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决胜三字真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决胜三字真经

【画外音】大明王朝1562年的时候,嘉靖做皇帝已经有四十一年了,而深得嘉靖皇帝宠信的内阁首辅大臣严嵩也已经把持朝政十多年。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尤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心狠手辣。在当时的民间流传着“大丞相”和“小丞相”的说法,而这个“小丞相”指的就是严世蕃。面对这样一对在朝廷内外无人敢惹的父子宰相,副宰相徐阶与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在重重的危险中却与严嵩父子在这一年展开了一场政治大决战,巧妙的运用他们的“三字真经”,竟然成功地让严嵩走上了人生的末路,并且借助一个神秘的梦奇迹般地让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走上了断头台。那么,郦波副教授所总结出的,徐阶与张居正这个秘而不宣的“三字真经”究竟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奇怪的一个梦竟然可以让不可一世的严世蕃命丧黄泉?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在本集中为我们破解这智慧的“三字真经”,并在极其复杂的官场斗争中揭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为您讲述《风雨张居正》第六集——《决胜三字真经》。

朋友们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说过这个张居正在徐阶和严嵩之间进行了一个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选择,最后基于爱国和正义这条底线,张居正选择了加入徐阶的政治阵营。而徐阶在和严嵩的对抗中,积蓄了十几年的力量之后,终于在嘉靖末年对严嵩发动了政治大反攻。在这一场政治大决战里有关张居正的作用,始终是一个谜。因为没有可信的史料可以证明张居正在其中到底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可我以为张居正至少没理由对这一场政治大决会置若罔闻。我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就是在徐阶战胜了严嵩,扳倒了严嵩之后,立即开展了一项拨乱反正的工作,也就是给嘉靖朝那些被严嵩父子陷害、诬陷的官员平反昭雪。而这项工作只有张居正和徐阶两个人共同领导了这项工作。张居正在后来给徐阶的一封亲笔信里明确说过“丙寅之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沈几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这个“丙寅之事”就是指这段拨乱反正的工作;说“老师

手扶日月,照临寰宇”那是说,老师您这事儿干得是功德无量(注意啊,张居正不是说我是你当时唯一的一个助手);说“相与图议于帷幄者”那就是共同的谋划者、共同的策划者,那就是团队合作的伙伴。我们知道张居正在给人写信的这个过程当中向来语气非常谦恭,尤其是给他的老师徐阶,不论他是掌权之前还是掌权之后语气都非常谦恭。而这个地方说“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如果不是不谦虚的话,那就说明当年在这段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张居正确实起到的是领导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参与作用。既然在这个后半段的工作中张居正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负这么大的领导责任,没理由在前半段工作中,他一点没参与吧。

第二个理由,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徐阶他是雪藏了张居正,没有让他直接和严嵩集团发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以张居正的政治热情、以他那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面对这样一件关系大明王朝生死命运的政治事件他会不理不问吗?心理学上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所以我们渴望交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凑热闹,白话说,就是不同的人凑不同的热闹。对于这种政治热闹,你让张居正这种人他不去凑这种热闹,我估计都不太可能。事实上从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来,不论是在工作技巧上还是在政治经验上,很多方面张居正都有向徐阶学习的经历和表现,而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来自于徐阶和严嵩的这段斗争。

说到徐阶战胜严嵩,所使用的手段我称之为“三字经”。为什么叫“三字经”呢?因为,他用了三种手段,每一种手段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所以叫“三字经”。

【画外音】郦波老师所总结的这个“三字真经”究竟会是什么呢?在这看似简单的“三字真经”中究竟又蕴藏着怎样非同凡响的政治智慧呢?

这个第一个字是什么呢?第一个手段,是一个“忍”字。我们生活里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忍气吞声”。我个人认为,其实细想一下,这个成语还是可以细分为

两层境界的。你看“忍气”虽然是忍,但是还不如“吞声”的境界来得高。一般人我们要是碰到什么憋屈的事儿,想想我忍了,但是嘴巴上总还是要唠唠叨叨发两句牢骚,很少有人能够忍气把所有的牢骚都咽到肚子里。能够把所有的牢骚烂在肚子里就达到“吞声”的境界。据说,徐阶就达到了这个水平。

当然了,年轻的时候徐阶也不行,说他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为什么呢?他中进士的时候比张居正还风光。他中进士的时候是以全国第三名这个身份中的进士,也就是探花。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说这位跟小李探花李寻欢一样的小徐探花刚进入官场的时候意气风发,就好议论个是非,结果很快惹怒了上层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了。后来是因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起用了他,要来对抗严嵩,所以把他又调回了京城。说他回到京城之后,当初那个好议论的习惯突然都不见了,忍功的修养一下子变得无与伦比。这在一件事上看得特别清楚。这件事就是明代嘉靖朝特别有名的杨继盛事件。

杨继盛这个人和张居正是同学。怎么说呢,他们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在古代同一年的进士叫“同年只好”,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同学关系。说恰同学年少的时候,这帮“二六级”的同学个个都意气风发,个性都很鲜明,张居正在里头是年龄偏小的一个,但是却显得老成持重,杨继盛在里头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也是最慷慨激昂的一个。这个人脾气特别急、特别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说他刚进官场的时候跟年轻的徐阶有点像,才进入官场没几天就以一个年轻官员、低级官员的身份弹劾当时的大将军仇鸾。这个仇鸾是严嵩的义子,所以一家伙杨继盛也跟徐阶一样贬到边远山区去流放去了,据说开始的时候在所有的同学里混得最惨。但是这个仇鸾后来势力坐大之后居然敢跟严嵩叫板了,后来这个大阴谋家严嵩就使了手段把仇鸾给巴拉掉了。除掉了仇鸾之后,严嵩也不知道就这么心血来潮就想起杨继盛来了,想想这个杨继盛不是仇鸾的仇人嘛,敌人的敌人也可以拉到自己的队伍里来,况且这个杨继盛因为一进官场就弹劾仇鸾通敌卖国,所以搞得名声很大名头很响,所以严嵩就想把杨继盛拉到自己这边来。不仅把他从边远山区不远万里调回了京城,而且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给他连升了四次官。

你看,到京城来了,这个和徐阶的经历又有点像,但是再往后的发展两个人就不一样了。严嵩心想,你看这个年轻人,我把你这么提拔上来,你还不感激得要死啊。我估计严嵩甚至想过,等杨继盛回来之后肯定要到他府上来拜谢,到时候严嵩可以演一场好戏让这个年轻人感动一下。可是,想象总是太虚幻,计划也不如变化快。这个杨继盛回到京城之后一直都没到严嵩那儿去,严嵩那儿等到花儿都谢了他也没去。那他在干什么呢?当然他也在琢磨事,也和提拔他的严嵩有关。他在琢磨什么事儿呢?他在琢磨弹劾这个大奸臣严嵩。他不是不知道是严嵩提拔了自己,家人、同学也劝他这事儿风险太大,太过危险,千万别这么做。可杨继盛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刚烈,他要“一腔热血洒春秋,壮志不负少年愁”。所以他回到京城头两个月在家憋着没出门,闭门造车,造了一篇弹劾文章,就是那篇有名的《劾严嵩疏》,“劾”就是弹劾的意思,历数严嵩的“五大奸、十大罪”,是嘉靖朝最有名的一篇讨严檄文。

杨继盛的这篇奏章一上,朝野立刻就炸开了锅。因为这个太出人意料了,所有人都知道严嵩这么刻意地拉拢杨继盛是为了把他拉到自己队伍里来,所以杨继盛这一招太有轰动效应,天下议论纷纷。这下严嵩这张老脸没地方搁了,等于不远万里,从万里之外的边远山区搬了一块大石头来砸自己的脚,那多丢面子啊!所以恼羞成怒,当时就兴大狱,因为严嵩一手遮天嘛,把杨继盛下入大狱就往死里整。

这一段时间有很多仁人志士想要搭救杨继盛,可是都没成功。张居正作为杨继盛的同学和他关系很好,也想要搭救他,就来求自己的老师徐阶,就说,徐老师,这个时候只有你出手才能救他。可徐阶什么表现呢?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没说一句话;张居正再求他,还是摇头,不说话;张居正愤然离去,徐阶看看他,还是摇摇头,没说话。张居正不是不知道徐阶这个表现是为了大局考虑。徐阶这个时候和严嵩的斗争正是暗流涌动的时候,徐阶的策略一直是积蓄力量等待一个恰好的时机,要一击必中,毕其功于一役扳倒严嵩。这个时候他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严嵩,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但是张居正不理解的是,张居正这个时候更看重的是杨继盛那条年轻而正直的生命,他不理解他的老师这个时候怎么能够面对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