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编码管理制度

产品代码管理制度

1、目的

清晰、准确的识别产品,减少误用乱用现象,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产品资料数据化、标准化。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定型产品。

3、代码定义

代码是一组有序的数字或字母的排列,是代表客观实体(如:产品S-1801淋浴房)及其属性的符号。

4、产品代码的组成

4.1代码的构成

? 4.1.1 产品代码由4-12位数字代表的产品结构识别代码和9位数字代表的说明书、玻璃丝印、纸箱印刷标准代码一起组成。(即:4-12位产品结构代码+9位产品出货要求代码=产品生产代码)

? 4.1.2 产品结构识别代码采用系列流水码组成,由技术部代码管理中心统一编制、分配、维护和管理。产品结构代码编写采用树型结构,上、下级之间是子父关系,同级之间采用流水码识别。产品结构代码与产品本身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例如:代码“1801 0101”,代码‘1801’与产品系列(名称)S-1801并没有对应关系,代码‘1801’只是系列流水码,‘0101’是产品小系列下用于区分产品款式的流水码。

? 4.1.3 说明书、玻璃丝印、纸箱印刷标准代码用于区分不同客户对产品的“说明书、玻璃丝印及纸箱印刷要求”三类标准进行识别,其代码构成方式如下:

?第一类(说明书标准):用三位数字按顺序组合的方式表示。如:000、001、999等,不同的代码代表不同的客户标准,其中“000”代表‘普通客户标准’。

?第二类(玻璃丝印标准):用三位数字按顺序组合的方式表示。如:000、001、999等,不同的代码代表不同的客户标准,其中“000”代表‘普通客户标准’。

?第三类(纸箱印刷标准):用三位数字按顺序组合的方式表示。如:000、001、999等,不同的代码代表不同的客户标准,其中“000”代表“普通客户标准”。

4.2代码的表示形式

?产品生产代码由4-12位数字表示的产品结构识别代码和9位数字表示的说明书、玻璃丝印、纸箱印刷标准代码共同组成,组合代码间不得留空格。其表示形式如下图所示:

4-12位数字9位数字

?图A

?以“普通客户的‘1801滑钩房’无特殊要求条件出货的产品生产代码为例,其代码为“18010303000000000”。

5、产品代码的使用流程:

产品代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产品类别、款式、型号等的增加,客户要求的变更,代码自身的完善等会有所增减变更。

(1):产品结构代码在修改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当产品的结构变更涉及《产品结构代码对照表》中的“产品特征描述”内容,且内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时,更改后的产品需用新的代码加以识别,避免误用资料,当产品的更改项不足以对产品的结构造成大的差异时则不需要修改产品的结构代码。因为更改项的性质定义不具有唯一性,难以准确定义,因此当产品发生变更时,相关的设计部门或代码管理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产品代码是否需要变更。

(2):当新产品定型后,产品负责人即可向代码管理中心提交一份《产品代码增删、变更申请表》申请发放代码号数。《产品代码增删、变更申请表》需要申请人(产品负责人)及本部门经理签名,代码管理员根据代码管理要求核对其申请要求的合理性作出判定,符合要求的代码管理员签名后交本部门经理批准,申请即获通过,代码管理中心才可以发放代码。产品代码外发后代码管理员要对“产品代码资料库”进行更新完善等一系列工作。代码管理员需在代码外发后的两个工作日(遇节假日则顺延)内将新增代码对照表等资料发放到相关部门。

(3):产品代码的作废、变更程序同新增代码申请[即第(2)点]相同。只有当《产品代码增删、变更通知单》获得批准后,产品负责人或其它人才可以更改相关资料中的产品代码;产品代码更改后,产品负责人要出《设计更改通知单》并外发到相关部门。

(4):说明书、玻璃丝印、纸箱印刷标准代码各以三位数表示,各有999个代码,如果客户数量超出三

位代码极限时,可以在代码后加英文字母表示,但要注意以下字母“o、q、i、s、z”不可以使用,以免与数字混淆。在代码中加入的英文字母一律统用大写字母表示。

(5):产品结构代码由产品负责人在配件表上标示;说明书、玻璃丝印、纸箱印刷标准代码由销售部在订单上标示(各组合代码间用“—”隔开),同时销售部在下单时须注明产品的‘产品结构代码’。

相关部门只要根据订单上的代码找到相应的技术资料即可生产,当代码不相符时应停止生产操作并及时向设计部门或销售部反馈。待更正后才可正常生产。

6、代码管理权限及处罚规定

(1)为防止产品代码被随意更改造成混乱,产品代码由技术部代码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只有代码管理员及经理具有修改、增减等权限,其他部门及个人仅享有查看权限。

(2)如没有按本要求操作的,造成失误的按员工手册和绩效管理办法的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

7、本管理办法于2008年08月18日开始执行。

编制:日期:2008-08-08 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