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城市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起步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城市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 9%提高到2016年的57. 35%,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不同区位的城市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远远优于西部内陆地区。
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区位理论、空间理论和城市连绵区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采用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索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建构和二手数据收集,运用熵值法计算2005-2014年285个城市的发展质量指数,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地图,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以发展质量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选择苏州市和南充市作为案例城市,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和对外空间联系两个角度来探讨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原因。
本文就城市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城市整体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贡献最大,不同发展质量等级城市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城市发展总体上具有稳定性,大部分城市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其次,城市发展质量与城区人口规模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具有线性关系,城市发展质量滞后于人口城市化水平;最后,高、中、低质量等级城市发展质量限制性因素分别为生态环
境、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
(2)城市发展质量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由此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内形成了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群。首先,城市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存在全局正自相关关系;第二,根据局部自相关的LISA聚类图,形成具有显著“H-H”聚集特征的高质量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第三,具有显著“L-L”聚集特征的地区分布较广、范围较大,形成低质量城市连绵区;第四,已形成具有显著“H-L”聚集特征的城市群,包括长株潭、成渝、关中等城市群。
(3)城市空间发展由向外蔓延转为内部空间优化,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跨区域联系和要素的跨空间配置对处于低发展水平的城市日显重要。首先,苏州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空间发展呈“T字型”向东延伸,对外空间联系较强,与上海市形成了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第二,南充市城市空间发展逐渐由向外扩展转变为内部空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多中心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对外空间联系较弱,在成渝城市群中受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影响有限。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笔者对城市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不同发展水平城市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低质量城市着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中等质量城市应提高人口发展质量,高质量城市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都应积极培育和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发展,为城市群中单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三,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跨区域协作,建立和健全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通过改善制度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区域城市间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