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红壤的恢复治理模式和措施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化红壤的恢复治理模式和措施体系

(一)侵蚀红壤的肥力功能恢复及治理模式

恢复与治理侵蚀退化红壤的关键,应从水土流失区整个生态系统着眼,统一规划,寓水土保持于水土资源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中,把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组合和配套组装,特别要强调把养殖种植业配套作为恢复重建的措施,强调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采用强化综合措施,方可收到明显效果。

1、对侵蚀退化地的保护治理

一方面,对侵蚀坡面采取7项治理工程技术措施,包括在山丘坡面开挖水平台地;在薄土层坡面开挖鱼鳞坑;在切沟床内建谷坊;崩岗壁削坡筑阶;建环山竹节沟、撩壕和建沉砂池等。另一方面,结合工程措施在坡面上应实施生物措施,栽植乔、灌、草植物。此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合理匹配,植物种类的选择都很重要。只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才能为水土资源恢复发挥最佳效益。

(1)第四纪红粘土区的侵蚀劣地治理模式(江西余江)。

该区为浅丘的边坡地形,由于人们铲草皮等不合理活动,植被严重破坏,并形成严重的切沟侵蚀。年土壤流失量达每平方公里7000吨以上。植被快速恢复重建的程序是:在陡坡面挖营养穴栽植胡枝子和刺梨;在沟床内用红石层层建谷坊或栽植紫穗槐作生物谷坊,谷坊内栽胡枝子和象草等;在陡坡面开挖水平台地,其内栽植刺槐和草类等;对于一般较平缓的坡面栽植胡枝子和多花木兰;与此同时,组合成如下的植物群落结构: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马鞭草群落;刺槐-胡枝子-垂叶画眉草群落;刺槐-多花木兰-百喜草群落;樟树-胡枝子-百喜草群落;桉树-胡枝子-象草群落;柏木-多花木兰-垂叶画眉草群落;百木-胡枝子-香根草群落等。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用以栽植板栗,油桐等经济作物,日前均长势良好。通常在栽植3~5年以后,可形成乔、灌、草多层植被结构,水土流失得到根治、退化土壤的肥力也得到恢复重建。

(2)花岗岩区侵蚀退化土壤肥力的恢复模式(广东博罗)。

在严重侵蚀退化的白沙土上,采用强化恢复措施,亦可在短期内使土壤形成生产力,以栽果树为例,其措施是:搞好坡面的水土保持和水平台地的修建;按栽植规格挖大穴(长、宽、深为50×50×60~80cm),并在秋冬季,每穴放稻草10kg或垃圾肥30kg,钙镁磷肥0.5~1kg与土拌均、春季将果树栽植到安全深度;地表栽植豆科绿肥或豆科作物并必须施用磷肥(每亩25~50kg)和少量氮肥;每棵果树每年需施用腐熟农家肥10~20kg,磷肥0.5~1.0kg,随果树的长大而用量增加;在果树产果期,每棵树每年应施高质农家肥40~50kg,磷肥10~15kg,尿素10~20kg和适当补充钾肥;并随产果量的增加,肥料施用量也需相应增加。

2、红壤低丘岗地退化红壤治理的立体种养模式

退化红壤治理的“立体”种养模式,是整个红壤区的治理方向。

80年代中科院在江西建立的“红壤生态试验站”即开始进行了红壤退化恢复重建研究,

近14年来着重探讨了“红壤立体种养模式”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农业生态效果。

中科院红壤站的“顶林、腰果、谷农、塘渔”即为典型的立体种养模式:即丘顶以林为主,种植马尾松、湿地松等用材林、水保林;丘岗中部种植经果作物,如板粟、甜柿、柑桔、花生、油菜等;坡麓种水稻、玉米等粮作与饲料等;池塘则以养鱼为主。在每一部位则实行间、套混作的地块立体布局,如农林、果农、农(果)肥间作混作等。在养殖方面实施猪―沼―鱼(珠)和牛、禽(食草)-沼(气)-鱼等食物链养殖配置。这种“种养循环”布局,所涉及的立体农业模式约有60种,通过对各亚系统中各模式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比较和论述,初步筛选出一些较好的模式组分;林草亚系统以阔叶林和混交林较好;果作亚系统以柑桔(奈李)+花生-绿肥、早稻-小麦和玉米-大麦较好;农田亚系统以稻-稻-肥和稻-稻-油(麦)较好;养殖亚系统以猪-草-鱼食物链模式较好。

这些模式可以组成4种优化的立体农业生态模式:阔叶林-柑桔、奈李(+花生(旱稻)-绿肥)-玉米-大麦-稻-稻-肥-鱼-猪-草;混交林-柑桔、奈李(+花生(旱稻)-绿肥)-玉米-大麦-稻-稻-油(麦)-鱼-猪-草;阔叶林-奈梨、柑桔(+花生(旱稻)-绿肥)-旱稻-小麦-稻-稻-肥-鱼-猪-草;混交林-奈梨、柑桔(+花生(旱稻)-绿肥)-旱稻-小麦-稻-稻-油(麦)-鱼-猪-草。实行立体种植模式总体经济效益比传统模式增加0.53~0.84倍,劳动生产力高 5.3~8.0元/天,成本与传统模式大体相当,其中以2、4模式最优,说明只有高投入才有高效益。

在对各亚系统进行优化的同时,建立了综合配套技术,如果园改造、低产田改造、低产塘库渔业增产等技术,促进红壤农村经济发展。

(1)果园综合改造技术

余江县洪湖园艺场31.3hm2柑桔产量长期徘徊在20~25万kg,产量低于7500kg/ hm2,且病虫害多质量差,甜度不够。为此,制定综合技术方案:首先,每年夏旱期间灌水二次,为秋梢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其次,改单一施肥为N、P、K的合理配比施肥,特别是增施钾肥后,提高了柑桔的甜度,而根外喷施硼、锌肥,能防治柑桔落花与花而不实;第三,改变传统的施肥方法,不施或少施花芽肥,重施稳果壮果肥;第四,防治病虫害,及时治理“吸壁虫”,从而提高了柑桔产量,以1995年为例,柑桔总产达80万kg,比上年翻了两番多,达历史最高水平,产投比为1.8∶1。

(2)低产田改造技术

首先引种良种,水稻选用推广杂交稻与赣选19等优质稻,红薯选用苏薯一号,南薯一号与红心脆,配之以尼龙薄膜覆盖育苗,比对照增产10~15%;其此,推广水稻、花生、油菜专用肥,多点示范;第三,改革耕作制,实行多种种植模式与免耕保墒、覆盖等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30~50%;调节土壤水分与温度,使土壤含水量<15%和地表极端高温≥40℃的频次仅为其对照的50%,成本效率提高48%,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的利用率。

(3)低产塘库渔业增产技术

根据红壤生态站低改水塘的实践,1990年选择洪桥水库(33.4 hm2)进行低改模式的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