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及其启示

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及其启示
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及其启示

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及其启示

提要虽然拉美国家是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地区,但拉美国家的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反而出现了很多危机。本文通过对拉美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

20世纪初,拉美国家城市化发展还很缓慢,城市(2万人以上)人口超过10%的国家只有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古巴,20世纪二十年代拉美国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到1950年拉美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40%,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1950~1975年,每年城市人口增长率为4.14%,同期欧洲国家为1.86%,美国为1.98%。1975~20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为2.76%,同期欧洲国家为0.68%,美国为1.32%。1950~20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从7,000万增加到3.93亿,2003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6.8%,城市化率已经超过欧洲国家,并且接近美国水平,预计2025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虽然拉美国家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但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的,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首位城市畸形发展,以及城市中的贫困失业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拉美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研究,力求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相脱节。在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同步推进,而是非常有限。例如,1940~1950年巴西平均城市化率为48%,同期工业部门就业比例为12.5%;1950~1960年巴西城市化率几乎每年增加6%,而工业部门就业增长仅为2.8%;1960年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的城市人口比例分别为56%、74%、51%、68%,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为15%、36%、20%、20%;进入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述四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已经达到70%和80%以上的水平,而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仍然维持在20%和30%左右,拉美其他国家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可见,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非常有限。(表1)

拉美国家之所以出现高度城市化进程,主要原因并不是工业化的推进,而在于拉美国家的土地政策。拉美国家独立之后,实行私人所有制的土地急剧扩大,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95%的农民无地可种,而不到200个的大庄园主却拥有全国1/4的土地。在厄瓜多尔,1954年拥有100公顷以上土地的农场(占全国农场的2.2%)控制了64.4%的土地,而为数众多的小农场(占73.1%)仅拥有农场用地的7.2%。1973年哥斯达黎加承租农场仅占5%,但是,拥有500公顷土地以上的农场(占总数的1%)占用了农产用地的40%。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约占农户1.5%的大地主,拥有全部耕地面积的50%以上。正是由于不公正的土地分配政策,使无地农户、无业贫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在1950~1975年期间,拉美国家有4,000万农村人口(相当于同期农村人口自然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 (1)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 (2009-12-07 21:48:27)转载标签: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启示汽车 1、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变迁意味着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活动转变,以及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空间结构变迁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以及集聚到一定阶段后的再分散过程。 二、城市化的度量 城市化一般用城市化水平来度量,它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运用简单,但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它只有数量意义,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第二,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偏差,有可能造成数据的失真;第三,城市化水平一般在大尺度的空间更有意义,例如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内在意义。一个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也具有可比性。但尺度过小,这一指标的意义就不大。 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镇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极化;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特别是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动性强,各个城市对外来投资的争夺加剧,因此,存在着将城市做

大的倾向,以便更好地捕捉流动要素;三是城市和城市地区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大都市区的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 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几乎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住房问题,三是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四是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五是贫困问题,六是城市犯罪和暴力问题。我国也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干预 不同国家对城市化采用不同的公共干预政策,其结果也有很大区别。例如美国,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对城市化进程干预相对较少,而欧洲国家则运用城市规划手段对城市化进程加以引导。从结果看,欧洲的政策成效卓著,较好地协调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更加符合紧凑集约、节能减排等现代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规划就是国家管理城市化的过程,是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 六、城市化的意义 从各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城市化这篇大文章。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伴生和相互催化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这一结论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验证。过去主流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因、

各国城市化进程

各国城市化进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 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 俞金尧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 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 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 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 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 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 页。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 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 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 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 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 主张衽君主立宪制 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 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 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 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 客观上 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 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 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 难以取胜。 2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 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 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 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高中地理_《城市化》测试题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济宁月考)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2013广东湛江月考)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 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 年 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2014河北保定周练)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

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江苏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利用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然而,由于受到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现代化陷入停滞状态,迄今仍未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江苏大力借鉴和吸取。 一、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是工业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拉美国家共同的愿望。在劳尔·普雷维什发展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拉美各国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利用外国资本以弥补国内积累和储蓄的不足,以打破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积累少→投资率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的恶性循环,实现国家现代化。经过战后数十年努力,拉美国家依托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原来的400多美元迅速提升到1000多美元,成为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较快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被称为“拉美奇迹”。在此之后,由于受到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拉美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据美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拉美国家城市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21世纪初依然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贫困人口总数达到2.27亿,占拉美国家总人口的44%,其中赤贫人口达1亿。1980年,拉美城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6290万,比农村贫困人口(7300万)少1000万左右,到1990年,城市贫困人口(11354亿)是农村贫困人口(7390万)的1.8 倍。大量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了社会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造成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2009年人均GDP依然徘徊在3500至6000美元的水平上,与起步时间相近但用时不到20年就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某些东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二、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拉美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吸收和利用国外资本与技术,促成了“拉美奇迹”。但由于过于依赖外资,自主创新能力弱,体制改革滞后,加上错失经济转型良机,从而造成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 (一)经验 20世纪50至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利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欧美资本投资。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拉美国家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及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外国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同时,采取降低汇率、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戊戌维新的教训与启示 江南小寒戊戌变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结尾。这里我们将结合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来分析它所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这既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是由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只主张在现政治之下谋行政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未想到政治的根本改革及其准备”。他们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他们虽提倡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虽有减少改革阻力之意,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同时维新运动时期,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维新派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内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且维新派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提出的变法还严重的影响到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彻底摧毁旧有的政治制度,推翻清王朝。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从失败中猛醒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先后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中国的革新运动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力量,组织坚强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斗争。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同时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因为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维新派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到愿意接受维新变法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去寻找力量,竟想凭借这样的一种力量,依靠极少数人的努力,去完成革新社会政治的艰苦事业,当然只能是君子们的幻想。可以说,维新派对民众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鄙视群众在改革中的作用是其变法最终归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维新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不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就更加得不到人民群众得支持。相比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中国也在新一轮的瓜分中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而维新派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纪晓岚 内容提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农副业革命、商业革命。正是这一组因素奠定了英国城市化的基础。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特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革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我们在研究英国城市历史时,也毫不例外地发现了英国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的贡献。如英国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园城市”,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第一个建设了“卫星城”,第一个实现了郊区城市化等。从这点意义上说,英国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个试验基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计划得以在英国进行实践和论证。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毫无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使得英国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工作者能大胆地设想、创造、试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别国经验的借鉴和考虑,所以,更多的是对自己历史总结和反思,对自己行为的修正和完善。 英国城市化又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当人们开始注意到它时,城市化已酿下了不少恶果和灾难。伦敦的烟雾事件使得4000多人丧生,就是一例。这足以说明英国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对于在盲目性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是一个特殊例子,而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有规律的模式来加以仿效。因此,我们在对英国城市化历程进程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许多英国学者对本国城市化的反思,从中深有启示。 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它有充分的时间,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英国大规模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此之前,英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这不仅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启动积累了资金。 (一)英国的农业革命

典型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启示

【观察】典型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启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钢铁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钢铁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就开始出现下降,之后是大幅度下降。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按照2000年美元计价,韩国在人均GDP为9548美元,美国在人均GDP为13639美元,日本在人均GDP为 20535美元实现工业化,基本上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才完成工业化。因此,本文将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视为实现工业化。 综合典型国家(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工业化的情况来看,在工业化的起始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并且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从全球范围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70%。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转折点出现在1万美元左右,之前,所有国家的城市化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快速增长,达到1万美元以后,城市化率基本开始稳定。因此,本文将城市化率超过70%、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视为实现城市化。 综合典型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来看,无论是先期发达国家还有后期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城市化进程,即城市化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上升期,并且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大体上在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这个过程出现明显的转折,城市化率基本稳定或呈现极为缓慢的增长。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化对应的转折点和工业化对应的转折点大体重合。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来看,钢铁、金属加工业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钢铁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就开始出现下降,然后是大幅度下降。而机械、交通、电气等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则持续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前持续上升,之后基本保持稳定。 【深度】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钢铁工业支撑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目前已进行到中期阶段,预计2025年前将完成。未来15年左右,中国经济仍具有较快增长的潜力。 ●钢铁消耗的峰值还未到来,钢铁产量增长仍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但年均增长率较低。

拉美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拉美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程洪 拉美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现状 19世纪末,拉美主要国家的现代化开始启动,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国家进入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拉美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迅猛过渡,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0年,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2 万人以上的市镇居民)占总人口的41.6%,1980年达到65.6%,已接近于欧洲的城市化水平。从主要国家的情况看,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阿根廷为89.6%,巴西为79.9%,墨西哥为75.4%,乌拉圭为93.7%。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且已构成拉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阻力和障碍。这在拉美具体表现为“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例如,《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但1993年墨西哥的城市化水平已达74%,明显高于奥地利的55%、荷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2000年,拉美的城市化率已上升到78%,其提高速度是世界之最,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使拉美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由于拉美各国的国家重建之路异常曲折艰难,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导致了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ZF宏观政策无法应对这一挑战。其次,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第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历史遗产深深植根于拉美社会,一些人向往并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再次,拉美农村土地改革不尽如人意,大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无法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农村人口迁移之后,由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这是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二、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1.城市化过程中的贫困化。上世纪90年代末,拉美地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6个住在城市。这与非洲、亚洲许多国家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情况大不相同。拉美大城市的贫困状况已经普遍化,这主要是低收入水平而不是固定资产稀缺造成的。据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10月的报告,拉美18个主要国家,1992年的最低工资仅相当于1986年的65%,即下降了35%。1980~1990年,拉美公共部门和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了17%;2002年,拉美地区的平均实际收入仅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与1997年相比,拉美地区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00万人,总数为2.27亿人,占总人口的44%。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拉美的收入分配已达到了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步,占人口10%的富人占有总收入的60%。2.严重的失业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人口膨胀,拉美城市的失业率很高。1995年,拉美地区的公开失业率为7.3%,失业和从事非正规经济者约占全部劳动力的50%。2003年,拉美地区的失业人数净增70万人;城市公开失业率创10.7%的历史新高,城市失业总人数达到1670万人。3.城市的首位度奇高。所谓“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国37.3%的人口,城市首位度高达10.2%。这表明了拉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集中于首都成为拉美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给首位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4.沉重的外债负担与不利的外贸条件。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但是拉美的过度城市化却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因此严重依赖外资便成为拉美地区的普遍现象。许多拉美国家的平均偿债率已多年超过20%。一旦借不到钱,城市发展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进而对整个国家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随着拉美外债数额的扩大,其外债日益沉重,拉美的“债务危机”使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下降。加之资

戊戌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戊戌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15社体2班 20150202238 狄少杰 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清朝末年的一场皇帝的家庭悲剧演变成一个国家的悲剧,就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缘故。光绪不喜欢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对珍妃特别宠幸,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一)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一) 摘要:在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完成了城市化的历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总体发展是比较成功的,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如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采取的模式,在人口流动问题、户籍制度方面应通过深化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等, 关键词: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人口流动;户籍管理 一、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特点 从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由开始的10%左右提高到后来的72%。纵观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有以下特点: (一)英国近代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前进的过程,基本上是社会、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政府干预很少。英国近代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前驱,无先例可循,且在城市化发展时期英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这种情况兼有利弊。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有自然、健康的一面,避免了政府拔苗助长或人为抑制可能带来的弊端。但另一方面,对城市化发展放任自流也有其不利的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内部规划的杂乱无章。使得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传统“城市病”变得非常严重,以致城市的许多优越性被遮盖了。 (二)英国近代城市化的步伐相当迅猛,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的水平即由10%提高到超过50%,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有如下原因:第一,英国的农业结构较为特殊,是一种混合型农业,畜牧业比农耕业发达,所需的劳动力要少,促使大批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第二,当时英国优越的国际地位对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英国是近代海上争霸和殖民争霸的最后胜利者,殖民掠夺为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成了英国城市化的世界性农村,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如同几条根系共同供应的一株幼苗,它的成长速度当然是相当快的。 (三)休闲、疗养城市多,近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首富,是最强大的工业帝国、殖民帝国、世界金融中心,成为休闲、疗养城市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英国海岸线长达11450公里,有发展这类城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良好的交通设施也进一步保证了这类城市的发展。(四)在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初期主要为爱尔兰人。他们在国内饥荒和贫困的驱使下,大批涌入英国,其中的大部分在工业区定居下来,他们承担了煤矿、纺织、建筑、码头等笨重而又工资低廉的粗活,对促进工业及城市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化的后期,进入英国的移民成分发生了变化,随着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其他国家的实业界人物、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他们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伦敦,1881年全英国的外国移民总数为12.4万,其中6万人聚集在伦敦。 二、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启示 英国近代城市化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成功的。经验多于教训,联系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实际,可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应当继续加快我国城市化前进的速度。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前进速度非常之快,它对于推动英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所起积极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明显的。当然,在英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逐渐得到解决或缓解,是属于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相反,僵化和保守则没有出路。 而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城市的发展,实行乡村化战略,搞“山、散、洞”,其教训是惨重的,一些拉美国家则与我们不同,他们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全方位的城市开放制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功。尽管人们惊呼拉美某些国家(如墨西哥)出现了所谓“过度城市化”,但人们同时却不得不承认,拉美已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的“发达

城市化问题透视: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比-最新文档

贫民窟”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还在拉美等国家与地区一直蔓延 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城中村”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城市被 城中村”和边缘杂乱的建筑所包围,是我国城市的真实写照, 我国的“城中村”是一种拉美式的贫民窟。 在国外, “贫民窟” 是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的不 同,其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目前广泛地存在于比较典型的拉美、 非洲、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种“城中村”或“贫民窟” 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城市居住区, 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吸纳到城市 带来了便利化, 像城市化率很高的拉美地区就是基于此,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 题;当然,自 19 世纪以来,在先行的西方发 达国家,“贫民窟”问题也曾严重地困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长达 一个世纪之久。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 也再现了传统城市化中的诸多问题, 其中就出现了类似于国外城 市“贫民窟”的“城中村”现象。蓝宇蕴( 2007)将这种人口聚 居区称为“类贫民窟”, 认为从城中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状态和社 会结构特征看, 具有类似于国外城市贫民窟的基本特征。 本文试 图对这两类城市病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描述,进行两者的对比分 析,并从空间正义的伦理视角来阐述城市化发展应坚持的价值取 向问题。 、对我国“城中村”问题的认识 城中村, 有学者称其为“都市里的村庄”, 是中国城镇化发 展过程 中特有的现象, 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转型 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长、粗放型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近郊、边 缘农村区域,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逐步演化为既非农村又非城市 社区的风貌, 它是在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化问题透视: 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看,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上, 出现过 病” 城中村问题,也很凸显,尤其是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同时也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来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战过后,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其速度远超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75%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韩国和巴西分别用了20年和30年的时间。从195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人口比重增幅为42.7%,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41.3%,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除少数的拉美国家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发展不合理等。二战结束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尽管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速度上远超发达国家,但其实质上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以下特点: 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拉美国家较早取得民族独立,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先于亚洲和非洲,到19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的某些发达国家。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4%,而非洲和亚洲同期则分别只有约23.5%和25.3%。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巴西,尽管它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中较大,但是其中从城市中有大量的贫民窟,还有我国,许多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着“城中村”这样的现象。 2.起步晚,发展快 在二战结束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殖民的状态,还有的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甚至农奴社会统治之下。他们有的是殖民地的附庸,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殖民统治者的需要;而处于封建专制条件下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只是统治者的权力中枢。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了拉美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没有起步,但当时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极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由于起点低,加上他们的

拉美城市化过快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启示

拉美城市化过快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启示 2013-09-10 09:07 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孙光英拉美是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据联合国人居署2012年8月发布的《拉美城市发展报告》,在这一地区,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然而,拉美国家的城市发展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却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并最终危害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拉美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许多情况相似,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教训值得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引以为戒。 一、导致拉美“过度城市化”的因素 拉美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始于3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所推动的,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得多,但其速度进展较快,到2000年,拉美城市化率达到75.3%,甚至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是全球六大地区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因此,被公认为“过度城市化”。 二战后,拉美国家大都片面地将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认为工业的发展应优先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甚至认为工业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最好办法,因此在经济结构改革中,采取了重工轻农的政策,加剧了农业的衰败和落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大地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导致大量无地农民失去

在农村的生存基础。由于错误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城市尚不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大量农业人口就被过早地挤出农业和农村而盲目地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爆炸,粮食供应不足,城市贫困加剧,国内购买力难以提升。 二、城市过度发展带来的难题 城市化速度过快为拉美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一是严重的失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大城市。1950-1980年,拉美经历了一个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由41.6%提高到65.6%;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由7个增加到48个;有10多个国家的首都分别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0%-66%;墨西哥城人口由300万增加到1500万,圣保罗由250 万增加到1350万,里约热内卢由290万增加到1070万,布宜诺斯艾利斯由530万增加到1010万,都成为世界级超大城市。由于进入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过多,超出了城市创造就业的能力,城市的失业与就业不足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是城市贫困加剧,贫富差距悬殊。许多农民在进城之后找不到工作,又不能返回原地,只好在城市从事各种“自谋生计”的服务性工作,即所谓“非正规就业”。在拉美国家,非正规就业是不受政府劳工制度保障的,例如,不享受最低工资待遇,没有社会保障等等。数十年来,拉美各国的城市里始终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劳工群体处于非正规就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