“孔子不承认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威,因此《论语》中的‘天命’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发展规律。”[23]这种主张忠实于文本字义的辨析,以现代语言尝试理解孔子天命,破除历史上加在孔子学说上的偏见和封建迷信色彩,为重新认识孔子学说提供新的视角。但是,顺此思路,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对认识世界是否还留有空白?不为人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又是什么?是历史原因还是人生理认知问题?不单孔子学说,今天我们确立的知识又有多大程度的准确性和必要性?钱穆于是认为“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24],廖名春从上博《诗论》指出“诚”的精神归宿[25],但这并不能增长我们对不为我们支配的偶然或必然的认识。

四、分立说

劳思光以“义命分立”来解释孔子天命,他认为“‘知天命’者,即是知客观限制之领域是也”,孔子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以自觉主宰在客观的自然事实上建立社会秩序,所以他又明确说:“有智慧之圣哲即必须明分此中分际或界限:一面知如何人能负责,应负责任,另一面之

人之存在之限制性;两面俱明则即是‘知天命’。”[26]蔡仁厚表示孔子的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天之所命、性之所命的天命性命之义,是命令义;另一种是命运、命遇、命限的命定义,是一种客观的限定、限制[27]。西方汉学家史华兹认为孔子五十知天命是指孔子已清楚地明白什么是他所不能控制的和什么才是孔子真正所能控制的[28]。李泽厚认为“知天命是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这是中国式的‘天命’顺命的情感超越”[29]。蒙培元则将“天理解为创造生命的有价值意义的有机自然,其生命创造的价值即表现为向善的目的性,知天命就是对仁德的根源性的体认”,领悟仁以为己任的使命,同时蒙培元也认为孔子学说中还有“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各种机遇而被归结为前定者,即所谓命定论”[30]。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分析,认为:“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之天有命于己,更重要的,它是读命运天而言,是对命运有一种达观的理解,知道如何去对待、面对它。”[31]晁福林通过《诗论》对《诗?兔爰》的评价试图说明孔子在劝告人们应当顺从天命的前提下更强调人们在天命时遇面前要自强不息,积极奋斗,以彰显人的自由主宰精神[32]。王夏群同样认为“孔子对待天命包含尊重天命的权威性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33]。此类观点是对孔子天命思想认识的深入,既看到人的主宰自觉又考虑到客观限制,兼而不废。但是,一体的自然世界是怎样统合人的主宰自觉和客观限制的?此主宰自觉与客观限制又都是如何存在的?在客观限制下,人的主宰自觉又是如何能为主宰自觉的?

由上述的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孔子“天命”的解读是多样的,这种对“天命”多样化的解读,是基于对孔子“天”的观念的不同认识,也是对孔子学说精神指向的不同认识。各种理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但在孔子的语境里“天命”是否可以多样化解读呢?能否做出统一的或者说是融合各方观点的新解读方式呢?这显示出学界仍然需要梳理孔子学说体系,从孔子之前思想演变历程中和孔子自身学说体系中阐述孔子“天命”的含义,解构孔子“天命”背后的天人关系。

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公元一九九八年,当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三分之二在世者于巴黎聚会时,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若生存于21世纪,必须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里所说“孔子的智慧”应该主要是指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其代表当然首推《论语》。比如其中的“畏天命”、“和为贵”、“过犹不及”、“其生也荣”、“节用而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无不闪烁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下面我们根据《论语》原文,并结合有关材料,对其蕴涵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 秦代由于历史原因而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视。至汉代高祖安邦定国,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及汉武帝的推动,儒学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理论,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沿用的儒外法内的治世模式。自此,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其意义更为重大。 天本身是在人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决定性,人顺天之性,回应天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天职,对天命的认同和领悟,意味着天人之间积极,亲和关系的建立与确认。这是对天命之性的承接与顺从,是人对其自身使命的自觉。孔子将天命与人为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将天命意义的昭显体现为圣人道德智慧的昭显,这种统一是通过“知”的体认和“畏”的实行来实现的。“知”,不仅是认知之知,而且是实践之知。“知天命”即体现天命蕴涵,因为知的转换,天命才能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心的自律,踏踏实实在人心寻一个安置处。换言之,天命即人生,天命的意义便体现为人生的意义,天人合一即天命

关于孔子天命论的成因探究

关于孔子天命观的成因探究 吉水二中李清云 孔子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命论并不是由孔子发明的。“有夏服(受)天命”①证明了夏朝时就有天授权论。商时又有“帝立子生商”②。西周时继承商代关于天命论的观点,宣称周代商是天所授命“今予发,唯恭行天之伐”③ 但孔子的天命论并不象商周时代那样,只是一种粗鄙的鬼神迷信,而是更加体系化,理论化的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但对鬼神有所怀疑。“敬鬼神而远之”④“未能能事人,焉能事鬼?”⑤孔子既相信天命又疑鬼神,这种矛盾的心理的出现,成为他改进传统的粗鄙天命论的动力。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传统的天命论,是最原始的唯心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从精神上来控制人民,使人民乖乖地接受奴隶主的统治,从理论上试图说明君权神授的荒谬观点。而与之同时,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出现了,比如“五行”说,它在商未就在民间普遍流行,西周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⑥。“阴阳”说又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气(阴气、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盛、凋衰的另一唯物论。朴素的唯物论排挤“天”的生活空间,否定了能创造万物和主宰世界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这冲击了当时奴隶主统治思想——天命观。出现了否定天神支配着人事的观点。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新兴的地主势力掀起了改革的高潮,奴隶制制度纷纷解体,

奴隶起义和诸候争权,使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对“君权神授”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鬼神、天命表示怀疑,因为奴隶主的祭祀与寻求庇护,并没有保住他们的权力与地位。孔子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奴隶主统治崩溃的现实,鬼神和天命并不能维持旧贵族统治的事实,使孔子不得不接受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人民对鬼神、天命怀疑的影响,因此对鬼神敬而远之。但他又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者,面对西周奴隶制度崩溃的事实,还主张恢复“礼”,要维系风烛残年的奴隶主统治,还必须要继承君权神授和麻痹人们的天命论,因此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天命论,“而是看到了粗鄙的鬼神迷信已骗不了人,便努力对传统天命论进行加工,把它搞得精致些,成为比较体系化的唯心主义,以之作为挽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⑧ 由于孔子所站的阶级立场,及他的政治倾向,他也只能把传统的天命论进行加工,把鬼神二字驱逐出去,而代之以新的内容和理论。如称“五十而知天命”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⑩“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用“天”来代替鬼神的意志,同样也可以麻痹人民和神化王权,维护等级,他所说的“天”,仍然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不可违抗的富有意志的东西,鉴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用唯物观来彻底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这也要求他只能用“天”来代替“鬼神”行使主宰自然与人间的职责。这一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汉代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就对传统的儒学作了发挥,进一步把孔子的天命论加以实用化,如宣称皇帝是天的儿子,称为天

《论语》的主要思想 合集

《论语》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1 / 10

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⑤“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⑥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 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3] 许慎在说及天的本意时无外乎人的头顶,而天的注释却显得深厚凝重。在注释的底层有一种建构,即对天的一种意义建构,在周时便赋予天与"帝"不同的内涵。周人的这番努力为未来的新天进行了新的意义奠基。周人的新构建与其重视天文学,重筮占,重农业的传统息息相关,共同养成了对天的考查,思考,认识和崇拜,同时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们对天的新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尚书·周书·召诰>>)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就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就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就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就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她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就是她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就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就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与谐的“礼”治境界。二就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就是仁,礼就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就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就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就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就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她人,实现“仁”。孔子认为, “仁”就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 (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就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就是从精神上与情感上去慰藉、尊敬与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就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与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就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就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与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就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就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就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就是手段,稳定就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与而不同。与而不同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所说的“天命”的意义

孔子所说的“天命”的意义 《中庸》篇幅有限,但使用「天」字的组合词甚多。这些组合词中,有的意思明确,如「天下」是指人间,包括所有百姓;「天子」是指受天所命的帝王;「天地」或「天渊」是指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场所或全部万物;「天时」是指自然界的四季递嬗;「天德」是指天地的功能。有的意思模糊,如「配天」,所指为人的德行有如天地,但相关的描述「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一语(第三十一章)又近似面对古代的主宰之天。有的意思值得深究,如「天之道」与「知天」。最特别并且首先要探讨的,自然是「天命」了。 「天命」一词在《中庸》只有开头的昙花一现,后文并未再度使用。相关材料是两段《诗经》引文。 一,「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第十七章) 二,「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丕显,文王之德之纯。」(第二十六章) 这两段引文证明《中庸》的天命观得自周初的共同信仰,亦即「天命有德者」。十七章在描写舜时,所说的确实代表了某种信念,如「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以及「故大德者必受命」。这五个「必」字能否经得起检验呢?与其说它是上天在进行考核,不如说它是人间帝王为自己的政权找到合法性的基础。 《中庸》的创见不在这里,而在它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并作了全面的推广。孔子的天命观有何特色?他把古代天子专属的「天命」(只有天子受天所命,当然也只有天子知天命),应用于每一个人身上。当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时(《论语?为政》),他是在表达自己的示范,提醒人们也同样可以知天命。不只如此,他还认为「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项即是「畏天命」(《论语?季氏》)。并且,对天命要「知」要「畏」,然后当然也要「顺」了。我之所以认为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应是「六十而顺」,并且所顺者为天命,理由之一亦在于此。 孔子没有明说「天命」的内容是什么,但如果人人皆有天命,则这种天命必定与人性有关。若非如此,则「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一语就落空了,而小人也不可能成为「畏天命」的君子了。因此,天命有两个层次:一是随着人性而来的天命,或称普遍的天命;二是个人对此一天命的体认,或称个别的天命。这两种天命是相联互通的。以下稍加说明。 首先,孔子与孟子关于普遍的天命,亦即谈到人生「应该」如何的论述甚多,可以总结为应该「谋道、忧道、殉道」等。其次,他们直接表明的是个人的天命。譬如孔子两次面临生命的危险时,都把「天」抬出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天生德于予」,因为他的天命是要扮演「木铎」而为百姓之师。孟子也坦言「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想要继承古代「作之君,作之师」的传统,实践类似于孔子的天命。真正的儒家学者皆有此一抱负。 《中庸》的特色之一,是设法阐述普遍的天命。其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把古代帝王的「天命有德」转移到:人人皆有天命,亦即要人人皆能「有德」以行善避恶。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摘录几位网友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时说新语云南美食问答达人是美味就会在舌尖流淌~是吃货就总会找到//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

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中庸 1、天道观 继承传统天命观,敬畏和追求 2、人文观 强调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核心是仁与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 3、仁最重视以人文化成天下 4、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 《左传》提到“礼”462次,“仁”33次;《论语》提到“礼”75次,“仁”109次【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思考自己如何超凡成圣】[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5、仁与礼:内在与外在 仁与礼是统一的:人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和落实。【为人的内外一致】 6、仁是什么? 仁是同情心与正义感,是亲情的外推,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 道德的普遍性 道德的实践性 仁涵盖了“刚直”“正直”“忠实”等品质,“言忠信,行笃敬”“恭、宽、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

【现今腐败现象的例子,告诫我们为人要直枉恰当,学会变通】 7、孔子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 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于有禄位、官位的人,提出来德、才、禄位相统 一的要求和德智双彰、仁美相济的境界,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世,仁民爱 物的根本出发【民本思想】 例:《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女子无才便是德”:把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度 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夫子之道,就是推行仁道,即宽恕 之道和絜矩之道 忠——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子思为曾子弟子,传说曾子著书《大学》,子思著书《中庸》 ?让座是给谁让座?给的是以后的自己让座 ?忠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愚忠愚孝 ?做事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 仁道的理想体现在义与利的冲突当中,主张人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 自然生命的欲望追求 例:孔颜之乐:超越对自然生命的追求 总结 ?求仁与复礼是统一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精神,礼就是徒具形式; 没有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便无所依托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 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 一、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能降子孙以福佑。1” 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 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 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而是有判断和意志的,能对人的行为形成约束和教化的。例如《论语·子罕》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因为王的行为不符天道,所以天便做出了神鸟不飞,神图不显的回应。再有《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孔子侧重的依旧在于人的行为,即以人的行为匹配天的要求,而非迷信天命来执行人事。天对于人的关系,更多在于约束,而非要求和索取。“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天命的支配地位就绝非来自人们过于神话的的为所欲为的自由意志,而是这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自在的“意志”。反映在众人上,即是“四时百物”之有常;反映在仁者智者上,即可被感知与体悟。 其次,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也十分“理性”。在古代,鬼神的定义与现代有着一定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鬼神,受到西方宗教神话的影响,往往充斥着魔幻化的色彩,或人或兽,甚至难以描摹其形态。并且,这些鬼怪的产生也无定例。而古代,以是孔子所说的鬼神为例,应理解为偏指鬼的偏义词较为妥当。依据郑玄的《论语注》中所说:“人神曰鬼”,鬼神即为 1《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郭沫若 2《论语·阳货》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立,即分立说。 一、宗教说 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朱俊艺分析《论语》语句后说:“孔子以天为最高主宰,天为百神之大君”,“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体现天的意志”[5]。周会民通过对徐复观《释“五十而知天命”》的再思考,认为“孔子五十所知的天命乃是西周传统的天命,它决定人事成败、吉凶及自然界一切”[6]。此等以“上帝意志”解释天命的观点为孔子价值来源寻找了一个超验归宿,有合理之处,可供参考,但也遇到难以回避的矛盾:天作为有意志的上帝、神,是人世价值和道德的来源和保证,孔子当宣扬并接近此百神之君,何以“敬鬼神而远之”要远离道德来源的神呢?由上帝设有的西方道德也与“为仁由己”的精神不相吻合,以“天命”为“上帝意志”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孔子对从西周开始高扬的人文精神的继承。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是一种泛神或无神的宗教主张。冯契看到孔子学说的理性主义表现,认为“孔子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是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化,有泛神论色彩”[7]。郝大维、安乐哲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表述了一种不同的“天命”,“‘天命’特指从特定视角建构的存在整体的诸因果条件”,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强调对神的崇拜,而是“在其促成和决定整体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人成为‘神’”[8]。安乐哲在《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中指出:“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9]赵法生在激进与保守中选择了“中道”,认为“孔子的天尽管是超越于人之上的,但并不像人与上帝那样是一种完全相异的关系,人与天不一不异”[10],孔子天命观的超越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是不同的。这一部分学者看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西方神学的不同,孔子天命观难以用西方上帝、至上神等概念表述,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反省中国文化自身的表现,是重新看待中国哲学的开始。对此泛神或无神论色彩的宗教性,如孟子所问:“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11]儒家的这种情怀是在天身上,还是在崇敬天的人身上呢?与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考进路不同,西方传统将人精神的灵动性交给了上帝、交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60年代曾撰文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80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仁”是孔子的哲学,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一句话,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192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也有人提出,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还有人认为“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中庸或忠恕在孔子思想中一般是作为一种方法来使用的,因而,不可能成为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而“仁”和“礼”虽然都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并不足以构成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孔子评价“仁”和“礼”的标准是以治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行”。“行”是孔子思想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孔子方法论的根本。 一、“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我们认为,“仁”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成君子、做圣人,以便治国、平天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孔子建立了一套由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伦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比较低级的环节有“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因为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比较高级的一些修养环节和要素则有:“知”、“勇”、“恭”、“宽”、“惠”、“敏”、“信”、“慎”、“直”等。更为高级的修养环节则有:“艺”、“德”、“道”、“天命”、“礼”、“仁”等。最高的修养环节则是“圣”。可见,“仁”只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和方面。孔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在这里“仁”、“知”、“勇”都是做君子的条件,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不忧”、“不惑”、“不惧”。但是,当司马牛问君子时,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不忧不惧”。(《颜渊》)同样是问君子,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呢?这是因为孔子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的方法,因而当他在教导自己的弟子如何修身做人时,对于不同弟子所提出的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也许在孔子看来,司马牛是“知”的,而在“仁”与“勇”上或许还差了一点,因而就对“知”这一环节略而不谈,只是有针对性地说:“不忧不惧。”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仁”只是成为君子的一个条件,是孔子修养论中的一个环节。在《述而》篇中,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是把“仁”当作修养的一个环节和要素。在同一篇中孔子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里“仁”、“圣”对举,显然,二者都是孔子思想中的极高境界,要不然怎么连孔子都说“则吾岂敢”呢?即便如此,它们也都只是其修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周礼?大司徒》言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也是把“仁”与“圣”作为儒家修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