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a063a4b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2.png)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孔子对“天命”的“敬”和“远”关于孔子对于“天命”的看法,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说孔子的天命观具有命定论的色彩,另一说则是孔子将“天命”视作整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而我认为这两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兼而有之,这也是孔子矛盾思想的一种反应,并进而导致了孔子对待“天命”的根本态度——“敬而远之”。
一方面,孔子有说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在“三畏”之中,孔子将“畏天命”列于首位,表现出他对于上天是始终持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实在不敢对之有丝毫怠慢。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一定的超凡能力,他相信“天”的意志能够决定事之成败吉凶祸福等。
所以他讲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上天将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交给了他。
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维护上天的权威。
一次,当王孙贾就“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请教孔子时,孔子却回答他:“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这句话就在于维护“天”的至上性,这也是他“敬”、“畏”“天”的一面。
另一方面,孔子却还讲过另外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这儿,天只成了“自然界一种运动流行,并不是超人之外,另有主宰”,“天命”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宇宙社会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说认为“天命”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杨伯峻认为如果孔子是天志论者,那么伯牛有疾,孔子就不会说“命矣夫”;如果孔子是天命论者,那他也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认为孔子对于“天命”的观念是由于他对于宇宙以至于社会现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缘故。
我也很赞同这一看法。
孔子对于“天命”的这方面矛盾是有其时代原因的。
“天命”本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概念。
殷商之际,想象中有一个天上的最高君主,而这就是人格化了的抽象的天,它主宰了人间的一切,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120292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5.png)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 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他告诫学生:“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也就是说,要先行实践,然后再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言语传授给别人。
2. 天命观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德。
只有追求道德,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3.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也就是说,缺乏信仰,人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4. 道德实践的威力在孔子看来,道德实践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也变得正义和道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对天命的考虑在孔子的教诲中,对天命的考虑一直贯穿着。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推广正义。
综上所述,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和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投身道德实践,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一段杰出的角色。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86925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0.png)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
《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自述,说自己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身处世,四十岁能达到不为外界事物而迷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里所说的“天命”是指天之所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力不能支配的事被归结于天命,偶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归之于天命。
“天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被神圣化的。
比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敬畏之心。
“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要敬畏天命,因为天命有其章法和规律,君子要懂得顺应。
小人和君子在这一点上就是对立的,“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孔子崇尚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天命”。
周取代商就是因为商无道失了天命,周有德而以德配天。
周礼讲究社会的秩序和等级,以此作为天命在人间运行的载体。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觉得《易经》博大精深。
流传下来的三易之一的《周易》是对《易经》的一家解读。
“天命”也是《周易》里的重要思想。
儒家的主张是君子要顺应天命,但又不是任凭天命而为,而为积极向上地顺应天命。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积极
向上的态度就是要修德修身。
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风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https://img.taocdn.com/s3/m/2632c1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8.png)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体现了儒家的宗教思想,强调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人神观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以下是孔子人神观的一些关键特点:
1.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即天意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然而,他并不强调对神秘力量的盲从,而是强调通过修养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来顺应天命。
2.仁爱观:仁是儒家核心概念之一,表示慈爱、仁爱、人道。
孔子强调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实践慈悲之道,以建立和谐社会。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仁德的行为来感悟神明的旨意。
3.敬神而远之:孔子尊重神明,但他的敬神态度更多地表现为顺应天命、履行人类道德责任。
他认为,通过尽善尽美地行为,人能够得到神的认可,而不仅仅是通过祭祀和仪式。
4.礼仪观: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基石。
他强调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得到神灵的庇佑。
5.自律和修身观:孔子认为个体应通过自律、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他的人神观不是依赖于神的庇佑,而是强调通过自身努力来亲近神明。
总的来说,孔子的人神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行为对神灵的影响,强调仁爱、礼仪、自律等道德行为,以达到顺应天命、得到神明认可的目的。
这种观念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5b4f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7.png)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
孔子的天命观,天是指上天,命是指规律或意志,天命是指上天的意志,天命的观念来自于对自然意志的敬畏。
天命观即是对上天意志的认识和看法。
上天的意志包括自然意志和天子意志两种,还有自身生命密码的认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知天命的社会人有三种人是值得敬畏的,一是敬畏天命。
天命不可违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意志与对天子意志的基本观念。
一是敬畏天命。
天命是个古老的概念,天命是指天子的意志,也指自然的意志。
天子与自然的意志是不能违抗的。
二是敬畏大人。
大人即地位高贵的臣子,相当于大夫。
大人是执行天子意志的人,是辅佐帮助天子实行仁道礼仪的人,决定着生死决杀的权力,因此,大人是值得敬畏的。
三是敬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圣人的言语,圣人的言语是自然与社会道德的显现,是哲学道理,是社会人思想行为的准则。
只有贤哲显达才能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而缺乏修养的社会人,是不懂得敬畏天命与大人与圣人之言的。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47df58e79b89680203d82543.png)
天,命,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 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14.35)(端木赐 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字子贡) 字子贡)
莫我知也夫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遂行. (15.1)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微生亩谓孔子曰: 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 14.32) 也. (14.3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 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 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08e79a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5.png)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自古以来,对于天命的探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这其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尤为引人瞩目。
孔子对于天命的独到见解,不仅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智慧,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名言,是孔子在自述自己人生历程时提到的。
简单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天命,在孔子看来,是指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和规律。
知天命,就是要认清自己在宇宙生存状态中的使命和职责,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孔子所言的知天命,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而是顺应天命,尽己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天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连。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天命,并勇于承担。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修身之本,也是知天命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人们才能逐渐领悟到天命的真谛,并将其付诸实践。
知天命还意味着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
在孔子看来,人生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但这些都是天命所归。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命运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孔子的知天命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尽己所能去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顺应时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奋斗。
相反,它正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知天命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次机会,用勤奋和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ae5a04d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e.png)
孔⼦的“天才天命”观在《论语》中,是找不出“天才”⼆字来的,孔⼦没有说过“天才”⼆字,也未曾提过“天才”论。
他说得⽐较多的乃是“天命”。
最著名的便是“为政”篇中的⼀章:“⼦⽈:‘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所谓“天命”,按照辞书的解释,指的是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们的命运。
孔⼦“退⽽修诗书礼乐”,在他“修”的“书”即《尚书》中,就多有“天命”与“上天”之说。
五经中的《易经》,似乎还是⼈之“通”天的⼀种⼿段。
孔⼦是不信⿁神的,所谓“⼦不语怪、⼒、乱、神”,所谓“敬⿁神⽽远之”,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点,鲁迅曾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过:“孔丘先⽣确是伟⼤,⽣在巫⿁势⼒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神。
”(《鲁迅全集》第1卷P192)但世间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孔⼦是相当⽭盾的。
你可以找出孔⼦⾃⼰说过的话,来证明孔⼦相信“天命”。
例如,孔⼦“畏于匡”之时,想到的就是“天命”,即上天的旨意,他说:“周⽂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化不都体现在我的⾝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化,那么匡⼈⼜能把我怎么样呢?”(参见《论语·泰伯》)⼦服景伯将孔⼦的学⽣公伯寮投靠季孙并向季孙告发⼦路的事告诉孔⼦时,孔⼦想到的也是“天命”,那时他说:“道能够得到推⾏,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参见《论语·宪问》)孔⼦还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所以,说孔⼦根本不信“天命”,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对于“天命”,孔⼦确有⾃⼰的疑惑。
他与⼦贡有⼀段对话,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予欲⽆⾔。
’⼦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论语·阳货》)这只是孔⼦与⾃⼰的学⽣⽆意间说到的⼀句话,不是他正⼉⼋经讨伐“天命”论的檄⽂,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毫不讳⾔地说出这句实话,说穿这种实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4811fccf87c24028905fc38c.png)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先秦诸子的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4117e23a67ec102de2bd895e.png)
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孔子--知命,承认世界本来的必然性,认为寿夭贫富与安危治乱为先天命定。
孔子认为君子“畏天命”。
论语云:“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墨子--非命,“寿夭贫富,安危治乱”不是先天命定,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
墨子云:“明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所言也”。
孟子--立命,认为对待天命的方法应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一心一意地修身以待天命。
墨子云:“莫之至者,命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倚之,所以立命也”。
老子--复命,认为通过炼精、炼气、炼神诸阶段的修炼,便可结成内丹,扭转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规律,恢复青春的活力。
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以复命”。
庄子--安命、顺命,“命”不可改变,亦不必畏惧或诅咒。
人应以旷达的态度接受命,安顺于命。
《庄子》云:“安其性命之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
荀子--制命,认为天无意志,不能有意地降命于人。
但天循一定自然法者而成消长,对于人生有很大影响,因此人要善于利用。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2757353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a.png)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孔子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
![孔子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bbd87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e.png)
孔子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用一段话,总结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我们今天专门聊一下其中的“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就是说孔子到了五十岁就知道天命了。
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天命”呢?我们自己的天命又是什么呢?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中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那什么是天的命令呢?刘宝楠先生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知道天命的人,他知道自己出生到这个世间,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而是上天委派他来的。
也就是说,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到底有什么使命,到底要做什么事业。
我们经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用”就是天命,但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别说到五十岁了,我们很多人可能到死都还不清楚。
那孔子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呢?其实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孔子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也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赞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像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漫漫长夜,如果没有孔子,那我们连基本的是非善恶标准都没有,就更不懂得圣贤之道了。
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但自从周朝衰落以后,一直到孔子这一阶段,中国就没有圣贤出世了,如果没有人传承,圣贤之道就消失了。
圣贤之道讲的就是自然规律,如果没有圣贤之道,社会就乱了。
所以孔子到五十岁的时候得到《易经》,开始学《易经》,他才知道了自己的天命。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泉,所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离不开《易经》,都是《易经》思想的分支,正是《易经》让孔子更加明确了他的人生使命。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承上启下,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并且孔子也不负天命,他真正做到了。
那我们现在人的天命是什么?每个人的使命未必相同,这个要静下心好好思考一下,一旦想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天命了,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叫替天行道。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0e069c0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e.png)
浅谈孔子天命观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
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一、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
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
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
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
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
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
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能降子孙以福佑.1"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
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
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fb797d3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e.png)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的天道观](https://img.taocdn.com/s3/m/fb976c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7.png)
孔子的天道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孔子对于天的基本认识是,天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存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因此,孔子有“天丧予”、“天厌之”等话语,表达了对天的敬畏和无奈。
继承周公的思想体系: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理论体系,将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把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
他认为,身负天命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后天努力拼搏。
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天命的理解和使命感。
敬天畏命:孔子主张敬天畏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遵守天道。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味着如果违背了天意,就无法得到天的保佑。
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虽然孔子强调天的力量和威严,但他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人也可以影响天道,让天道更加符合人的需要。
总的来说,孔子的天道观体现了对天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遵守天道,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孔子“天命观”的点滴体会
![孔子“天命观”的点滴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6098ded6c175f0e7dd13785.png)
孔子“天命观”的点滴体会在我看来,孔子不仅仅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超世间的,因为他恰恰是在庸常的俗世之中开拓出内在的超越世界,使得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与天地宇宙之纯亦不已的生命之间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贯通,而对于人的内在本质与天之大德的内在亲和性的一种领悟,我认为即是“知天命”。
一方面孔子强调“下学上达”而知天命,他把“知天命”放在自我修养历程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只有在志于学以后,不仅有了“行仁”的自觉,同时也具备了智慧上的“不惑”,即达到了“仁智双彰”的圣者境界后,才进而可能“上达天德”以知天。
如果说,“仁智双彰”乃“圣”的境界,那么通过自己的内在自觉达到对“天德”的领悟,那就可以说是到了“过而化之”的境界。
另一方面,孔子也相信,天也必然与他自己的德慧生命深深相知,在孔子感到不为人所了解的时候,他想到了天,他曾经感叹地说:“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在他极端困难的时候,他也到天那里求得信心。
有一次,孔子困于匡,学生们都很为孔子的安全担心,孔子却坦然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下之意,既然我已经掌握了周文乃是出于天意,匡人自然不能把我怎么样了。
在遭到误解时,孔子也是求助于天。
有一次,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执意邀请孔子,孔子出于无奈,只得会见了这位行为不端的女人。
子路为此不悦,孔子只好指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由于以上两方面,因而孔子的自我生命与“天”之间建立了一种十分紧密的和谐关系,有时孔子竟以天自比。
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并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应当说,这里的“夫子自道”是代表了孔子对于人之德性生命与天遥契之后所达到的和谐一体境界的深刻自觉与高度自信。
孔子的自我生命与宇宙的生命具有了一种内外的沟通与和谐,因此孔子的活泼泼的生命在生活中随处飞扬。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96c063f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8.png)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你还知道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天命观,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议较多的部分。
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影响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导致论据不足。
争论是好事,一种声音无异于止水一潭,看见问题之所在已是问题解决的一半,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诸多方面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自我认识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虽史料无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来。
笔者不敏,愿就有关孔子天命观的问题,求教于各方学者。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社会环境中,少年时就对“礼”发生兴趣,《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更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气氛。
“礼”是什么?“礼”就是宗教仪式,后《说文解字》此作为“礼”字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孔子生活在东周时代那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社会里,如果认同“天帝”、“鬼神”的思想,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于无需多少正面的论证,甚至于只需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反证。
况且,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氛围,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
并且从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
而“周礼”的基础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仪式。
“礼”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连在一起,后人只愿意津津于孔子的政论和道德论,其实岂只是这些,哪怕是科学,在古代社会都是与先人的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将是一片空白。
这只是一个常识。
那么,还有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孔子是否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准确回答的。
不能准确回答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问的对象,而在于问题本身。
孔子自然观
![孔子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5e29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孔子自然观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他对天命、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思想中。
以下是孔子的一些关键自然观点:
1. 天命观:孔子认为人事的成败和命运的起伏都受到天命的支配。
他主张顺应天命,即顺应自然法则,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孔子看来,天命并非宿命,而是一种合乎道德的命运观。
2. 道德观:孔子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强调道德行为的自然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追求善行的本能。
3. 礼制观:孔子提倡礼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一套规范行为的制度来维持秩序。
这种礼制观念表达了对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相互关联的信念,即通过社会礼仪来实现天道的体现。
4. 教育观:孔子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和社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天命,培养正直和仁爱的品质。
5. 仁爱观:仁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对人的关爱、仁慈、宽容的品质。
孔子认为,仁爱是与天命相一致的,是人类天然的道德本能。
总体而言,孔子的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正直、仁爱的行为,顺应天命,维护社会秩序,以实现人类个体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些观点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儒家对待天命的三种态度
![儒家对待天命的三种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33c08d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3.png)
儒家对待天命的三种态度
儒家对待天命有三种态度,分别是畏天命、知天命和乐天命。
畏天命是先秦儒家对待天命的基本态度。
《论语·季氏》中记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德行高尚、内外兼修、智慧通达、有理想、有情怀的人,也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人。
知天命是指了解和认识天命,并顺应天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敬畏天命,而小人则不了解天命,也不敬畏天命。
乐天命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认为人应该欣然接受天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的天命观强调人应该尊重和敬畏天命,同时也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理解天命,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