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

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具有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仍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进行。因此,在借鉴“研学”协同的柏林大学、“产学研”协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第三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逐步开展了协同创新工作。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等,在校外参与地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科技研究项目,整合校内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及其

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深入化。

第一、各有所长,不愿协同。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各个人员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单位、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很难把他们组织和聚合起来。

第二、利益失衡,不想协同。科学原理、中试成果、企业最终产品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调动科学家参与协同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使得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分歧。

第三、思想各异,不好协同。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利益诉求存在天然差异;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追求的目标也并不相同,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需要GDP增长。

第四、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而且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为政的条条块块之内,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

第四章高效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一、多方联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许多学科方向上,已汇聚了创新队伍,搭建了一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企业,以实质性协同为基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探索科技资源高效共享机制。

第二、行业协同联盟。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平台,共建科技创新及研发基地。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很高的行业,比如石油、铁道等行业,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虽有一定规模,但集中度相对不太高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高校就有可能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一些的作用,

第三、校地合作。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