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6):107G111
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㊀收稿日期:2018G05G22
㊀基金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项目(2015T Q 01N 4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A 03031392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 020209075㊁2015A 030313561㊁2015A 020209073㊁2017A 020225027);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808440089)作者简介:李娟()
,女,河南信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学研究.通讯作者李㊀娟1,林栩慧1,陈志虹1,吴彩艳1,戚南山1,吕敏娜1,杨丽云2,胡俊菁1,
于林增1,张建騑1,廖申权1∗,孙铭飞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农业部兽药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福建省晋江市农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福建晋江362200
)㊀㊀摘㊀要:
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引发人兽共患蜱传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侯鸟因其独特的飞行运动特性㊁集群性及广阔的活动范围,为蜱及蜱传病的散播提供有利条件.其传播作用既有生物性传播又有机械性传播,感染性媒介蜱可趁候鸟迁飞途中落地休息及食物补给之时重新寻找宿主并完成跨距离传播,促进新的自然疫源地产生.我国位于国际候鸟迁飞主要迁徙带上,然而有关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相关研究数据却非常缺乏.论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就侯鸟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㊁分布㊁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㊁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蜱传病的监测㊁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㊀㊀关键词:
鸟;蜱;蜱传病;分布;流行中图分类号:S 8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G5038(2019)06G0107G05
㊀㊀野生动物在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从1940年-2004年大约有
71.8%的新发感染性疾病(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Ge a s e s ,E I D s
)来源于野生动物,而其中媒介传播疾病大约占30%[1]
.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可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传播多种病原,其危害等级仅次于蚊而位居第二.蜱的发育过程主要经过卵㊁幼蜱㊁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其中幼蜱㊁若蜱的发育以及成蜱的产卵均需要饱食血液这一生物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小型动物或鸟类常常作为未成熟阶段蜱的首要宿主,而成蜱多以中大型动物作为寄生对象.据统计,全世界蜱种类约有650种,约60种硬蜱可以寄生于鸟类,其中有56种硬蜱以鸟类作为它们的主要宿主,而其余4种则可以同时寄生于鸟类和哺
乳动物[2]
.野生鸟类因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㊁群居
性和地理扩散能力,对其所携带媒介及病原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是留鸟,亦可以轻松飞行50k m~100k m ,
而迁徙鸟类则可以完成国际边境线上乃至几万公里的穿越.鸟类的迁徙活动实现了媒介蜱及蜱传病原的跨距离传播,打破原有的自然
疫源地[
3]
.如蜱传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分别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和俄罗斯波罗的海区域的迁徙鸟
类上被发现[
4G5
].而且不同鸟类在迁徙驿站上的停留㊁汇聚增加了与留鸟及其他生物的接触机会,为所携带蜱寻找新的宿主提供条件,同时为不同种类㊁不同来源的病原交汇㊁重组㊁变异提供可能,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如伯氏疏螺旋体㊁立克次体㊁粒细胞无形体㊁巴贝斯虫等更是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关于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广阔,样本难以采集,以及鸟类死亡以后尸体在自然界中的快速消失等特性,早期的研究往往只限于零星的描述.近些年,鸟类在蜱及蜱传病原散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并带动了其生物学㊁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伴随卫星遥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野生鸟类活动追踪记录瓶颈被突破,病原筛查技术有所提高,研究者对野生鸟类的活动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梳理㊁归纳,对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㊁分布㊁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㊁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
鸟类在病原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蜱传病的监测㊁预警和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1㊀野生鸟类携带蜱的种类及生物学特点不同鸟类对蜱的易感性不同,喜靠近地面附近觅食的鸟类比喜在树林及灌木丛中觅食的鸟类更易感染蜱;生活在致密橡树林的鸟类被蜱虫寄生的概率高于生活在茂密丛林,草地或橡树林与草地交叉地带的鸟类.L o s sSR等[6]研究发现在美国北部,以地面觅食为主的非迁徙鸟类相对于其他鸟类更易携带蜱,且携带蜱最多的鸟类多为雀形目种类.同时,不同种类鸟类对病原体的携带及存储能力亦不相同.虽然某些种类的蜱表现出对单一鸟类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但是这些蜱的宿主多以陆栖鸟类为宿主,营巢穴或洞穴生活,而以海栖鸟类为宿主的蜱或者以陆栖鸟类为宿主但营草场生活的蜱均未见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因而研究者认为,蜱与鸟的这种寄生偏好性更多是受到长期进化所形成的环境㊁生态条件及摄食习惯等因素决定.
鸟类作为蜱宿主的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宿主,许多寄生种类只是被单一的发现,宿主在生活史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就目前已报道的数据来看,野生鸟类携带蜱的种类主要分布于硬蜱科的3个属,分别为硬蜱属(I x o d e s)㊁血蜱属(H a e m a p h y s a l i s)和花蜱属(A m b l y o m m a),其中硬蜱属49种,血蜱属9种,花蜱属2种.由于硬蜱属中大多数寄生于鸟类的蜱(34种)出现形态学分化,又形成5个独立的亚属(C e r a t i x o d e s,S c a p h i xGo d e s,M u l t i d e n t a t u s,X i p h i x o d e s和T r i c h o t o i xGo d e s)[2].历史上对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即有对鸟体寄生蜱的描述,从那时开始认识到蜱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危险性[3].虽然蜱化石比较少见,但是历史记录支持蜱G鸟协同进化.蜱以鸟类作为可能的宿主化石可以追溯到白垩纪到第三纪,种类包括C a r i o s j e r s e y i㊁I xGo d e s s u c c i n e u s㊁I.t e r t i a r i e s㊁A m b l y o m m an e a r t e s t uGd i n i s,无类别的I x o d e s㊁H y a l o m m a㊁A m b l y o m m a 一些种类以及O r n i t h o d o r o sa n t i q u u s[7G8].在新泽西州琥珀中发现的古老化石中的C.j e r s e y i解释了蜱最早可能寄生于海鸟的假说[9].研究发现[10],在寄生于鸟类的7种蜱(H a e m a p h y s a l i s p u n c t a t a, H y a l o m m a s p p.,I.a c u m i n a t u s,I.a r b o r i c o l a,I.f r o n t a l i s,I.r i c i n u s和I.v e n t a l l o i)中,I.f r o n t a l i s 和H y a l o mm a s p p.是广泛分布于葡萄牙且感染鸟类最常见的种类,乌鸫(T u r d u sm e r u l a)这种鸟类无论在感染多样性和感染强度上均表现出最高的蜱
易感性.通常情况下,篦子硬蜱(I.r i c i n u s)和嗜鸟硬蜱(I.a r b o r i c o l a)是欧洲寄生于鸟类较为广泛的蜱种,亦是莱姆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中I.r i c i n u s 是非专性留巢种类,需要在草丛或灌木丛顶部寻找新的宿主,感染宿主范围广泛,感染鸟类的多为未成熟阶段蜱,成蜱一般不寄生于雀形目鸟类;I.a r b o r iGc o l a是专性留巢蜱类,整个胚后期生活史阶段均在
陆栖雀形目鸟类位于树洞或地洞的巢穴内.在欧洲西北部,大山雀(P a r u sm a j o r)和蓝山雀(C y a n i s t e s c a e r u l e u s)是I.a r b o r i c o l a的主要宿主,同时也可经常被I.r i c i n u s感染.但无论是大山雀还是蓝山雀,多次感染仍然无法对I.r i c i n u s若蜱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11].这一免疫反应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I.r i c i n u s与两种鸟类宿主具有长期的共进化历史.
2㊀经野生鸟类传播的主要蜱传病原种类㊁特点及流行情况
㊀㊀鸟类作为蜱的宿主,可传播的常见蜱传病原有疏螺旋体㊁立克次体㊁无形体㊁布尼亚病毒和巴贝斯虫.
2.1㊀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B o r r e l i a s p p.)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原,引起以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㊁神经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要人兽共患蜱传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疏螺旋体种类多,其中B.b u r g d o r f e r i s e n s us t r i c t o㊁B.g a r i n i i和B.v a l a i s i a n a较为常见,可感染哺乳动物㊁爬行动物㊁鸟类等,感染均与硬蜱(I x o d e s s p p.)活动相关.其中蓖子硬蜱(I.r i c i n u s)㊁肩突硬蜱(I.s c a p u l a r i s)以及太平洋硬蜱(I.p a c i f i c u s)是较为常见的种类.候鸟对于疏螺旋体远距离传播㊁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从北美莱姆病的地理分布上来看,其与鸟类的迁飞路径几乎保持平行.通过对疏螺旋体不同宿主种系发育关系分析,推测自然界中鸟类对于疏螺旋体反复流行的贡献大约是啮齿类动物的两倍[3].不同地域疏螺旋体流行种类㊁媒介蜱种类以及鸟类宿主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研究资料显示,从采集自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集群海鸟刀嘴海雀(A l c a t o r d a)和北极鹦鹉(F r a t e r c u l a a r c t i c a)体表的硬蜱(I.u r iGa e)上多次分离到疏螺旋体(B.g a r i n i i).在荷兰,研究学者从大山雀(P a r u s m a j o r)和欧洲金翅雀(C a r d u e l i s c h l o r i s)体内检测到不为常见的B.m i yGa m o t o i,并推测这些鸟类有可能对该病原的扩散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在亚洲,从台湾灰头鹀(E m b e r iGz a s p o d o c e p h a l a)㊁赤胸鸫(T u r d u sc h r y s o l a u s)携
801动物医学进展㊀2019年㊀第40卷㊀第6期(总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