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总体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概况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二节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第三节重点市镇规划设想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发展方向
第二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三节布局结构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
第二节居住用地
第三节工业用地
第四节仓储用地
第五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第六节对外交通用地
第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附表
附表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2: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第一章总则
一、区位分析
淮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与淮海经济带的交汇处,连接了长三角与华北、华中三大经济区域;在江苏省中部,处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34度06分。

淮安市域的南面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沿江地区,有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有近水楼台得到苏南、上海、浙江辐射发展势头良好的扬州、南通、泰州等苏中城市;北面是正在加快发展的东陇海发展轴,有徐州都市圈、海港城市连云港以及新沂、邳州等新兴城市;东面沿海地区虽然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低谷,但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海港经济和海洋产业将大有收获,南通、连云港分别兼有长江和陇海线之利,盐城已有森达、悦达、江动等知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看好。

而淮安则恰恰处在这三条发展轴带的边缘,虽然在省城镇体系中的“三圈五轴”有一条新宜城镇聚合轴穿越淮安市,毕竟这条轴线经过的地域基础较为薄弱,是一条待发展的产业-城镇轴线。

二、规划说明
淮安市的现状表明淮安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因此,淮安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淮安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三、规划指导思想
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
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
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淮安市近四年来已批准实施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8、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9、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0、《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
11、《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
12、《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
13、《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4、《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五、规划期限和范围
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2年远期:2013年~2025年
规划范围:淮安市域,淮安市区、城市规划区、淮安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楚州城区,本规划调整重点为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环内的范围。

1、淮安市域辖四区四县,包括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四区和涟水、金湖、盱眙、洪泽四县,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2、淮安市区:为所辖四区的行政范围,包括清河、清浦、淮阴和楚州区,总面积3137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

淮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市区范围一致。

4、淮安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和楚州城区构成,也是中心城市空间范围。

5、主城区指淮阴区、清河区、清浦区的现状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6、古城区指楚州区的现状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第二章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
度43分~34度06分。

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与淮海经济带的交汇处,连接了长三角与华北、华中三大经济区域,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淮安市域的南面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沿江地区,有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有近水楼台得到苏南、上海、浙江辐射发展势头良好的扬州、南通、泰州等苏中城市;北面是正在加快发展的东陇海发展轴,有徐州都市圈、海港城市连云港以及新沂、邳州等新兴城市;东面沿海地区虽然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低谷,但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海港经济和海洋产业将大有收获,南通、连云港分别兼有长江和陇海线之利,盐城已有森达、悦达、江动等知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看好。

而淮安则恰恰处在这三条发展轴带的边缘,虽然在省城镇体系中的“三圈五轴”有一条新宜城镇聚合轴穿越淮安市,毕竟这条轴线经过的地域基础较为薄弱,是一条待发展的产业城镇轴线。

二、行政区划:淮安地处江苏北部中心地域,现辖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淮阴区四区和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四县,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24万;市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3万。

三、自然条件:淮安市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内河航运的主干线京杭大运河流经于此,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横交错。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位于淮阴境内,另外与邻市共有的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

光能资源潜力较大,年日照数在2250-2350小时。

淮安市热量资源充裕,无霜冻期为210-230天,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制的需要。

本市濒临黄海,季风气候典型,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厘米。

四、资源条件:淮安市是全国重点绿色农产品产加销基地,全境土地肥沃,水网密布,西有“日出斗金”的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东有盛产鱼虾鳖蟹的高邮湖、白马湖;依托高产优质粮油和丰富的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家禽、生猪、水产、林木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现有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标志301个。

淮安又是非金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地下蕴藏着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种非金属矿藏资源,其中岩盐储量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芒硝储量20亿吨,为华东之最;凹凸棒土储量5亿吨,占全国的70%。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水下泗洲城、韩侯故里、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江苏九寨沟”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八方游客。

淮安是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众多淮上佳肴和风味名吃享誉海内外。

五、历史沿革: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

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
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

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

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

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

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

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

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

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

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

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

1948年12月,
市境全部解放。

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六、社会经济:2001年以来,淮安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淮安,淮安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日益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001年以来,淮安市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总量迅速扩张。

2006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51.06亿元,接近2001年经济总量的二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7%(按可比价计算)。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55元,是2001年的2倍。

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8.7:41.2:30.1调整为2006年的19.0:46.9:34.1。

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5.7和4.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化水平由2001年的31.5%上升到2006年的38.4% ,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42平方公里上升到2006年的89平方公里。

今年以来,淮安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

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一产增加值为21.44亿元,增长5.4%;二产增加值为91.17亿元,增长16.7%;三产增加值为58.66亿元,增长16.0%。

二、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2001年以来,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
显,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逐年创出新高。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2001年的33.10
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9.48亿元,年均增
长22.0%。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由2001年的33.0%上升到2006年的
38.8%,上升了5.8个百分点。

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0.26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44亿元,增长38.8%;利税总额49.79亿元,增长42.8%,其中利润20.94亿元,增长58.4%;企业亏损额1.00 亿元,下降27.6%。

三、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淮安市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20亿元,是2001年投资总量的2.9倍,年均增长23.8%。

淮钢技改项目、清江石化综合改造项目、华能二期三期、韩泰子午胎扩建改造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淮河入海水道、京沪高速、宿淮高速、宁淮高速、淮盐高速等一大批重点
项目顺利完工。

今年1-5月份全市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
投资165.67亿元,增长
31.5%。

其中,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116.47亿元,
增长28.7%;农村固定资
产投资14.62亿元,增
长57.3%;房地产开发投
资34.58亿元,增长
32.1%。

在房地产开发
中,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64.11万平方米,增长28.0%,其中住宅57.50万平方米,增长41.5%;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5.42万平方米,增长43.8%;商品住宅销售额23.30亿元,增长69.6%。

四、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
“十五”以来, 全市城乡市场日益繁荣,现代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连锁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竞相发展,形成了行业内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竞争型的新格局,极大地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5亿元,是2001年的2倍,年均增长15.0%。

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74亿元,增长16.1%;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餐饮业零售额13.59亿元,同比增长21.0%。

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92.90亿元,是2001年的2.7 倍,年均增长2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94亿元,比2001年增收21.95亿元,年均增长19.8%。

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1年的2400元增加到2006年的6391元,年均增长
21.6%。

今年1-5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3.07
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
22.12亿元,增长53.7%,增幅同比分别提高
31.8个和26.6个百分点。

5月末,金融机构各
项存款余额573.21亿元,比年初增加61.87亿
元,增长20.6%。

六、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
也得到稳步增加。

2006年,淮安市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7元,比上年增长14.6%,
比2001年增加3934元,年均增长9.9%。


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比上年增长10.1%,
比2001年增加1250元,年均增长6.9%。


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90元,比2000年增加7641元,年均增长13.1%。

2001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长速度
今年1-5月份,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2元,同比增长18.7%。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市域人口控制目标
市域现状、近期、远期总人口。

一、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
1、城镇体系发展总体目标
形成以淮安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2、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发展采取“中心极化,择优发展”的总体战略。

坚持效率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非均衡发展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扶持培育重点城镇,推动各项制度的创新,加强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的总体水平。

三淮一体发展战略
(1).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2).非平衡极化发展战略:集中各种发展资源采用非平衡发展战略,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与各重点镇,通过适当的集聚产生集聚、规模效益。

淮阴城镇化道路是将外延型与内涵型模式相结合,主要走内涵型发展模式的道路,避免小城镇滥用地开发的弊病。

(3).一体化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相适应,城镇建设也必然是多样性的,采取城城一体化、城镇一体化、城乡整体化的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不同职能的城市与城镇,增强城镇发展的适应性与活力。

(4).创新战略;结合地方自然、历史特点,采取创新战略,鼓励创新意识。

(5).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建设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

(6).基础设施优先战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优先建设。

(7).人本的发展战略:在一切建设活动中以人为本。

(8).信息引导战略:在各城镇积极建设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9).市场与效益优先战略:市场导向与效益优先是项目选择、投资导向与城镇建设的准则。

(10).开放性战略:在城镇布局、人口与人才集聚、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开放性战略。

积极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3、城市化途径
一是要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重要交通枢纽,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定位,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文化高尚、人居环境优良、绿水特色明显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二是提高县城镇的建设水平,增强县城经济的辐射能力。

三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全市小城镇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点规划建设好15个重点中心镇。

4、城市化水平
淮安现状、近期和远期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指标区域分配如下表。

淮安市域、市区及各县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一城镇空间组织
1、城镇空间结构
现状分析: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是指城镇在地域上的空间分布、组织方式、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结构。

淮安地处黄淮平原地区,淮、沭、沂、泗河流域下游,河湖密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到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淮安市域城镇形成了特殊的地域空间结构。

(1)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
从空间上看,城镇发展条件的地域差异明显,楚州区、金湖县、洪泽县城镇的发展条件较好,涟水县、盱眙县较差,由于城镇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淮安市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其中以淮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相对较高,市域两端的涟水县、盱眙县水平相对较低。

(2)城镇分布的点轴性与均衡性共存
从总体上看,城镇空间结构表现为以淮安为中心,以各县城和重点镇为二三级中心,以水陆交通线为纽带的点-轴格局。

淮安市、涟水县、洪泽县的城镇密度较为接近,金湖县近三分之一的面积为水面,城镇数目较少,盱眙总面积大,原有30个乡镇,撒乡并镇后还有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仅为14个,因而城镇密度比较小,从总体上看,受以平原为主地形的影响,城镇分布呈均衡态势。

(3)城镇沿通航河道、公路呈串珠状分布
全市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内河航运的主干线京航大运河流经于此,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横交错,河流对城镇的分布影响很大,全市有44%的城镇沿通航河道分布,城镇沿公路分布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全市有36%的城镇沿公路分布,其中,中心城市淮安,四县县城盱城、黎城、高良涧、涟城均沿宁连一级公路及其两侧分布。

(4)双中心格局明显
淮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还表现出双中心的分布格局,市域内中心城市淮安由主城区和楚州城区(淮城)组成,呈一个城市两个中心格局,另外,洪泽县城高良涧和金湖县城黎城、涟水县城涟城和高沟镇、盱眙县城盱城和马坝镇都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双中心的分布格局。

(5) 城镇处于极核发展阶段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按社会发展阶段对城镇体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淮安市城镇体系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表现为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而其它城镇规模小,孤立分散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从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看,淮安城镇处于极核发展阶段,城镇聚集增长作用明显大于扩散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