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
考试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4分)
1.默写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

(《饮酒》(其五))
(2)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

(《浣溪沙》)
(4)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___(人名),诗中“家书”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课内阅读(共1题;共9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⑤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划线字
①七里之郭_________
②委而去之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 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

四、课外阅读(共1题;共8分)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误认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日:“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

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幸至丞相府归我:________
②顾而谓曰: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________
(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________品质,表现了“马主”的________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8分)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
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⑩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阅读第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第③段加点的“绝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③、④、⑤、⑥段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军号声声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

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

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

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

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

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钢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昧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

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

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

他轻
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

他神情怔怔的。

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

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

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

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

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⑪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

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⑫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

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

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⑬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

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⑭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

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⑮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⑯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1)从全文看,③——⑪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
A.顺叙B.插叙C.倒叙
作用是________
(2)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⑬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4)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⑬段采用B句。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5)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
(6)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2分)
7.下面是一份对200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这个统计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
(2)看了这一统计表,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8.题目:乐在其中
提示和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内容,600 字左右。

②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1.【答案】(1)悠然见南山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去年天气旧亭台
(4)东风不与周郎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乡”、“郎”的书写。

故答案为:(1)悠然见南山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去年天气旧亭台
(4)东风不与周郎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二、诗歌鉴赏
2.【答案】(1)杜甫;家信
(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所以“家书”指的是家人书信。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故答案为:⑴杜甫;家信
⑵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附参考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三、课内阅读
3.【答案】(1)儒家;亚圣
(2)外城;放弃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七里之郭”翻译为“方圆七里的外城”,“郭”意思是“外城”。

“委而去之”翻译为“放弃城池逃跑了”,“委”意思是“放弃”。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中“域”意思是“限制”,“以”意思是“凭借”,“固”意思是“巩固”,“威”意思是“威慑”。

据此翻译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①-④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的是⑤-⑧段。

故选C。

故答案为:(1)儒家;亚圣
(2)外城;放弃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
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四、课外阅读
4.【答案】(1)还,归还;回头看
(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3)想确认马是谁的
(4)仁厚(或宽厚、宽容);诚实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幸至丞相府归我”翻译为“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归”意思是“归还”。

“顾而谓曰”翻译为“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顾”意思是“回头看”。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句中“以”意思是“把”,“与”意思是“给”,“之”代词,指那个人。

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文中面对误认马的人,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意思是“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对方的回答是“一个多月”,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他这样做目的是想确认对方丢马的时间,进而确定马是谁的。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围绕马写了两个人的表现,卓茂虽然知道马不是对方的,但却送给了对方,表现了他的宽容。

马主人也是一个好人,在找到自己的马之后,信守诺言,将马还给了卓茂,可见他的诚信。

故答案为:⑴还,归还;回头看
⑵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⑶想确认马是谁的
⑷仁厚(或宽厚、宽容);诚实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中“域”意思是“限制”,“以”意思是“凭借”,“固”意思是“巩固”,“威”意思是“威慑”。

据此翻译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⑷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参考译文】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

有一个人认作他的马是自己的。

卓茂问他:“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回答说:“一个多月时日了。

”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如果这不是您的马,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

”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去把马还给了卓茂。

五、现代文阅读
5.【答案】(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3)不能。

“绝大多数” 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表明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多数是对称的,如果删掉,就变成全部是对称的了,不符合事实,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表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4)不能。

③——⑥段是并列关系,和第②段是总分关系,它们依次对应了第②段的四个讲究,所以不能换。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文中①②两段写了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他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通过将苏州园林和我国的建筑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3)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解词+说明的内容+删去后不符合实际+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句中“绝大部分”意思是“大多数”,但也不排除有特殊的。

去掉后就成了所有的,与事实不符。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中段落之间的关系。

面对此类试题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考查的段落是否与前文的某个地方相照应;二是看考查的段落之间是否有某种顺序。

文中③段写的是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④段写的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⑤段写的是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⑥段写的是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个自然段与②段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互照应。

据此理解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