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什么叫“ 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道:“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诸子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具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什么是“文献学”呢?
中文三大基础工具课
传统中文学问中最显赫者
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性的学科
对我们而言,它还是:
一门教人如何读书的课(版本学)
一门教人如何查找资料的课(目录学)
一种方法论
一种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三、文献学发展过程
(一)元典时期:先秦
产生文献
孔子:述而不作
诸子:述而作
文献学的初步形成:孔子
(二)秦汉、六朝:文献学的积极探索
文献整理:司马迁
地下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传注之学:汉魏古注十三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
《尚书》:[汉]孔安国傅
《毛诗》:[汉]毛亨傅、郑玄笺
《周礼》:[汉]郑玄注
《仪礼》:[汉]郑玄注
《礼记》:[汉]郑玄注
《春秋经傅集解》:[晋]杜预撰
《春秋公羊傅》:[汉]何休撰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
《孝经》:[汉]郑玄注
《论语》:[魏]何宴集解
《孟子》:[汉]赵岐注
《尔雅》:[晋]郭璞注
(三)唐宋:文献学的全面探索
1注疏之学大兴:疏不破注与疑古立说
2文献学理论探讨:刘知几《史通》等
3综合文献的编订:
唐:《初学记》、《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白氏六帖》
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4金石学始兴
5目录学兴起
(四)明清:总结
1大规模的文献整理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2汉学大兴
3文献传播获得极大进步
(五)近代:多难兴邦
张元济与近代文献整理
伟大的新起点:甲骨文与敦煌文献的发现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文献载体
1.甲骨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金石:金指的是金属器皿,以钟鼎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如大盂鼎、毛公鼎。石比较复杂,分为摩崖石刻、石经、碑铭。
大盂鼎
毛公鼎
4.竹木
出土实物统计数字表明,不同卷册,简的长度都不相同,大都在23—27厘米之间。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五经长二尺四寸(55厘米左右)为定制,武威汉简《仪礼》长50—55厘米,医简长23厘米,说明其它书仍无定制,约定俗成之习惯而已
注意:中国并不存在完全的刻写时代!
5.帛书
白绢上写字,行间有红色栏线,以青绢包头(卷前接一块素,叫做“首”,又叫“褾(音裱)”,现在书画卷称“护首”)多用红笔写标题目录。栏线又叫界行,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有划的,也有织成的,称“朱丝栏”,“乌丝栏”,这些名称后来在纸写本书中继续使用着,唐五代以后版印书籍的“行界”(界栏、栏线),亦昉于此。
6.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你对“洛阳纸贵”怎么看?
7.古今其他古籍形式
埃及草纸、古巴比伦泥版、陶器、木版等。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可以分为甲骨文时代、金石时代、笺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
一般趋势: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越古老的越经久耐用,信息量越少,越近的轻便易损,信息量越大。
第二节文献类型
一、按照文献产生的方式:原始文献(作者直接记载自己的思想成果而产生的,如作品)、二次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后产生的文献,如科研论文)、三次文献(利用二次文献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产生的文献,如年鉴、综述)。
二、按照文献性质与作用:记录、抄写、编纂、著作。
三、按照题材:总集、别集、类书、丛书、图谱、方志、政书、史书等。
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最早应该是《诗经》,但它被列入经部,所以《楚辞》被成为“总集之始”。
它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如《文选》、《唐文粹》
它可以反映某一问题的整体发展、反映某一题材作品的风貌,如《历代赋汇》、《玉台新咏》
它可以反映某一时代某一问题的整体发展,《全唐诗》、《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反映特点地域、群体的创作,《西昆酬唱集》、《花间集》、《建安七子集》
别集:反映一个人部分或全部的创作的文献
自编:明清时代最为流行
他编:门生好友,后人搜集
自编他编结合
在体例上一般都是按照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按照内容:纪行、述怀、咏史等
分体按照体制:古诗(五古、七古、杂体)、律体(五律、七律、排律)、赋、文
编年按照创作时间先后
丛书
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纂,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有丛刊、丛编、类编、和刻、汇抄、全书等名目。
综合性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学习丛书最根本的是《中国丛书综录》。
《笔记小说大观》
《六十种曲》
《汉魏六朝白三名家集》
工具书
为解决读书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而用来翻检、引用的文献。
书目、索引,如《十三经索引》、《史记索引》等。
字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词源》、《中华大词典》等。
类书(分类的资料汇编),如《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册府元龟》。
“十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以上被称为“三通”)、清代编《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上合称“九通”)、晚清刘锦藻编《清续文献通考》。
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第二章版本学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
第一节版本的发展
版本最初指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书本,以区别于抄本、写本。后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本子,内涵包括书写、印刷的年代、形式、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藏书印、题识、批校)。
研究版本特征与差异、鉴定真伪、优劣的学问叫版本学。
一、版本早期形态:简牍
二、写本时代:唐前纸书基本是手写本,后世一些规模庞大不便印刷的也采用写本。写本又分手稿本、稿本、抄本。
卷轴装:六朝到唐代的主要装帧形式。
纸一般画格分行,由右向左书写,再由左向右卷起。左端安轴,右端粘一块作“褾”的纸(或绢),褾后系以丝带,若干卷集在一起,用书衣包上,称为“帙”。为了便于识别,轴头挂块牌子,上写书名、卷次或其他记号,称为“签”。有签的一端露在外面,用时抽出来,还时插进去,称为“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