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教材把握教材
湖南省益阳沅江桔园学校胡蓉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但如何“用教材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导致在教学中时常出现把教材内容弃之不用,完全脱离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来教学的现象。我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思考。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特别是我们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是经过许多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协同努力,多方考虑、多次实验,花费了大量心血编写而成的,其中必然有很多值得教师们认真钻研和理解的地方。因此,只有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弄清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很多内容少而精,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蕴含了全新的理念。教材的这些变动为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使一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有无从下手之感。
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使用人教版教材教学的实践,谈谈我在研读教材时的体会和方法。
一、通读课标与教材,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知识体系十分清楚,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讲课时做到前呼后应,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因此,我们研读教材时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思想内涵;再对小学阶段的全套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每册教材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最后再认真分析每一册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如:“找规律”是新课标教材新增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一、二、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均有出现。通读课标与教材,我们了解到对这一知识教材编排不仅体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感,而且教学要求上也是逐渐提升,各有侧重。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关于这一知识的具体目标是: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是: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从“发现”“简单规律”与“探求”“规律或变化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知识结构由简单到稍复杂的提升,技能培训从观察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各有侧重。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这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构成了清晰的层次。
例1——例5是找图形变化规律,例6和例7是从找图形变化规律发展到找数的变化规律,并且数与图形并存,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8是纯数的变化规律,例题之间形成明显的递进关系。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找规律”这单元有两个例题,例1是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例2是通过图形找数列变化规律,例2“做一做”安排了纯数列的变化规律。粗略地看两册的内容结构相同,但一年级教材是按“线”进行观察得到的规律,二年级的教材是按“网”(纵、横、斜)进行观察得到的规律。这两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递进,拾级而上。教学中,如果通过研读课标与教材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揣摩例题细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材中有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形,还有指明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如“想一想”,“议一议”等,指明关键的旁注,力求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不仅显示“教什么、学什么”,而且提供“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研读教材需仔细揣摩例题的这些细节,分析教材呈现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从而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教法。
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共有五个例题,
都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这些图片不但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求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也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认真揣摩这些图片会发现:例1给出的联欢会情境图彩花、彩旗、灯笼是按“线”观察的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学生男女间隔围成圈跳舞所排列的规律较前者难度稍大,需把“圈”变成“线”进行观察得出规律;例2让学生通过操作找图形的变化规律,给出的图形不但形状变化有规律,而且颜色变化也有规律,还把两个图形的变化扩展到了三个图形的变化规律;例3和后面的“做一做”涂色找出规律,增加了图形位置变化规律;例4主要的不同是每组图形中的一种图形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规律;例5难度又有提高,图形的形状没变化,但数量都有2个或2个以上,颜色不同,而且要求不再通过摆图片找规律,要让学生直接观察思考找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层次与细节的分析,就能更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使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强。
三、分析习题功能,充分把握练习的关键
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配合例题帮助学生从知识转化为能力。人教版课标教材习题虽减少了,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但习题的作用却不容忽视。研读教材时,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要研究教材中每道练习题设计的目标与作用;分析它是与哪道例题相匹配,是属于基本题、变式题、还是综合题或提高题;比较习题与例题,知识有什么延伸,该分几个层次来指导练习。人教版一年级“找规律”七个例题后共编排了九个习题,包括四个“做
一做”和练习十六的四道练习和一道思考题。通过与例题对照比较可以看出:例3、例6、例8后面的“做一做”基本上为例题的再现题,学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例5后面的“做一做”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属于变式题,可先鼓励学生想象,再涂色,并解释涂出的颜色的变化规律;练习十六中第1、3、4题也为基本题,分别与例1、例6、例8相匹配;第2题是将例1中的难点与例2相结合的一道训练题,是一道变式题,也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练习的最后一道思考题的规律较复杂,属于提高题,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找规律,但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会做。
四、研究教材存在的不足,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一套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当发现教材不适应当地生活实际,不适应学生时,可以依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与知识结构灵活处理教材,适当补充、调整、拓展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例1教学,教材从直观到抽象强调了平均数、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但对如何列式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虽然明白了小括号的作用,教材也出现过同级运算中要先算后面的运算而添括号的情况。但这道题中出现了加法和除法两级运算,要先算前面的加法,根据计算的要求列式时需在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