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正岩土使用手册 岩质边坡稳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功能概述
理正岩质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主要功能是分析计算简单平面、复杂平面、简单三维楔体岩质边坡的稳定计算及相关的分析。

考虑的因素包括:岩体结构的结构面、裂隙、裂隙水、外加荷载、锚杆及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地震作用等。

简单平面稳定问题:
1)利用极限平衡法及莫尔-库仑准则进行分析,计算岩体的稳定安全系数、设计锚杆、及反分析滑面的抗剪强度指标;
2)可分析坡角、坡高、裂隙水等与安全系数的关系曲线;
3)可按几种不同方法计算岩石压力等。

复杂平面稳定问题:
1)对于不加锚杆、不加外部荷载的情况可采用Sarma法计算安全;对于有锚杆、有外部荷载的情况只能采用通用方法(扩展Sarma法)计算安全系数,这是理正依据Sarma法改进的公式计算安全系数;
2)分析计算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
3)分析计算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与安全系数的关系曲线等。

简单三维楔体稳定问题:
1)利用空间张量法分析空间三维楔体的形状,并分析三维楔体在体积力、锚杆力、地震作用、外加荷载等作用,考虑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计算三维楔体的稳定系数;
2)分析在给定安全系数的条件下,计算锚杆的最小拉力等。

第二章快速操作指南
2.1 操作流程
理正岩质边坡稳定分析软件的操作流程如图2.1-1,每一步骤都有相对应的菜单操作。

图2.1-1 操作流程
2.2 快速操作指南
2.2.1 选择工作路径
图2.2-1 指定工作路径
注意:此处指定的工作路径是所有岩土模块的工作路径。

进入某一计算模块后,还可以通过按钮【选工程】重新指定此模块的工作路径。

2.2.2 选择岩质边坡型式
选择参与计算的岩质边坡型式,选择界面如下图:
图2.2-2 岩质边坡型式选择
2.2.3 增加计算项目
点击【工程操作】菜单中的“增加项目”菜单或“增”按钮来新增一个计算项目。

图 2.2-3 工程操作界面
2.2.4 编辑原始数据
录入或选择简单平面滑动稳定分析中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交互窗口如图2.2-4。

录入或选择复杂平面滑动稳定分析中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交互窗口如图2.2-5。

录入三维楔形体滑动稳定分析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交互窗口如图2.2-6。

注意:
1. 集中的参数交互界面,即把几乎所有的参数置于一个界面上,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人机交互的效率,这是理正岩土系列软件的一个共性特征。

2. 同时提供了有关参数的即时弹跳说明信息,方便用户理解参数的意义。

2.2.5 当前项目计算
在数据交互对话框中设置好各项参数,点击【计算】按钮来进行当前题目的计算;或者单击【辅助功能】菜单的“计算”。

2.2.6 计算结果查询
图2.2-7 计算结果查询界面
计算结果查询界面分为左右两个窗口,左侧窗口用于查询图形结果,右侧窗口用于查询文字结果。

第三章操作说明
3.1 关于计算例题的编辑
3.1.1 增加例题与删除当前例题
1.通过【工程操作】菜单的“增加项目”和“删除当前项目”来增加一个新的例题或删除当前的例题。

2.“增”或“删”按钮增加一个新的例题或删除当前的例题。

点击“算”按钮打开当前模块的交互界面。

3.1.2 数据的读写
通过【辅助功能】菜单的“读入数据文件”可以将原来保存好的数据读进来进行计算;通过【辅助功能】菜单的“数据存盘到文件”可以将当前例题的数据保存在磁盘上。

3.1.3 把典型例题加入例题模板库
实际工程中会有一些具有一般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当完成该例题的数据交互后,可通过【辅助功能】菜单中的“将此例题加入模板库”把该例题存为例题模板,从而在每次新增例题时可以重复调用该例题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修改少量的数据进行计算。

3.2 计算简图辅助操作菜单
在数据交互界面的左侧图形窗口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图形显示快捷菜单,使用该菜单可有效的查看计算简图,可把计算简图存为DXF格式的文件,用AUTOCAD等图形编辑器进行编辑。

3.3 快速查询图形结果
3.3.1 选择输出图形结果
计算结果查询界面的左侧为计算结果图形,参见图2.2-7。

3.3.2 图形查询辅助工具
1.图形查询工具栏
2.图形查询快捷菜单
在图形结果查询窗口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图形查询快捷菜单,可以方便地查看图形。

3.【图形查询】菜单
3.4 计算书的编辑修改
文字结果可以使用文字编辑菜单进行编辑,也可以用其它文本编辑器进行编辑。

3.5 关于数据和结果文件
数据和结果文件位于用户设定好的工作目录下。

简单平面滑动稳定分析数据文件格式为*.SRS,复杂平面滑动稳定分析数据文件格式为*.PRS,三维楔形体滑动稳定分析数据文件格式为*.WDG,图形文件格
式*.DXF,计算书格式为*.RTF。

第四章编制依据
⑴ E.Hoek J.W.Bray著卢世宗等译《岩石边坡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3年5月第一版 1985年12月第二次印刷
⑵重庆市地方标准《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报批稿)》DB XX-XX
⑶Sarma K.S., 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s and Slopes. J. Geotech. Am. Soc. Civ. Engrs, 105, GT.12,PP.1511-1524,1979
⑷K.Kovari and P.Fritz,A Unified Approach to Rock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1987
⑸K.Kovari and P.Fritz,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 Rock Slopes,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IV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Toronto, 1984
⑹K.Kovari and P.Fritz,Slope Stability with Plane, Wedge and Polygonal Sliding Surfaces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related to Dam foundations, 1978
⑺张有天周维垣《岩石边坡的变形与稳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5 1999年4月第一版1999年4月第一次印刷
⑻陈祖煜弥宏亮汪小刚边坡稳定三维分析的极限平衡法 岩土工程学报第23卷第5期(总125期)2001年9月
⑼徐志英《岩石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三版 2001年9月第七次印刷
⑽沈明荣《岩体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第一版 2000年7月第二次印刷
第五章编制原理
5.1 概述
1.几何模型
简单平面滑动
复杂平面滑动
简单三维楔体滑动
图5.1-1 简单平面滑动图图5.1-2 复杂平面滑动
图5.1-3 三维楔形体滑动
2.计算方法
极限平衡法
Sarma法
通用方法(扩展Sarma法)
重庆市地方标准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方法
3.破坏准则: 摩尔-库仑准则
4.其他问题
裂隙水
地震力
超载(集中力)
锚杆
5.岩层模型
通过钻孔参数建立岩层模型,见下图5.1-4:
图5.1-4 岩层(钻孔)模型
5.2 简单平面稳定分析
5.2.1 极限平衡法
1.计算安全系数
图5.2.1-1 简单平面极限平衡法计算简图
(5.2.1-1)
(5.2.1-2)
(5.2.1-3)
(5.2.1-4)重力作用:
(5.2.1-5)
(5.2.1-6)
(5.2.1-7)地震作用:
(5.2.1-8)
(5.2.1-9)
(5.2.1-10)外荷载作用:
(5.2.1-11)
(5.2.1-12)裂隙水作用:
(5.2.1-13)
(5.2.1-14)
(5.2.1-15)
(5.2.1-16)锚杆作用:
(5.2.1-17)
(5.2.1-18)
(5.2.1-19)
(5.2.1-20)
(5.2.1-21)
(5.2.1-22)
(5.2.1-23)
(5.2.1-24)式中:
k——安全系数;
N——结构面上的正压力(kN);
T——结构面上的下滑力(kN);
R——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抗滑力(kN);
W——滑体重力(kN);
A i——第i岩层总面积(m2);
N1——重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1——重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e——地震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e——地震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p——外荷载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p——外荷载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w——裂隙水压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w——裂隙水压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t——锚杆锚固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t——锚杆锚固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H——边坡的高度(m);
α——结构面倾角(度);
c——结构面粘聚力(kN/m2);
φ——结构面摩擦角(度);
γi——第i岩层容重(kN/m3);
L——结构面长度(m);
E——水平地震作用力(kN),向左为正;
K h——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C——地震作用综合系数;
γ0——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
γE——抗震重要性系数;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y——竖直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w——张裂隙中裂隙水作用(kN);
U——滑裂面上裂隙水作用(kN);
z——张裂隙中裂隙水的高度(m),从张裂隙底部开始算起;
N ti——第i道锚杆锚固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ti——第i道锚杆锚固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R mi——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提供的锚固力(kN);
R mi1——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抗拔承载力(kN);
R mi2——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由钢筋提供的抗拉承载力(kN);
R mi3——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钢筋与砂浆之间提供的抗拔承载力(kN);
ξ1——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取1.00,临时性锚杆取1.33;
ξ2——锚杆钢筋抗拉工作条件系数,对永久性锚杆取0.69,对临时性锚杆取0.92;
ξ3——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0.60,临时性锚杆0.72;
f bi——钢筋与锚固砂浆粘结强度设计值(kPa),可按表5.2.1-1取值;
θi——第i道锚杆入射角(度);
L ia——第i道锚杆有效锚固段长度(m),是指锚固段在结构面以外的部分;
Σq sik——第i道锚杆和岩石摩阻力(kPa);
D i——第i道锚杆锚固段直径(mm);
n i——第i道锚杆中钢筋的根数;
γs——荷载分项系数;
s ix——第i道锚杆水平间距(m);
d i——第i道锚杆中钢筋的直径(mm);
f yi——第i道锚杆中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钢筋、钢绞线与砂浆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 bi(MPa)表5.2.1-1
锚杆类型
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强度等级
M25M30M35
水泥砂浆与螺纹钢筋间 2.10 2.40 2.70水泥砂浆与钢绞线、高强钢丝间 2.75 2.95 3.40注:1. 当采用二根钢筋点焊成束的做法时,粘结强度应乘0.85折减系数;
2. 当采用三根钢筋点焊成束的做法时,粘结强度应乘0.7折减系数;
3. 成束钢筋的根数不应超过三根,钢筋截面总面积不应超过锚孔面积的20%。

当锚固段钢筋和注浆材料
采用特殊设计,并经经验验证锚固效果良好时,可适当增加锚杆钢筋用量。

2.锚杆设计
计算N,T(不含锚杆作用):
(5.2.1-25)
(5.2.1-26)计算安全系数达到k所需要的锚杆力:
(5.2.1-27)
(5.2.1-28)锚杆有效锚固长度:
(5.2.1-29)锚固长度还要满足:
(5.2.1-30)配筋计算:
(5.2.1-31)式中:
k——安全系数;
N——结构面上的正压力(kN);
T——结构面上的下滑力(kN);
N1——重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1——重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e——地震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e——地震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p——外荷载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p——外荷载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w——裂隙水压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w——裂隙水压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N t——锚杆锚固力在垂直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t——锚杆锚固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α——结构面倾角(度);
c——结构面粘聚力(kN/m2);
φ——结构面摩擦角(度);
L——结构面长度(m);
θ——道锚杆入射角(度);
R m——每沿米范围内锚杆的锚固力(kN),假定锚杆设计时,R m由所有锚杆平均分担;
L ia——第i道锚杆有效锚固段长度(m),是指锚固段在结构面以外的部分;
Σq sik——第i道锚杆和岩石摩阻力(kPa);
D i——第i道锚杆锚固段直径(mm);
n i——第i道锚杆中钢筋的根数;
γs——荷载分项系数;
m——锚杆道数;
d i——第i道锚杆中钢筋的直径(mm);
f yi——第i道锚杆中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注意:配筋计算时,令n=1,增加d直到满足方程(5.2.1-31)的要求;如果从d min增加到d max上式均得不到满足,则令d=d max,再增加n值,直到方程成立。

3.已知c反求φ
(5.2.1-32)式中:
k——安全系数;
N——结构面上的正压力(kN);
T——结构面上的下滑力(kN);
φ——结构面摩擦角(度);
c——结构面粘聚力(kN/m2);
L——结构面的长度(m)。

4.已知φ反求c
(5.2.1-33)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式(5.2.1-32)。

5.裂隙水深度-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假设z为张裂隙深度,在裂隙水埋深0.00m~z m范围内,程序按z/10m步长从0.00m开始递增裂隙水埋深,并按公式(5.2.1-1)~(5.2.1-17)循环计算,求得安全系数,绘制曲线图,如下:
图5.2.1-2 裂隙水深度-安全系数关系曲线图
6.坡角—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在结构面倾角α~90°范围内,程序按(90°-α)/10m步长从α开始递增坡角,并按公式(5.2.1-
1)~(5.2.1-17)循环计算安全系数,绘制曲线图,如下:
图5.2.1-3 坡角-安全系数关系曲线图
注意:
1. 本项计算仅适合等厚土层情况;
2. 原点与坡顶(或张裂缝)之间按计算角度所连直线段,作为该计算状态下的坡线,而录入的坡线段参数无关。

7.坡高—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给定计算边坡最大高度H max,程序按ΔH/10m步长从H开始递增坡高,并按公式(5.2.1-1)~(5.2.1-17)循环计算,求得安全系数,绘制曲线图,如下:
图5.2.1-4 坡高-安全系数关系曲线图
其中:ΔH=H max-H。

5.2.2 重庆市地方标准
5.2.2.1 静止岩石压力—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公式5.3.1
1.计算岩石压力
静止岩石压力强度标准值可按式(5.2.2-2)计算,静止岩石压力系数k0可按式(5.2.2-1)计算:
(5.2.2-1)
(5.2.2-2)计算岩石重量:
(5.2.2-3)水平地震作用:
(5.2.2-4)锚杆(索)i的水平锚固力:
(5.2.2-5)
(5.2.2-6)剩余水平岩石压力:
(5.2.2-7)式中:
μ——岩石泊松比,宜采用实测数据,当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5.2.2-1取值;
k0——岩石的静止岩石压力系数;
λ——岩石静止压力调整系数;
γ——岩石的加权平均容重(kN/m 3),由用户直接交互而不是通过γ
i计算的值;
H——边坡的高度(m);
W——滑体重力(kN);
A i——第i岩层总面积(m2);
γi——第i岩层容重(kN/m3);
E——水平地震作用力(kN),向左为正;
K h——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C——地震作用综合系数;
γE——抗震重要性系数;
R mi——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提供的锚固力(kN);
R mhi——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提供的水平锚固力(kN);
R mh——每沿米范围内锚杆的水平锚固力(kN);
θi——第i根锚杆的入射角(度);
E h——剩余水平岩石压力(kN);
E0——静止岩石压力强度标准值(kN);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y——竖直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岩石泊松比无实测数据时取值表5.2.2-1
岩石类名泊松比μ取值
坚硬岩< 0.20
较坚硬岩0.10 ~ 0.25
较软岩0.2 ~ 0.3
软岩0.25 ~ 0.33
极软岩> 0.33
注意:
1. 此项计算不考虑裂隙水;
2. R mi的计算见5.2.1节公式(5.2.1-21)~(5.2.1-24);
3. 计算滑体水平方向合力为零,竖直方向合力不一定为零。

2.锚杆(索)支护设计
计算安全系数达到k所需要的锚杆力
(5.2.2-8)式中:
R m——每沿米范围内锚杆的锚固力(kN);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y——竖直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k0——岩石的静止岩石压力系数;
k——设计安全系数;
θ——锚杆入射角(度);
E0——静止岩石压力强度标准值;
E——水平地震作用力,向左为正(kN);
注意:
1. k0、E0、E的计算见5.
2.2节公式(5.2.2-1)、(5.2.2-2)和(5.2.2-4);
2. 锚杆(索)设计见5.2.1节公式(5.2.1-29)和(5.2.1-31)。

5.2.2.2 主动岩石压力—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公式5.3.2
1.计算岩石压力
对沿结构面滑动的边坡,当结构面倾角大于40度时,主动岩石压力标准值可按式(5.2.2-9)计算:
图5.2.2-1 主动土压力标准值计算
(5.2.2-9)
(5.2.2-10)
(5.2.2-11)
(5.2.2-12)主动岩石压力水平分力
(5.2.2-13)总水平岩石压力
(5.2.2-14)式中:
E ak——主动土压力标准值(kN/m);
K a——主动土压力系数,当K a <0时,取K a =0;
H——边坡的高度(m);
γ——岩体加权平均容重(kN/m3);
q——地表均布荷载的标准值(kPa);
δ——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度),取值见表5.2.2-2;
β——填土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程序中取β=0度;
α'——支挡结构墙背与水平面的夹角(度);
θ——结构面倾角(度);
c j——结构面粘聚力(kPa);
φj——结构面内摩擦角(度);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E——水平地震作用力(kN),向左为正;
E ah——主动岩石压力水平分力(kN);
E’h——总水平岩石压力(kN)。

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δ表5.2.2-2
挡 土 墙 情 况摩擦角δ
墙背平滑,排水不良(0.00~0.33) φ
墙背粗糙,排水良好(0.33~0.50) φ
墙背很粗糙,排水良好(0.50~0.67) φ
墙背与填土间不可能滑动(0.67~1.00) φ
注意:
1. 此项计算不考虑裂隙水;
2. 锚杆(索)作用的计算见5.2.2.1节;
3. 计算滑体水平方向合力为零,竖直方向合力不一定为零。

2. 锚杆(索)支护设计
计算安全系数达到k所需要的锚杆力
(5.2.2-15)式中:
R m——每沿米范围内锚杆的锚固力(kN);
E ah——主动岩石压力水平分力(kN);
E——水平地震作用力(kN),向左为正;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k——设计安全系数;
θ——锚杆入射角(度)。

注意:
1. E ah、E的计算见公式(5.
2.2-13)和(5.2.2-4);
2. 锚杆(索)设计见5.2.1节公式(5.2.1-29)和(5.2.1-31)。

5.2.2.3 主动岩石压力—建筑边坡支护规范公式5.3.3
1.计算岩石压力
对沿外倾软弱结构面滑动的边坡(见图5.2.1-1),当结构面倾角小于40°时,主动岩石压力标准值可按式(5.2.2-7)计算:
(5.2.2-16)地震产生的下滑力:
(5.2.2-17)外荷载产生的下滑力:
(5.2.2-18)裂隙水产生的下滑力:
(5.2.2-19)锚杆产生的下滑力:
(5.2.2-20)
(5.2.2-21)总下滑力:
(5.2.2-22)总抗滑力:
(5.2.2-23)式中:
E’ak——主动土压力标准值(kN);
W——滑裂体重量(kN);
φj——结构面内摩擦角(度);
α——结构面倾角(度);
E——水平地震作用力(kN),向左为正;
T e——地震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p——外荷载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 w——裂隙水压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T——结构面上的下滑力(kN);
R——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抗滑力(kN);
T t——锚杆锚固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P x——水平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y——竖直方向外荷载作用(kN),图示方向为正;
P w——张裂隙中裂隙水作用(kN);
T ti——第i道锚杆锚固力在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分力(kN);
R mi——第i道锚杆在每沿米范围内提供的锚固力(kN)。

注意:
1. E、P w、R mi的计算见公式(5.
2.2-5)、(5.2.1-13)和(5.2.1-21)~(5.2.1-24);
2. 计算滑体只满足平行于结构面方向的平衡。

2.锚杆(索)支护设计
计算安全系数达到k所需要的锚杆力:
(5.2.2-24)式中:
R m——每沿米范围内锚杆的锚固力(kN);
k——设计安全系数;
θ——锚杆入射角(度)。

其它参数符号意义同本节1.计算岩石压力中的意义。

注意:
1. E ah、E的计算见公式(5.
2.2-13)和(5.2.2-4);
2. 锚杆(索)设计见5.2.1节公式(5.2.1-29)和(5.2.1-31)。

5.3 复杂平面稳定分析
5.3.1 概述
1.基本假设
⑴结构面(滑裂面)为折线;
⑵内部结构面(竖向结构面)不一定竖直;
⑶所有结构面均服从摩尔-库仑破坏准则;
⑷安全系数的定义为结构面上抗剪强度和剪应力的比值;
⑸在临界地震力(k c W)的作用下,所有结构面同时达到极限平衡状态;
⑹在极限平衡状态下所有结构面的安全系数相同。

第i块滑体的受力情况及几何模型,见下图:
图5.3.1-1 复杂平面滑体受力及几何模型
2.基本方程
对于每个计算单元(以不同的结构面来划分单元),都满足下面的平衡方程。

竖直方向的平衡方程:
(5.3.1-1)水平方向的平衡方程:
(5.3.1-2)摩尔库仑破坏准则:
(5.3.1-3)
(5.3.1-4)式中:
k c——临界加速度系数;
W
W i——结构单元i的重量(kN);
αi——单元i中结构面的倾角(度);
l i——单元i中结构面的长度(m);
c i——单元i中结构面的内聚力(kPa);
φi——单元i中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度);
δi——单元i左侧面和垂直面的夹角(度);
d i——单元i左侧面的长度(m);
c'i——单元i左侧面的内聚力(kPa);
φ'i——单元i左侧面的内摩擦角(度);
N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正压力(kN);
T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剪切力(kN);
U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水压力(kN);
E i——单元i左侧面正压力(kN);
X i——单元i左侧面剪切力(kN);
P wi——单元i左侧面上的水压力(kN)。

注意:N i、E i、E i+1中均已考虑了水的作用,计算方法如下图:
图5.3.1-2 复杂平面稳定裂隙水作用
(5.3.1-5)
(5.3.1-6)
(5.3.1-7)
(5.3.1-8)式中:
N’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有效正压力(kN);
E’i——单元i中左侧面的有效正压力(kN);
z wi——作用在单元i左侧面的裂隙水深(m);
d wi——单元i左侧面的张裂隙在水面以下部分的长度(m)。

3.解题分析
根据上面的假设条件:假设有n个单元,则有未知数:
N i——n个
T i——n个
E i——n-1个
X i——n-1个
K c——1个
有方程数:
方程(1)——n个
方程(2)——n个
方程(3)——n个
方程(4)——n-1个
解方程组即可求出所有的未知数。

5.3.2 Sarma法
消除公式(5.3.1-1)~(5.3.1-4)中的T i、N i、U i、X i、X i+1得到:
(5.3.2-1)
(5.3.2-2)
(5.3.2-3)
(5.3.2-4)
(5.3.2-5)
(5.3.2-6)
(5.3.2-7)
(5.3.2-8)边界条件:
(5.3.2-9)计算安全系数时,假定安全系数为某个值k,以c i/k代替c i、tanφi/k代替tanφi、αtan(tanφi/k)代
替φi、c’i/k代替c’i、tanφ’i/k代替tanφ’i、αtan(tanφ’i/k)代替φ’i,用迭代法根据上述公式计算K c和所有
当K c=0时,对应的值为求得的无地震力作用的边坡安全系数;
当K c=地震加速度系数(γ0CK h)时,对应的k值为求得的有地震力作用的边坡安全系数。

5.3.3 通用方法
在基本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外荷载、锚杆锚固力作用,每个计算单元采用方程如下:
(5.3.3-1)
(5.3.3-2)
(5.3.3-3)
(5.3.3-4)式中:
k c——临界加速度系数;
W i——结构单元i的重量(kN);
αi——单元i中结构面的倾角(度);
l i——单元i中结构面的长度(m);
c i——单元i中结构面的内聚力(kPa);
φi——单元i中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度);
δi——单元i左侧面和垂直面的夹角(度);
d i——单元i左侧面的长度(m);
c'i——单元i左侧面的内聚力(kPa);
φ'i——单元i左侧面的内摩擦角(度);
N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正压力(kN);
T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剪切力(kN);
U i——单元i中结构面上的水压力(kN/m2);
E i——单元i左侧面正压力(kN);
X i——单元i左侧面剪切力(kN);
P wi——单元i左侧面上的水压力(kN/m2)。

P xi——单元i上外荷载的水平分量(kN);
P yi——单元i上外荷载的竖向分量(kN);
R xi——单元i上锚杆锚固力的水平分量(kN);
R yi——单元i上锚杆锚固力的竖向分量(kN)。

对所有单元的方程组联立求得所有未知数。

5.4 三维楔形体稳定分析
5.4.1 计算条件
1.几何图形
图5.4.1-1 三维楔形体计算简图
2.几何及物理参数
H——平面A、坡顶面和坡面的交点到楔体底的垂直距离(m);
L——P1和P2之间的距离(m),其中P1为平面A、坡顶面和坡面的交点,P2为张裂隙面、平面A和坡顶面的交点;
γ——岩石的容重(kN/m3);
η——当边坡倒悬时取-1,否则取1。

其它参数见表5.4-1。

三维楔形体几何参数表5.4.1-1
倾向α倾角ψ粘聚力内摩擦角φ荷载值平面Aα1ψ1c1φ1
平面Bα2ψ2c2φ2
坡顶面α3ψ3
边坡面α4ψ4
裂隙面α5ψ5
锚杆(索)力αtψt T
外荷载αeψe E
地震力αqψq Q
5.4.2 计算安全系数
1.计算平面A、B、坡顶面、坡面和裂隙面法线方向的单位矢量
(5.4.2-1)
(5.4.2-2)
(5.4.2-3)
(5.4.2-5)2.锚杆、外荷载及地震力作用线方向矢量
(5.4.2-6)
(5.4.2-7)
(5.4.2-8)3.不同平面交线方向矢量的分量
(5.4.2-9)
(5.4.2-10)
(5.4.2-11)
(5.4.2-12)
(5.4.2-13)
(5.4.2-14)
(5.4.2-15)4.与各个角度的余弦成比例的数
(5.4.2-16)
(5.4.2-17)
(5.4.2-18)
(5.4.2-19)
(5.4.2-20)
(5.4.2-21)
(5.4.2-22)
(5.4.2-23)
(5.4.2-24)
(5.4.2-25)
(5.4.2-27)
(5.4.2-28)
(5.4.2-29)
(5.4.2-30)
(5.4.2-31)
(5.4.2-32)
(5.4.2-33)
(5.4.2-34)
(5.4.2-35)
(5.4.2-36)
(5.4.2-37)
(5.4.2-38)5.各种系数
(5.4.2-39)
(5.4.2-40)
(5.4.2-41)
(5.4.2-42)
(5.4.2-43)
(5.4.2-44)
(5.4.2-45)
(5.4.2-46)
(5.4.2-47)
(5.4.2-48)
(5.4.2-49)6.面A与面B的交线的倾角和倾向
(5.4.2-50)
(5.4.2-51)7.核查楔体的几何形状
若Pi z≤0或ηqi z≤0,不形成楔体,停止计算!
若εηq5i z<0或h5<0或∣m5h5/(mh)∣>1或∣ng5m5h5/(n5qmh)∣>1,张裂隙不成立,停止计算!
8.楔面的面积与楔体的重量
(5.4.2-52)
(5.4.2-53)
(5.4.2-54)
(5.4.2-55)9.水压
无张裂缝:
(5.4.2-56)有张裂缝:
(5.4.2-57)
(5.4.2-58)10. 面A和面B上的有效法向反力和安全系数
1)有效法向反力
(5.4.2-59)
(5.4.2-60)2)有效法向反力
安全系数计算
若N1<0及N2<0,楔形体与两个面皆失去接触,安全系数为0,停止计算!
若N1>0及N2<0,只与面A接触,安全系数算法如下:
(5.4.2-61)
(5.4.2-62)
(5.4.2-63)
(5.4.2-64)
(5.4.2-65)
(5.4.2-66)
(5.4.2-67)若N1<0及N2>0,只与面B接触,安全系数算法如下:
(5.4.2-68)
(5.4.2-69)
(5.4.2-70)
(5.4.2-71)
(5.4.2-72)
(5.4.2-73)
(5.4.2-74)若N1>0及N2>0,与面A,B接触,安全系数算法如下:
(5.4.2-76)
(5.4.2-77)
5.4.3 给定大小的荷载E以最不利的方向施加时产生的最小安全系数
根据方程(5.4.2-59)、(5.4.2-60)及(5.4.2-75)~(5.4.2-77)并令E=0计算N1’’、
N2’’、S’’、Q’’及F3’’。

1)若N1’’<0且N2’’<0,即在施加E之前F=0,停止计算;
2)若N1’’、 N2’’不同时<0,首先按公式(5.4.3-1)~(5.4.3-3)计算并做以下判断:
(5.4.3-1)
(5.4.3-2)
(5.4.3-3)判断:若E>D,以及作用在ψe、αe方向,或者在围绕此方向的某一定范围之内,则在两面上都失去了接触,F=0,停止计算。

3)当E≤D时,则按下面的条件,分别计算:
若N1’’>0且N2’’<0,则假定施加E后只与面A接触,由方程(5.4-62)~(5.4-67),并令E=0,确定
出S x’’、S y’’、S z’’、S a’’、Q a’’及F1’’。

若F1’’<1,施加E=0,已有安全系数小于1,停止计算;若F1’’≥1,则按公式(5.4.3-4)~(5.4.3-6)计算:
(5.4.3-4)
(5.4.3-5)
(5.4.3-6)若N1’’<0且N2’’>0,则假定施加E后与面B接触,由方程(5.4.2-69)~(5.4.2-74),且令E=0,确定
出S x’’、 S y’’、 S z’’、S b’’、 Q b’’及F2’’。

若F2’’<1,施加E=0,已有安全系数小于1,停止计算;若F2’’≥1,则按公式(5.4.3-7)~(5.4.3-9)计算:
(5.4.3-9)若N1’’>0且N2’’>0,则假定施加E后与面A,B都接触,由方程(5.4.2-75)~(5.4.2-77),且令E=0,确定S’’、Q’’及F3’’。

若F3’’<1,施加E=0,已有安全系数小于1,停止计算;若F3’’≥1,则按公式(5.4.3-10)~(5.4.3-18)计算:
(5.4.3-10)
(5.4.3-11)
(5.4.3-12)
(5.4.3-13)
(5.4.3-14)
(5.4.3-15)
(5.4.3-16)
(5.4.3-17)
(5.4.3-18)校核N1≥0及N2≥0。

注意:公式(5.4.3-17)、(5.4.3-18)中的s e、v e是公式(5.4.3-12)-(5.4.3-14)的结果代入(5.4.2-27)、(5.4.2-28)重新计算求得的结果。

5.4.4 将安全系数提高到某个规定值F所需的最小锚杆(索)张力
根据方程(5.4.2-59)、(5.4.2-60)、(5.4.2-75)及(5.4.2-76)并令T=0计算N1’、N2’、S’’、Q’。

1)若N2’<0,则T=0时失去与面B的接触。

假定施加T后只与面A接触,用方程(5.4.2-62)~(5.4.2-66),并令T=0,确定出S x’、S y’、S z’、S a’及Q a’。

(5.4.4-1)
(5.4.4-3)
2)若N1’<0,则T=0时失去与面A的接触。

假定施加T后只与面B接触,用方程(5.4.2-69)~(5.4.2-73),并令T=0,确定出S x’、S y’、S z’、S b’及Q b’。

(5.4.4-4)
(5.4.4-5)
(5.4.4-6)3)任何情况(对N1’、 N2’值不加限制),假定施加T后与两个面都接触,并按下式计算:
(5.4.4-7)
(5.4.4-8)
(5.4.4-9)
(5.4.4-10)
(5.4.4-11)
(5.4.4-12)
(5.4.4-13)
(5.4.4-14)
(5.4.4-15)对1)、2)、3)的计算结果按下述情况讨论并取值:
若N1<0或N2<0,则没有正常计算结果;
若N1’>0及N2’>0,则T min=T3;
若N1’>0及N2’<0,则T min=T1和T3中的小值;
2010-5-26前 言
注意:公式(5.4.4-14)、(5.4.4-15)中的s、v是公式(5.4.4-9)-(5.4.4-11)的结果代入(5.4.2-24)、(5.4.2-25)重新计算求得的结果。

I:/工作/…/04岩质边坡2.htm3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