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昆曲

叶圣陶:昆曲
叶圣陶:昆曲

叶圣陶:昆曲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

堂董事,从课业练习簿的堆里溜出来的学校教员,专等冬季里开栈收租的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

些人,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社员。北平并不属于吴方言区域,可是听说也有曲社,又有私家聘请了教师学习的,

在太太们,能唱几句昆曲算是一种时髦。除了这些“爱美的”唱曲家偶尔登台串演以外,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这是唯一的班子了,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

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

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

员拂袖按鬓了。我不曾做过考据功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演唱昆曲的戏院子。从一些零星的记载看来,似乎

明朗时候只有绅富家里养着私家的戏班子。《桃花里有陈定生一班文人向阮大铖借戏班子,要到鸡鸣埭上去吃酒,看他的《燕子笺》,也可以见得当时的戏不过是几十个人看看罢了。我十几岁的时候,苏州城外有演唱平剧的戏

院子两三家,演唱昆曲的戏院子是不常有的,偶尔开设起来,开锣不久,往往因为生意清淡就停闭了。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是满写意的。而那些

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这就除了供

给娱乐以外,对于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希奇的,要像

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

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

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

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些材料,编成

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教训同辈,或者发发牢骚。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

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

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

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跟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

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

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

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

恐将不免于淘汰。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形。虽然有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

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不通,字音都念不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等到一

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这也没有什么可惜,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

娱乐品罢了。

有人说,还有大学文科里的“曲学”一门在。大学文科分门这样细,有了诗,还有词,有了词,还有曲,有了曲,还有散曲跟剧曲,有了剧曲,还有元曲研究跟传奇研究,我只有钦佩赞叹,别无话说。如果真是研究,把曲

这样东西看做文学史里的一宗材料,还它个本来面目,那自然是正当的事。但是人的癖性往往会因为亲近了某种

东西,生出特别的爱好心情来,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这样,就离开研究二字不止十里八里了。我又听说某一

所大学里的“曲学”一门功课,教授先生在教室里简直就教唱昆曲,教台旁边坐着笛师,笛声嘘嘘地吹起来,教授

先生跟学生就一同嗳嗳嗳……地唱起来,告诉我的那位先生说这太不成话了,言下颇有点愤慨。我说,那位教授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匋、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峻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

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局、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1914年开始文言小说创作,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1915年,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192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肖复兴资料 肖复兴(即萧复兴),1947年生,著名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现居北京。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校长答应了。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关于叶圣陶的资料

关于叶圣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就是他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荷花》作者叶圣陶简介

《荷花》作者叶圣陶简介 导读: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锁谭》,推重具有自立的妇女。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探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造。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同年应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年返回上海。解放前夕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创作极为丰

富,无论是诗歌、散文、童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五卅惨案发生后,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历程,刻划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力量。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针砭人情事态的杂文。其中《藕与莼菜》和《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名作。他的短篇小说以冷静、凝练、真实著称。描写和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描写农民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名篇。在语言上,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辑》朱丽芳

《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辑》考级试题 1、叶圣陶原名叫什么?( B ) A.叶绍翁 B.叶绍钧 C.叶挺 D.叶明 2、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多少篇童话?( C ) A.20篇 B.21篇 C.22篇 D.23篇 3、下列哪一部不是叶圣陶的作品?( A ) A.《大林和小林》 B.《倪焕之》 C.《稻草人》 D.《多收了三五斗》 4、坐在小白船上的女孩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D ) A.白色 B.粉红色 C.淡紫色 D.天蓝色 5、小燕子为什么会受伤?( A ) A.被一颗泥丸打中了背。 B.从鸟窝中掉了下来。 C.被老鹰啄伤了。 D.天太冷,把它冻坏了。 6、芳儿打算送什么给妈妈当做生日礼物?( B) A.一条珍珠串成的项链 B.一条星星串成的项链 C.一条宝石串成的项链 D.一条鲜花串成的项链 7、谁为梧桐子带回了许多的信?( C ) A.麻雀 B.鸽子 C.燕子 D.黄莺

8、旅行家想去哪儿旅游?( A ) A.地球 B.水星 C.火星 D.土星 9、旅行家第二次来时,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 D )A.用不完的金币 B.美味的食物 C.漂亮的衣服 D.一张机器的图样 10、石匠在山里开石头时发现了什么?( B ) A.一只老虎 B、一个金矿 C.一位美丽的少女 D.一个世外桃源 11、鲤鱼们在小船的船弦上发现了什么?( A ) A.鸬鹚 B.天鹅 C.鸳鸯 D.野鸭 12、鲤鱼们是如何得救的?( C ) A.天鹅救了他们。 B.鸳鸯救了他们。 C.鲤鱼们流出的泪水救了自己。 D.渔夫良心发现,放了他们。 13、被养在进笼子里的画眉鸟,一天要洗几次澡?( B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谁让瞎子和聋子对调了?( A ) A.风车 B.老和尚 C.神仙 D.魔镜 15、稻草人用小扇驱赶想要落在倒也上的什么东西?( D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简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的原名叫叶绍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文学家叶圣陶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乱的年代1894。当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满清战败之时,在江苏苏州的一间小屋内叶圣陶出生了。 幼年的叶圣陶家境贫寒,但是他刻苦努力。本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考入了当地的草桥中学。初中毕业后他在出任小学教员,并开始投身于文学事业的创作工作。他的笔名叶圣陶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成名的,他的原名本叫叶绍钧。1914年他受人排挤离开学校,这对他日后一心从事文学写作铺平了道路,他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之后就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童话故事《稻草人》。 20世纪初,白话文浪潮席卷封闭的中国,叶圣陶看到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希望,他很快投入到白话文写作中,写出了《春宴琐谭》。1921年,叶圣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了长篇童话小说《小白船》,很快引起了轰动。同年,他有幸加入到北京大学新潮社,结识了周作人(鲁迅的弟弟)、沈雁冰、郑振铎等一批觉醒的知识青年。这让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如鱼得水,他们共同组建了“文学研究会”,用文学救国。叶圣陶很爱国,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他很快联合一大批文艺界人士,用笔杆子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等众多职位,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88年

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叶圣陶的成长故事 叶圣陶的名声斐然于教育界和文学界。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他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 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品质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 教诲。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江浙一带古来出文人墨客,因为对教育很重视。叶圣陶的父亲有一些文化,早早的给儿子找了私塾,并且立下家规。在如此耳濡目染下,他茁壮成长,叶圣陶的成长故事还要从他出生讲起。 叶圣陶从出生开始就天资过人。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心切,为他请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至少能识三千字。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敦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但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规矩,家规基本没用上。父亲喜出望外又给他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这位私塾先生要求颇高,还要用戒尺体罚,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跟随父亲在社会上收租。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当地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多有显现。 叶圣陶的成长中最宝贵的积累是书本知识和社会阅历。这让他在中学毕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至此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一代教育大师和作家。叶圣陶的成长故事就是这么非同寻常。 叶圣陶的评价 他的原名叫叶绍钧,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南市中学朱跃光 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4、学语文目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思维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必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 5、语文基本功: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字写字。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工夫。第二,用字用词。用词要用的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第三,辨析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也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叶圣陶从草桥中学毕业后,便到苏州言子庙小学担任小学教员,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唯遭到学校旧势力的排挤而被辞退。1915年,叶圣陶应邀来到上海尚公学校,担任高小一年级级任教员。1917年春季开学前,来到苏州甪直镇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21年7月后,叶圣陶应邀先后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但一直居住在甪直镇,其妻胡墨林仍在“五高”女子部执教,直到1922年秋天才把家搬回苏州住太平巷50号。在甪直生活了将近六个年头,叶圣陶说他真正的教育生涯是从甪直起步,甪直也是他创作的摇篮。 叶圣陶做编辑工作的年头最长,看稿子是他经常的工作。从商务印书馆到开明书店,继而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主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副局长(后来兼任局长),叶圣陶为中国现代的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出版总署的五年,大至出版总署五年规划、字体的规范化、铅字的统一、铜模的铸造、标点符号的使用、印刷和装帧技术的改进;小至各出版社的分工、人员的配备、出书的范围、纸张的利用、印刷的版式,叶圣陶都参与规划和拟定,为新中国出版事业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新文学运动,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正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叶圣陶在二十年代期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并在192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倪焕之》的声誉经久不衰,解放前曾刊印十三版,解放后又出数种版本,还译成英、法、日、俄、德等多种文字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叶圣陶更创作童话,先后写过《小白船》、《地球》、《芳儿的梦》、《新的表》、《梧桐子》、《大喉咙》等童话,结集为《稻草人》,获鲁迅赞赏:“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此外,叶圣陶在做小说编辑期间,发现并扶植过的作家有茅盾、巴金、丁玲、沈从文、戴望舒等人,遂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伯乐”。

叶圣陶

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姓名: 叶圣陶 别名: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8日逝世日期: 1988年2月16日 个人背景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叶圣陶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其主要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民族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新的教科书。叶圣陶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事物当前,利害所关。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有的人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者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