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

洛阳外国语学院李先瑞

《日本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第85—88页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与森鸥外双峰并峙的夏目漱石以其轻快洒脱的文风及哲人的思辩博得了文坛的一致认可,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大师。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还在许多评论和讲演中以其哲人般思考对人生及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1914年(大正三年)11月25日,夏目漱石以《我的个人主义》为题,在学习院辅仁会上进行了讲演,在此讲演中夏目漱石就自己“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实质进行了剖析。通过阅读该文,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当今的角度对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重新审视,下面是对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具体分析。

一、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提起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就必然要联想到近代日本的文明开化,因为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不仅学到了其精华部分,也吸收了其糟粕部分。在这种大环境下,漱石以其独特的思考警醒世人不要无条件地模仿西方,并提出了自己的近代文明开化观。他在著名的讲演《现代日本之开化》中就对日本近代化的模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开化是内发性的,而日本的开化是外发性的”①,内发性即自发性,而“外发性”指由于外部强加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开化形式。西方的文明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的,而日本的近代文明则是跳过来的。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全盘吸收了西方通过几个世纪才构筑起来的文明,于是就出现了只从表面上机械地模仿西方而不求实效的现象,因此,漱石说道:“现代日本的开化,一言以蔽之,可以归结为表面上跑的开化”②。

漱石对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持反对态度,但是他认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该以己为中心,对西方随声附和的态度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反映在文学作品方面,其早期作品主要针对日本在进行文明开化之时出现的弊端进行了抨击,特别对于滥用金钱和权利的拜金主义俗物进行了冷嘲热讽。例如在其处女作《我是猫》中就对爆发户金田之流进行了讽刺与挖苦。他的中期作品大都以写实的手法,阐明了人若要忠实于自己的个性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必须与日本近代社会的旧秩序、旧观念以及市侩道德相冲突。而贯穿其整个中期作品的思想内核就是“自我中心”(亦称“自己本位”)。这也正是漱石在《我的个人主义》中谈及的中心思想。那么,漱石的“自我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要追溯到漱石留学英国时期。

1900年,三十四岁的漱石获得了官费留学英国两年的机会,在伦敦居住的两年间,他呼吸到了西方社会的自由空气,对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漱石同时还观察和体验到所谓西方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资本主义金钱万能的社会感到十分厌倦。在伦敦期间,他还目睹了有些日本人对西方事物顶礼膜拜,对西洋人的意见唯命是从,完全失去了主见。漱石认为那些“随便拼写几个片假名就向人吹嘘并洋洋自得的人比比皆是”③。对于这种对西洋人的言行盲从的态度,漱石十分反感,认为那些机械模仿来的知识“终归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血肉”④。为了使日本人摆脱对西方囫囵吞枣式的机械模仿,免得在形式上沦为西洋人的奴隶,同时也为了重建自己的文学立场,漱石经过万般思索,终于在留学期间形成了“自我中心”思想,亦即“个人主义”思想。自从拥有了“自我中心”这个信条之后漱石就结束了以前的一切苦恼,变得强大起来,它帮助漱石从茫然若失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并指导了他今后前进的方向。据漱石所言:“那时我的不安完

全消失,我以轻快的心情眺望着伦敦塔。打个比方说,经过多年的懊恼,我觉得自己就好象用自己的洋镐挖掘到了矿脉”⑤。

二、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实质

前边已经讲过,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亦即“自我中心”思想,在日语中用“自己本位”四个字来表示。“自我中心”思想就是“以自己为主,以他人为辅”的人生态度。它与以纯客观模仿为中心内容的“他人本位”是完全对立的。漱石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学习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时所采取的态度就是“他人本位”型的,这种做法就好象无根之浮萍,没有牢固的根基,自然也就不会有远大的前途。

那么,“自己本位”和“他人本位”这两个抽象概念该如何具体理解呢?众所周知,一个人在代表人类整体的同时也代表了其个人,作为代表人类整体的“人”,其特点是积极模仿他人,并通过法律从属于外界,失去了特殊性。而作为代表个人的“人”,其特点是具有独立自尊的倾向,可以从人性中发掘个性、发现自我。前者没有自己的标准或缺乏实现自我的勇气,后者有自己的标准,并且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不管别人说三道四,无论如何也要使理想变为现实。漱石认为“他人本位”属于前者,即一切以外界或他人为中心,人云亦云。后者则属于“自己本位”,即以自我为中心,寻求个性的独立,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在谈及“自己本位”时,人们往往有种错觉,认为“自己本位”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可以不顾及他人的利益。然而,漱石在《我的个人主义》中阐述的“自己本位”却是另一种情形,它不仅重视个性的发展,还兼顾了他人的利益。在发展和弘扬个性的近代社会,所谓个性的发展就是使人们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发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唯有朝此方向努力,个性的发展才有意义。在人们大谈特谈个性的时候,漱石却异常冷静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个性的发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我的个人主义》中,漱石告诫那些特权阶级的子弟们不要滥用金钱和权力,在行使自己权力的时候要考虑到应该履行的义务。实际上,《我的个人主义》是对那些处于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年轻人们述说的漱石自身的思想形成史。在此文中漱石引入了“个性”、“义务”、“责任”等观念,把自己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欲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同时尊重他人的个性;(二)、欲行使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就必须要知道有与此相伴随的义务;(三)、欲炫耀自己的金钱,就必须尊重与之相伴的责任。漱石认为:如果不是在伦理上有相当修为的人就没有发展个性的价值,同时也没有使用权力和金钱的价值。他主张说:“为了能安享个性、权力和金钱,就必须接受隐含于这三者之后的人格的支配”⑥,所谓人格的支配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修养来构筑人格,这不啻为完成自我道路,更是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良好的人格作保证,个人主义往往会演变为利己主义。漱石在这里所言的“通过人格的支配来限制自由”的思想可能是受了斯宾塞和穆勒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的影响吧。

前面已经言及漱石的“个人主义”是在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此处的“个人主义”是否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同呢?他是否将西方的个人主义原封不动地吸收进来了呢?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漱石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翻版,西方的个人主义偏重于个性要求,而忽视了人的义务与责任,而漱石所谓的“个人主义”在尊重个性、权力与金钱的同时又对此三者进行了制约。这是因为:“自己本位”即依照自己之个性、为了个人之发展而前进的一种生活态度,漱石称之为“个人主义”。但是,这种“个人主义”也必须要在普遍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相当独立,而决没有绝对的个性要求。如果当所有的人都用“自己本位”来捍卫自己的个性要求时就会产生偏颇,“个人主义”就有转化为利己主义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个性过分忠实、过分主张自我,就会侵害他人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金钱、权力不就经常作为剥夺他人个性的手段来使用吗?漱石也在《我的个人主义》中阐述道:“所谓权力,它是把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他人之上的工具。仅次于权力的是金钱,它是为了扩张自己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