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五行学说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医学课件

4、阴阳的消长平衡
•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 消——减少、消耗 – 长——增多、增长 –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2)阴阳消长平衡: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虚热)
阳偏衰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 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鲜明 高亢宏亮 热、燥、动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润、静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涩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交感
•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 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
• 2、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
2.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3.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 (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4.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下列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 ( ) A.肝火犯肺 B.肾病及肝 C.心病及肝 D.脾病传肺 E.肺病及肾
2.相乘相侮关系传变
相乘 —— 相克太过而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 —— 反向克制而为病 如“木火刑金” 和“土虚水侮”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根据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综合四诊,根
据本脏的色、味、脉诊断本脏疾病。 如:面色青、口味酸、脉弦,病位多在肝 面色面赤、口味苦、脉洪病位多在 心,多为心火亢盛之病。
2、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 根据某脏病变,出现它脏的色脉,分析五
脏疾病的传变。 如:脾虚病人,本为面色萎黄,若出现面
见青色,则为木乘土,多为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乘火,
多为肾水上凌于心。
3、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根据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预后
及病情的轻重顺逆。 (1)色脉相符:预后好,病轻,为顺证。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 动变化
(二)五行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书》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课件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课件

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内涵、特性、生克乘侮规律,用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特性和归类生克关系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特性概念“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五行特性取象比类推演络绎自然界归为五类阐释事物现象规律世界观方法论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1)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1)木曰曲直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稼——种植穑——收获3)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3)土爰稼穑后天之本4)金曰从革妇好鴞尊4)金曰从革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水曰润下5)水曰润下•木、火、土、金、水五类物概念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特性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中医五行 ppt课件

中医五行 ppt课件


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则更易相乘。
4、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 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 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同相克,即
木→土→水→火→金。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 (生理)情况,相乘用 于说明异常(病理)变 化。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

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五行乘侮关系图

有 余
金克木
(所不胜)

不 及
6、五行的母子相及
➢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 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 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母虚→子虚→母子两 虚
➢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 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为: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子盗母气”
的应用。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 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 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 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 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
1、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 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 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 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治法
治则:

培 虚则补其母
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色黑、龟版味咸入肾经 以滋养肾阴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课件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课件

五行学说对临床预防的启示
五行学说强调五脏与自然界五行的相应 关系,指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
心状态,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还为健康保健提供了指导原则 ,如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时令调整饮食 和生活习惯,以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
平衡。
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人们可以调 整自身情绪和生活态度,以保持身心健
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01
02
03
04
相生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相乘关系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 乘金、金乘木。
相侮关系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 侮土、土侮木。
CHAPTER 0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肝、胆、心、小肠

肾、膀胱、心包络

肺、大肠、肾

心、小肠、胃

脾、胃、大肠
《温病条辨》中的五行学说

心、小肠

肺、大肠

肝、胆、心

脾、胃

肾、膀胱
CHAPTER 04
五行学说在当代中医临床的 应用
五行学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木行:肝胆调畅,血 脉和利
饮食清淡,少食油腻 、辛辣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情志刺激
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五行学说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调理: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金行:肺气宣发,营卫固密
避免吸烟,减少空气污染

五行学说ppt课件

五行学说ppt课件
五行制化关系,是指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协调 并存的状态,是维持五行之间动态平衡不可缺无的两 种方式。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 相克,事物就会产生过度的亢奋而失去协调。 《类经 图翼·运气》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 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完整版ppt课件
16
9
其二,间接的推演法。
所谓间接的推演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 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10
五腑、五体、五官归类(演绎)
肝属木──肝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胆、筋、爪、目属木 心属火──心与小肠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小肠、脉、面、舌属火 脾属土──脾胃相表里,主肌肉,开窍于口──胃、肌肉、唇、口属土 肺属金──肺与大肠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大肠、皮毛、鼻属金 肾属水──肾与膀胱表里,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膀胱、骨、耳、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以比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 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六腑 (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着五体(筋、脉、肉、 皮、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 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
宋洁 新密市中医院
完整版ppt课件
1
五行学说
学习要求 •掌握五行的概念及五行的特性。 •掌握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 •熟悉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和特殊状态下 的相互影响。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 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

五行学说-精品中医课件

五行学说-精品中医课件
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 他脏之气补之 。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 的相互影响。无论一脏受病还是多脏受病,本 脏的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的病也可以影响本 脏。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
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多称“水不涵木”。 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 子脏波及到母脏, 如心病及肝。






相侮原因:
➢ 五行中某一被克行本身太过,使克行相对为 弱,反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也称木火 刑金。 ➢ 五行中的某克行本身过度虚弱,致使被克方 相对过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
五行相乘相侮示意图
木侮金举例: 铁桦树是树干中的硬度冠军。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象打 在厚钢板上一样,纹丝不动,被称为比钢铁还硬的树。普通 刀、斧、锯无法砍伐。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 “我生”和“克我”、“我克”克 四个方面 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 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
五行制化示意图
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能克火,从 而维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4.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 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五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传变有一定规律, 但临床病证的传变规律并非均按五行生克的次 序进行。
临床不宜机械套用五行生克传变规律认识 疾病传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析,具 体疾病具体分析治疗。
如火生土,本来是指心火温煦推动脾土,而临床 实际上认为主要是肾发挥着温煦推动脾土的作用,五 更泄泻则是脾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的病理状 态。

中医学课件阴阳五行学说ppt

中医学课件阴阳五行学说ppt
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 相对性。
如: 人身 脏腑
阳: 背 腑 阴: 腹 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 的特点。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 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 心阳。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虚
肝血虚至肝肾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来自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相 侮





相 克
金土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木(肝)
(肾)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ppt课件

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 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 行归属。
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 属木。同理,则西方属金。
ppt课件.
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ppt课件.
10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ppt课件.
金生水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克
•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 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 ➢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ppt课件.
5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采用取象比类
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
•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水→土→木。
ppt课件.
1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
。 如“木亢侮金”。
•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所胜行的反向制 约。如“金虚木侮”。
•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亢,又有所不 胜行的过弱。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 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ppt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ppt

❖ ③ 阴阳两虚:
❖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 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 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 足。表现为:
❖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 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 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 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 理状态。
❖ 阴阳转化----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
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 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正气的强弱
条件 邪气的盛衰
治疗、护理是否得当
热极生寒,重阳、用于疾病的诊断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
按脉,先别阴阳”。 ❖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
四肢外侧——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
❖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气——主动、属阳
❖ 从气血分

血——主静、属阴
❖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 体的生命就正常。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
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
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
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
❖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 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和现象,归属于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