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大家在初一学习的语文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要做好课堂笔记,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供大家参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说明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的是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简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全文写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
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3、写作言文如一;4、文风倡导简权洁;5、重语文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早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背景资料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
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段落大意及划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段落大意及划分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的段落大意及划分。
第一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独立性。
他主张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入手,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参与式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第二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倡导“生活化”教学,他提倡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还提倡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段:叶圣陶先生的影响力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提出的关于学生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还被应用于教师培训和教材编写等方面,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一段: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与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与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们也应该向叶圣陶先生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以他为榜样,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1.文学常识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颠沛流离(diān pèi )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朦胧(méng lóng)拖沓(tuō tà)妥帖(tuǒtiē)譬如(pì rú)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答: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下面的文段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改动),阅读后,完成各题。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甲)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行为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品读题目
•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 几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 的情感。
•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 他写纪念文。
1.标点 2.书面语、口语 3.用语简洁 4.是否顺口悦耳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6. ......
布置作业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020. 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1 0:3003: 10:3003 :1012/ 10/2020 3:10:30 AM
作者介绍
•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七下语文第14课中,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及其对教育理念的贡献。
以下是关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笔记。
1. 艰辛的求学之路:叶圣陶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努力学习。
他为了上学,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学校,并且常常没有午饭吃。
他的母亲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她为了供儿子上学,辛辛苦苦地缝制衣服换成学费。
2. 教育理念的转变:叶圣陶先生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文学创作的成就: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山海经》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整理,为世人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叶圣陶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曾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教育政策的制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终身奉献的精神:叶圣陶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贫穷家庭的经历,并一直以此为动力,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 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 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 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 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 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 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榜样。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 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 体现?
【交流点拨】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 )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 (第8段)写作求完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shuài ) 生疏( shū ) 商酌 ( zhuó)
恳切 ( kěn ) 譬如( pìrú ) 朦胧 ( lóng)
累赘( zhuì) 拖沓( tà ) 妥帖 ( tuǒ tiē )
诲人不倦 ( huìjuàn )
不耻下问 ( chǐ )
2.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 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深知叶圣陶
1、名字拾趣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 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 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 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 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 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 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 ‘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 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原话回答)
“写话” ;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 悦耳,说像话还不够过上节课 的学习,你认为 我们应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什么?
感知形象,体会美德
1、回味先生的语言。(美德)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 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 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 路才转身回去。
——谦恭有礼,躬行君子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 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 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 苦心。
人如其名,在文化教育领域,叶圣陶像一名辛 勤的制陶器的工匠,从事文化教育,陶冶了一代又 一代青年学生,育化万物。
2、子女起名
圣陶先生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 默含在他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里 :
1918年大儿子出生后,叶圣陶为他取名 “至善”。 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是女儿,他为女儿 取名“至美”。 叶老的第三个孩子是男孩,叶圣陶为老 三起名叫“至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
3. 文本分析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 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 的“德的力量”。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 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 ,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 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作者在叙述先生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地品德中不仅加入自 己的评论,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 中将这些名人名言划出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 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 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 ,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 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 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思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 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 于高文典册的哪里你 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宽厚,你就在旁边做 上标注,写下感想。
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 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 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 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 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 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 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 。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 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 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 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每段的概括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每段的概括
步骤思路: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背景和贡献: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他提倡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并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2.概括“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第一段: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早年经历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他出生于官僚家庭,但他却积极追求知识并深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在教育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3.概括“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第二段:第二段着重描述了叶圣陶的教育实践和影响。
他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并成立了“民主教育研究会”倡导教育公平。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概括“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第三段:第三段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晚年生活和思考。
他在晚年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并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遗产。
5.总结叶圣陶先生的贡献:叶圣陶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以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成就被广泛传承,并继续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
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ū)是隔年的黄稻草。
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à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
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suì)的小雀。
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个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
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
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
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liǎ】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
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lào】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
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
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
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吧。
【课文重点复习】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付费)
【课文重点复习】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二、字音词义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三、考点归纳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1】“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2】作者在课文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 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 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 说《倪焕之》。“九•一 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 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 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 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 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
3、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
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 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 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
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 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 中时症的。时症是:脱离口语甚至有意 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 决反对这种文风。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 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 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什么?
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 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 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 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 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 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 生的语文主张。
文本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听闻叶圣陶先生逝世心 情悲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 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自然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 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 德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给我们作文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给我们作文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个让我们敬仰的文学巨匠。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他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叶圣陶先生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
他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所以,我们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多读书,多积累知识。
叶圣陶先生非常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
他曾经告诫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为了学习而忽视了锻炼和休息。
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我们的品德教育。
他曾经说过:“做人要有道德,做事要有原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良好的品行,做事要有明确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叶圣陶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
他曾经说过:“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事业。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我们也要像叶圣陶先生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先生的人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读书、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热爱自己的事业。
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他对待学生非常耐心,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梦想;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总是力求完美;他对待生活非常乐观,总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地方。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吧!。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张中行通过记叙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待人厚,律己严”。
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
这些事例包
括:第一件是关于茶水的事,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体贴周到;第二件是关于听差送客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格,严谨认真;第三件是关于稿费退还的事,同样展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甚严、严于律己的品质;第四件是关于校对稿件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这些小故事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在写作上,本文采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朴素无华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
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佳作,通过对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运用得当,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