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帅帅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

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儿童的天性。

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儿童故事里的童话世界令孩子充满了向往,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感悟和引发思考,最后使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去,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很愉悦地表达内容,并学会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创新。

本文将从故事教学法的定义,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等几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听讲故事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故事伴随他们成长。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学习本能,讲好故事,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

故事教学法,就是利用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故事教学”的理论依据
1、能有效地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论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听懂、讲述和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英语,掌握英语。

通过让学生听故事、理解故事,
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力;通过让学生讲述故事,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让学生创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让学生表演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学习语言的特点为:
边做边学(Learning by doing )
意义先行(Going for meaning)
捡拾习得(Packing up chunks / formulaic language )
创造性使用语言(Creative use of language)
富于想象力(Sense of imagination )
好玩好动的天性(Sense of fun and playfulness )
模仿能力强(Capacity to imitate)
注意力短暂(Short attention span)
强烈的好奇心(Strong sense of curiosity)
强烈的交际欲望( Strong desire to communicate)
偶学偶得的能力(Capacity to learn incidentally)
正因为儿童有以上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故事教学”更能使儿童学得快,掌握得牢固,因为:1)“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

因为儿童具有边学边玩(Learning by doing )的天性,“故事教学”可以给孩子提供许多这种机会,让孩子在愉快的“做”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新知识。

如在牛津英语4B《Animal friends》一课中, 我用形
象的动作将动词“dig”、“shake”等展现给学生,通过使用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一起动,即一起“做”,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些词。

2)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在情境中理解新单词的意思。

因为故事中有角色,有情节,能告诉孩子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则可根据故事的情节去理解出现的新单词和新句子的意思。

如牛津英语4A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狮子被网住,老鼠用它尖利的牙齿咬破网救出狮子等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猜测“afraid”、“ brave”的意思。

3、符合整体式语言教学理念
整体式语言教育理论认为,应在“自然”“真实”“完整”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感知整个语篇的意义。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

学生在一个“自然、真实、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将能交际和意义理解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然后从语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据此建构意义。

二、故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故事教学法可以运用于教学中的不同环节。

1、新授阶段,用故事来呈现新单词,新句型。

1)通过故事来呈现新单词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生词呈现形式是“实物呈现”和“图片呈现”。

这些直白的生词呈现方法,比较单调机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仅仅停留于单词之中。

而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呈现新的单词,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会新的单词,同时因为故事都具有趣味性,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3A Module3 Unit2教授:circle、square、triangle、rectangle、oval等几个形状的单词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和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圣诞节快到了,妈妈让Dora给奶奶送蛋糕,由蛋糕引出第一个形状——circle,再由Flash动画形变,圆变成椭圆,引出oval,接着Dora在路上遇到了好朋友JOJO,一起参观JOJO的新房,引出triangle, rectangle, square,star。

接着两人一起吃点心,通过食物的形状复习巩固
所学单词及句型,到了奶奶家门口又做了一个有关形状的puzzle, 最后才进入奶奶家将蛋糕送到奶奶手中。

这样,将枯燥的单词教学精心地设计于故事中,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自然地习得了语言。

2)用故事来呈现新句型
如何对一个句型进行有效地呈现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通常会直白地进行教学,有些甚至是直接翻译成中文进行解释,而通过故事来呈现新句型可以突破这一难点,能够让学生在预设的故事情节中感知呈现的句型所要表达的含义,更可以通过故事这个情境了解句子所能应用的语境。

例如,我在4B教学句型是“There is a…”这个陈述性的句子时,若让学生看图陈述,由于他们年龄太小,必定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也缺少一个较真实的情景。

因此,我利用了从网络中搜索得来的一个“There is a bee on me.”的故事。

故事由一只小蜜蜂停在了一只鸭子的身上,鸭子就说:“There is a bee on me.”接着,鸭子一心急就跳到了母鸡身上,母鸡说:“There is a duck on me.”母鸡一心急就跳到了猪身上,像这样的连环,最后,大家跳到了牛身上,全部小动物都摔了下来,小蜜蜂飞走了。

把句子放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也深刻地记住了句子的含义,并且能在其他情境自如地运用了。

再如在4B Module3 Unit2操练基本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时,设计这样一个故事:(课件呈现一个小男孩在睡懒觉,一只可爱的Cuckoo Clock来到小男孩身边。

)
Cuckoo Clock: Cuckoo! Cuckoo!
Boy: What time is it?
Cuckoo Clock: It’s 6 o’clock.
Boy: Oh! I still want to sleep.
Alarm Clock: Ding-Ling-Ling!
Boy: What time is it?
Alarm Clock: It’s half past seven.
Boy: Oh! I still want to sleep.
Grandpa Clock: Dong! Dong! Dong!
Boy: What time is it?
Grandpa Clock: It’s 8 o’clock.
Boy: Oh, my god! I’m late!
这样,反复表演操练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刺激,并为其反复练习所学语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同时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避免了单调、机械、千篇一律的操练给儿童带来的疲劳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语言的特点。

在新授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听和看来感受语言,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通过语言声音(包括重音、语调、连读等)的识别、分辨,准确地把握故事中信息。

教师通过手势等其他强调做到音、调、意并行,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反射的新异刺激物的整体概念,不断增强语感的训练。

在听完故事后,教师可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来检查一下学生的听力。

如在听完4B故事《Supergirl on the moon》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How do they go to the moon?What can they see on the moon?Where do they go on the moon?What do they like?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既可以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又可以自然过渡到新单词和新句型的学习和操练中。

2、操练阶段,用故事来学习和操练单词句型。

1)通过故事操练单词,体会单词运用的语境
在单词的操练阶段,教师常用的形式主要是“Read after the teacher”、“Read and spell”、“Make some sentences”等。

这样的操练形式便于教师操作,效果也比较容易达成。

但这些练习比较关注学生对单词掌握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而故事教学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在故事中有意识地重复语言点,使得学生学过的东西得以巩固和记忆。

学生可以将学到的英语单词通过理解后,创造性地运用。

如,可以利用所学的单词编一个小故事,达到真正地理解、运用单词。

在4A Module2 Unit2 How do you feel?一课中在学完课文中关于表示情感、态度的单词happy、sad、hungry、thirsty、afraid、angry等单词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个关于Sam和Ginger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编出来的故事也是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如:
(One day, Sam is sleeping. Ginger is very hungry. She found Sam’s food.)
Ginger: I’m hungry, Oh, what’s this? Food!
Yummy, yummy! It’s deliciou s!
(Sam woke up.)
Sam: Woof, woof! How dare you eat my food?
Go away! I’m very angry!
(Chase Ginger)
Ginger: Miao! Miao! Oh, I’m afraid.
(Sam can’t catch Ginger.)
Sam: Woof, woof! Oh, I’m tired.
I don’t like cats.
Ginger: Hehe, I’m full now. But I don’t like dogs!
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重建英语情景,体会单词运用的语境,完成了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景的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故事来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

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

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更深刻理解、领悟。

牛津英语教材中本身也有很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故事,它们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

如在教学3A故事《Are you my mother》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会小猫在寻找妈妈时的心理状态,指导他们读出小猫询问小兔,小狗和小老鼠:“Hello. Are you my mother?”时语气的变化,时而满怀期待,时而悲伤落寞,时而焦急万分。

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情绪体验,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语言。

再如,在教学3B故事《Little Lucy》时学生在了解故事大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不同人物角色在不同的场合说话时所带的不同语气。

如“狼”和奶奶的对话时,狼是狡猾和阴险的;在假扮奶奶和小红帽对话时,是虚伪和凶恶的。

实践证明,学生很乐于参与这样的朗读训练,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而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我们也可以检测出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言掌握情况。

3、巩固运用阶段,用故事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通过讲故事,演故事来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完故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提升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如,4B学完故事《Supergirl on the moon》后,我结合课后问题Where are Supergirl and Superdog?What do Supergirl and Superdog like?让学生尝试用第三人称复述故事内容:This is ______.That is_______. They are in their______. They are going to the______.
Now, they are on the _______.They can see some ________and some________ there.
There is a _________on the moon. They go into it, and see a robot waiter. They ask for two__________. Supergirl likes the _______.Superdog likes the _________.
而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

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

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感越好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牛津英语中有很多适合表演的故事,如《Are you my mother》、《Little Lucy》、《The fox and the grapes 》、《The ugly duckling》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扮演,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2)在创编故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已学语言。

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给他们提供较简单的故事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改编故事;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创编新故事。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所学的语言,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如在学完《Are you my mother》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件中提示的小老虎找妈妈(小老虎找不到妈妈了,他去问猴子,大象,牛)的故事图片,尝试编一个新的故事,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综合运用“My ears are….My tail is….”句型。

4、在拓展阶段,通过故事来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儿童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也喜欢读故事。

利用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可行的。

学生为了获知故事内容,他们会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会尽力去推断和猜测,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根据语境猜词的能力。

而当他通过自己的阅读看懂了这个故事,并发出会心的一笑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喜悦感,这样良好的情绪体验也会反过来促进他的学习。

实践证明,儿童学习外语有一条良性循环的基本轨迹:越是有成功的体验,就越愿意继续尝试;越愿意尝试,就越熟练,就越能够解决问题,也就越有成功感。

学生阅读故事还有利于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

如“bell the cat”原意是“给猫的脖子上挂铃”。

它来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老鼠会议》(The Mice in Council) 这篇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

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方法,
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

这样,猫一走动铃就响,我们就可以闻铃声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欢呼:“That's a capital idea. We will bell the cat! No more fear of the cat!”但是,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一个个都溜掉了。

老鼠会议毫无结果,它们不安全的境况当然也无法改善。

寓言所寄托的意思很明白:遇到难题的时候,既需要有出谋献策的人,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如《英文小读者》、《双语学习》、《牛津故事乐园》)等媒体来扩展阅读途径,构建开放式阅读模式。

适合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故事有:《Snow White》、《The Emperor’s New Clothes》、《Cinderella 》、《Thumb girl 》、《The wolf and the sheep》、《Three little pigs 》、《Crow and Fox》、《The little girl selling matches》、《the tortoise and the rabbit》等等。

三、故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挖掘故事材料
1) 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

2) 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及所要表现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这些宝贵的信息,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同时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深入挖掘故事材料还意味着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与故事话题相匹配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任务活动。

对小学生来说,常见的活动有根据故事标题或图片猜测故事大意、用简笔画记录故事、角色扮演、故事改编、故事续尾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性的任务活动供学生选择,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 教师要根据故事的具体要求布置教室,准备道具。

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学习的最佳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合理有效地选择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具来配合教学,尽可能的创设活动环境,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故事内容。

2) 教师要熟悉故事内容,在讲述故事时音量要恰到好处,还能根据故事情节及人物变化改变音量和调节速度,做到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时快时慢,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前景。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具有情景真实、便于组织和实施等一系列的优点。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运用故事教学法,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的新型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3、余素珍“小学英语的故事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4.Andrew Wright(原著) Story Telling With Children,陈锡麟(导读)《讲故事教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