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和发展评估常见工具及分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学习和发展评估常见工具及分析

用于评估儿童智力或认知能力的测验,最广为人知的是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龚耀先、戴晓阳,1992)。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包括知识测验、动物下蛋、图画填充、数学、图片概括、视觉分析、领悟、拼图,几何图形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测试,重点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如「知识测验」中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视觉分析」中对事物微小差别的观察等)、记忆(如「动物下蛋」中不同颜色珠子和不同动物的配对记忆,知识的记忆等)、理解(如「领悟测验」中解答问题过程的理解)、概括和推理能力(如「图片概括」中的分类、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另一项比较广泛运用的智力测量工具是Raven(1976)的渐进矩阵(progressive matrices),它主要是以图形推理为核心的智力测验。在这个测验中,每一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受试者须经过观察、分析、推理的认知过程,才能发现这些规律,从而填补空缺位置的图形。这个测验重点考察儿童在解答排列组合问题中认知方面的逻辑思考能力。

由此可见,针对认知发展的心理测量理论(psychometric approach)多用各种智力测验来评估儿童的心智(mental abilities)(Berk, 2006)。学者用「智力是认知的核心部分」、「智力是认知的总合」(Lahey, 2004)等界定认知能力。本文把智力和认知能力视作同一层次的概念来讨论认知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从以上两项智力测验的内容可以看到,智力/认知和所有知识技能是不可分的。正如Gardner(1999)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所言,智力是指学习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经验中表现出语文、空间、音乐、人际、逻辑-数理、身体动觉、内省、自然观察的智能。Sternberg(2003)的智力三角形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亦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表一:儿童发展表现指标

范围表现指标重点

认知发展4.1 思维能力

•数理逻辑

•解难和创意思维4.2 语言能力

•聆听能力

•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

•书写能力

体能发展 4.3 身体活动能力•大肌肉的活动协调能力•小肌肉的活动协调能力

4.4 健康习惯

•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情意及群性发展4.5 情意发展

•自我形象

•自我管理及表达感情的能力4.6 群性发展

•社交能力

•责任感和公德心

美感及文化发展4.7 美感的发展

•创作及欣赏事物的能力

4.8 对文化的认识和

欣赏

•认识及欣赏本身和其它民族

的文化

图一:儿童学习、认知和气质评估

儿童认知发展评估内容

虽然认知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并没有一致确认的认知评估内容,因为严格来说,「任何以精确或固定的形式给出认知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Flavell, Miller, & Miller, 2001)。目前,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和心理测量理论从不同的方向研究认知。

皮亚杰(Piaget, 1964)依据儿童认知结构基模(schema)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把学前儿童(0至6、7岁)的认知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典型的认知特征。在感觉运动期(0至2岁),儿童表现出以感知觉和动作为主的认知特征。儿童依靠动作获得感觉,认识自我和世界。当儿童能够用符号和表像表征认知,比如把椅子当作车子,以一物代替另一物,借用单字和符号功能说明外在世界、表达自我感受时,就意味他们达到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前运思期。前运思期的儿童(2至6、7岁)缺乏守恒概念

(non-conservation),比如,两个本来重量一样的泥球,若其中一个形状变了,他们便会认为这个泥球的重量亦改变了。这与他们的认知特征直接相关,例如,知觉集中(centration),只见点而不见面;思维缺乏互补性(non-compensation)亦欠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前运思期儿童多处于个别符号(idiosyncratic symbols)水平。比如,他们虽然能使用许多词汇,但是他们所理解的词汇并不一定具备集体符号(collective signs)的意义,当他们的概括能力不断提升,才能逐渐在集体符号水平上理解词汇和人类的其它符号(Phillips, 1981)。可见,皮亚杰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认知的重要范畴:感觉、知觉、记忆表像、符号、思维。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们的认知过程当作信息加工过程来研究。人脑就像一部计算机,包括软件及硬件两部分。硬件是大脑神经中枢的活动,包括感官登录、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Atkinson & Shiffrin, 1968,转引自Santrock, 2007)。从外界接收的信息,可由感官登录经认知活动成为工作记忆,然后对信息作出反应,亦可将这种经验保留为长期记忆,在有需要时提取,以解决问题(Kail, 2007; Santrock, 2007)。信息加工理论重点考察了感知觉、记忆、思维加工等认知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计量取向认为认知是智力,而智力可从现有的测量工具窥见,如上文讨论的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龚耀先、戴晓阳,1992)、Raven(1976)的渐进矩阵和Gardner(1999)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所涉及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

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描述认知,正如Berk(2006)所言:「认知是内在的心智活动和产生『知』的过程」(p. 219)。「认知包括所有的心智活动」,这是所有理论的共识。本文把认知因素归纳为三方面,分别为: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这三方面是以上各种理论所共同涉及的,同时亦是与儿童日常学习活动息息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