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by一得斋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

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顶)

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

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

三足,尖足,无盖,双耳

2,商中后期

司母戊大方鼎

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

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

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

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

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

器鼎

3,周、战国

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1,周

应侯见工簋

西周美国范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

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

曾侯乙簋

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

加热湖北博物馆藏1979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

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

重12.8公斤。

侈口束頸,鼓腹,腹部有捲曲成弓形的龍耳,圈足

下連鑄方座,方座每邊有長方形缺,蓋隆起,上有

蓮花形捉手。蓮瓣飾雲紋,蓋面、器頸、腹部和方

座市連鳳紋、勾連雲紋、鳥首紋等。

【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

3,特别的簋

班簋

西周。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

作为支柱,缺盖,穆王时毛班

所作。此簋何时何地出土无

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

领北京时散出。1972年北京市

文物管理处拣选修复,现藏首

都博物馆。簋通高27.7厘米,

口径26厘米。下垂长珥其后

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内底有铭20行,197字。

4,特别的簋

直线纹簋

缺盖山西博物院商代青铜直线纹簋,它通高27.3

厘米,口径33.2厘米,底径20.2厘米,1959年

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这件簋为敞口,宽外

折沿,弧壁深腹,底部圆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

足,圈足上部有长方形镂孔三个,腹部和圈足各饰

以一周直线纹带,上下框以圈连接。商代的青铜器

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纹饰,常表现为饕餮纹、兽面纹等,像这样的饰以直线纹的簋,在我国的陕西省等地虽也有发现,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罕见的随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级别最高,贵为天子,才有这样的规格,鼎中则摆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用于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及五鼎四簋分别为卿大夫和大夫的随葬品,三鼎二簋为士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的,一鼎则为士专用。等级很严格,不能越级使用。

三,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在新石器时代,三鼓足陶鬲很普遍,青铜器鬲明显是由陶鬲演化,陶鬲一般单耳,而青铜鬲有耳为多。

1,典型的鬲(联裆)

云雷纹圆肩铜鬲(联裆)

商高10.1厘米,口径9.5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此鬲侈口,斜折沿,方唇,两立耳略外撇,束领甚短。裆连接成弧形。空足,足立面成三角形。上腹部饰云雷纹带,其上下辅以联珠纹。器壁较薄,纹饰纤细。

联裆鬲是区分周文化与商文化的重要考古学标志,直到西周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新干大洋洲出土了许多联裆鬲,除这件铜鬲外,还有更多的联裆陶鬲。从联裆的形制可以看出,这件铜鬲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但新干联裆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文化器物,西周联裆鬲多无耳,联裆处无明显分界,多带柱足、蹄足或扁足;而新干联裆鬲口沿上有立耳,联裆处有分界,袋足下为中空的锥形足,与西周联裆鬲差别明显;此外,此鬲颈部饰上下以连珠纹位界的云雷纹,也是早期商文化青铜器的装饰特点。新干联裆鬲综合了商文化、先周文化以及吴城文化的元素,呈现出复杂的文化风貌。

2,典型的鬲(分裆)

蟠龙纹鬲(分裆)

无耳,春秋晚期,山西考古研究所藏通高11、口径14.4厘米。一

九八八年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折沿,厚唇,微上翘。敛口,束颈,

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有三个龙形扉棱。上腹部有一

周蟠龙纹带,内填以云纹和三角回纹。龙形扉棱内填圆点纹。此鬲

为趙卿墓所出,同墓出土此式鬲共六件。

四,甗(yan,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