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宝辇会调查报告_史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3.002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宝辇会调查报告
史
静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摘要:天津葛沽宝辇是以八辇三亭为中心、各花会竞相表演的酬神娱人祭典体系,也是女神信仰及崇拜的典
范,同时又与年文化紧密结合,其起源、表演仪式、仪轨等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随着传统村落的变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其传统仪式也势必会在各种权力的博弈中发生嬗变,在嬗变中,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遗留物”,而应该使其继续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
关键词:葛沽宝辇;女神信仰;仪式仪轨;跑落表演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7)03-0009-07
收稿日期:2016-11-30
作者简介:史静,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项目来源: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E16002)阶段性成果。
前言
葛沽农历正月十六宝辇会的习俗流传已久,1949年后一度消失,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被认为是“四旧”和“封建迷信品”,不但宝辇、仪仗等设摆与表演器具被当众销毁,
而且宝辇会也被迫停止出会。20世纪80年代在民俗复兴的大潮中葛沽宝辇会重新复会,但是复会之初,宝辇中不能抬着神像出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允许抬着娘娘神像依循旧制重新复会进行跑落表演。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兴起,
葛沽宝辇会于2008年集体申报为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葛沽宝辇会在继承传统习轨的惯习下,也面临着许多嬗变。葛沽宝辇会传统的继承及变迁,无疑为传统村落变迁中民间信仰和花会的生存现状的考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天津葛沽宝辇作为以八辇三亭为中心、各花会竞相表演的酬神娱人祭典体系,是女神信仰及崇拜的典范之地,同时又与年文化紧密结合,其起源、表演仪式、
仪轨等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随着传统村落的变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其传统仪式也势必会在各种权力的博弈中发生嬗变,在嬗变中,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遗留物”,而应该使其继续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
2013年农历正月十六,调查者开始调查葛沽宝辇会的出会传统,并于2013年3月份数次进入葛沽,对葛沽宝辇八个茶棚的会头、会员以及葛沽民间花会协会的副会长等进行了多次访谈。2014年农历正月十六,
调查者再次去葛沽考察其出会现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葛沽宝辇会的田野调查报告。
一、葛沽概况
葛沽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地处海河南岸,距离市区20公里,是“华北八大古镇”之一,西汉时期,邓岑子贝壳堤(古海岸线)开始形成,
这也是天津地区退海遗址三道贝壳堤中距渤海湾最近的一道贝壳堤,最早出现的村落名为岭子西村。之后,海退陆追,岸线东移,向东逐步形成众多村落。约在宋代,诸多村落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镇的规模,成为蛤沽,后因沽水(海河)北徙,蛤沽随之北迁(现今之区域),并更名为葛沽。因此,葛沽母体村落是蛤沽。
葛沽地处海河尾,湖、港、坑、塘遍布交织。早在宋朝端拱二年(989)就得到开发,元朝开通海运后成为航海着陆点、
小村镇码头。明朝初期这里漕船云集,是天津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鱼盐业发达,南粮北调,北盐南运,舟揖方便。自明代葛沽海河两岸由东到西就排列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因此,葛沽的民风、民俗以及生活习惯带
·
9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总第156期
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
有明显的漕运文化色彩,葛沽最早的娘娘庙就紧邻码头,以保佑来往船只的安全。葛沽船家渔民每年过了二月十九,商船才开始出海,启船要奉祀海神。
葛沽镇有“九桥十八庙”之说,庙在葛沽的历史悠久,发生着重要作用,是人们信仰的依托。据现存的“大清道光年间保甲图说”记载,十八庙分别是灶离庙、东白衣庵、玉皇庙、关帝庙、太虚宫、三官庙、长寿寺、文昌庙、地藏庵、西白衣庵、娘娘庙、海神庙、财神庙、马神庙、东土地庙、西土地庙、药王庙、慈云阁。明清两代,每逢各庙开庙门的日子或庙会期间,附近的百姓都前来进香逛庙会。
清代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曾驾临葛沽,这也为葛沽的花会带来了更多的皇权文化色彩和京畿文化色彩。在田野调查中,会头们讲述的许多故事多和皇帝有关系。如西茶棚的娘娘衣服为慈禧太后所赏赐、北茶棚的会所乃是乾隆皇帝所赏赐。
二、女神信仰与葛沽宝辇跑落
(一)葛沽宝辇跑落起源与发生
把神像放入轿辇中出行,源于佛教的“行像”仪式,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葛沽最早的宝辇形式是人们把神龛装置在八仙桌子上,地方官后来也参与其中,允许借用官轿抬着娘娘,后换为宝辇,借用了皇权文化,从而升华了辇的意义。宝辇跑落主要流行于天津城厢一带和葛沽、苏庄子一带。天津皇会中,宝辇跑落是人们抬着送生娘娘、痘疹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天后娘娘坐的宝辇,在天后圣母的出巡仪式中进行表演。跑落的道具,有辇、轿、大座三分类。而跑落之所以在天津能够产生,一是因为天津为制盐之地,据说最早的跑落就是抬着盐工、盐母赶庙会,后来为了表达对妈祖天后娘娘的崇敬,就把天后娘娘及其分身都放在轿辇中抬着跑落;二是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各地官员出入京都,所乘为官轿。轿辇历来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方面,它像一个神龛供奉着神灵,另一方面,它具有一种神力。[1](P95)
葛沽设有漕运司,船只往来要在葛沽停留。南方人的漕船上一般都有妈祖神像,以保佑平安。过年期间,南方人为了让船上的妈祖享受更多香火,就用滑竿抬着妈祖像在葛沽街道上行走,前面有锣鼓开道。由于葛沽船户居多,尤其是有钱的船户竞相效仿,用滑竿抬着妈祖像出巡。葛沽巡检署巡检黄白虹,以为滑竿不甚雅观,就将自己的轿子用来盛放妈祖像,并将蓝布帷换成大红色的。后又将轿改为辇,每到正月初,在巡检署门前搭席棚供奉辇,辇内放置妈祖像,后来将供奉辇的棚子称为茶棚。
据东茶棚现任会头马兆胜说,张家人先把供奉娘娘的佛龛放在院中的八仙桌上,后又在住宅对面河中专门搭建了席棚,因此把席棚命名为“东茶棚”。而佛龛和八仙桌也经过不断改造,合二为一成了现在的“宝辇”。从张氏家族之后,宝辇花会这一民俗习惯的传承,一共经历了冯氏、邓氏和现在的马氏。津南区花会俗称耍会,明永乐年间葛沽花会时兴,至今有“十老九乐”的说法,即十道老会有九道称“乐”,意为永乐年间兴起,如:海乐小车、安乐旱船等。每逢元宵节前后,几十道会在葛沽、咸水沽、小站等镇村竞设场迎会已成定俗。明永乐年间,当地富商与官府出面,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把海神娘娘(妈祖)塑像放入官轿,用人抬着沿街观灯。因为葛沽女神众多,遂逐渐形成的宝辇跑落格局。
(二)女神崇拜
女神在葛沽神祇体系中居于主要的位置,也是葛沽民间信仰的独特性。葛沽宝辇花会有八辇三亭。这八驾八辇分别是东茶棚、西茶棚、北茶棚、阁前茶棚、东中街茶棚、营房茶棚、香斗茶棚、天后宝辇等供奉的宝辇,每座宝辇供奉有一位娘娘。东茶棚供奉海神娘娘、香斗茶棚供奉痘疹娘娘、阁前茶棚供奉子孙娘娘、西茶棚供奉眼光娘娘、北茶棚供奉碧霞元君(泰山娘娘)、天后宝辇供奉云霄娘娘(葛沽人称大奶奶)、营房茶棚供奉琼霄娘娘(二奶奶)、东中街茶棚供奉碧霄娘娘(三奶奶)等。
三亭为海亭、表亭和圣母海亭。圣母海亭是妈祖从福建来天津时,休息的亭子,显光明于海上,为东茶棚引驾;海亭为天后宝辇所有;表亭,共分四层,上有罗马字盘,高一丈三,为营房茶棚所有。
葛沽宝辇之所以以女神信仰为主,第一和诸女神的神格特征密不可分;第二,这些女神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第三,受到官方制度方面对女神信仰的敕封和导控;第四,民间信仰活动中女性祭拜者多,女神在妇女的精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子孙娘娘、痘疹娘娘和眼光娘娘多和小孩子有关系,受人们祭拜者多。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碧霞元君、天后圣母(妈祖)、三霄娘娘这些女神都
·01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总第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