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及其研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及其研究特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概念,对国内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最近国内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国内研究的特点。
【关键词】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 poe
1 使用后评价poe简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
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或环境某方面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poe的研究重点和应用方法是相似的。
使用者是其评价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建筑性能是poe 的重要概念,它构成评价所需要的参照系统。
2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目前,poe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发展出一系列的评价理论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国外poe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笔者则要对国内的poe研究情况作一番梳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学术交流及翻译著作等方式,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使用后评价也随着环境心理学一起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
视野,对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由此初步展开,但在实践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理论吸收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2年常怀生先生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首先在国内传播建成环境评价理论。
他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书中介绍了日本的建成环境评价实践。
1992年起,常先生着手进行了住宅、医院和办公室等建筑类型的使用后评价。
他的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
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杨公侠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涉及环境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在理论推广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结合视觉理论进行了许多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他于1981年将研究成果编著成《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出版。
之后,他发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坎特(d.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语句法”。
他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及参与环境评价实践、结合上海地方情况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文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先生于1990一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4城市17个居住区进行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
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
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吴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推广,1998年,吴先生《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收录在《建筑百家言》一书中,文中强调了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
2009年发表《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一文,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国内建筑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
同时,吴先生还招收博士生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系统研究。
庄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他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另外,庄生先还指导研究生在硕士论文中讨论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后评价为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评价方法借鉴。
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
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
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先生以生态和人文精神对景观评价方法进行
了研究,偏重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评价等方面。
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公园等景观环境,在他指导下,其研究生
对具体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并将实践总结整理成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经是国内从事建筑和城市空间与
行为关系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沦、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
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进行分析与用后评价,系统揭示了人与开敞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朱小雷是吴硕贤先生的学生,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自己读博时期参与评价实践,在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人文”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
该论文于2005年整理为《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出版,对国内的建成环境评价产生在很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对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使用后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数量上看,总体研究趋势是上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使用后评价”感兴趣;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吴硕贤先生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
从权威杂志的发表情况看,《建筑学报》作为学界学术方向的领军期刊,2008年后就没有再刊登相关论文,《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等其
它学界权威期刊从没刊登过相关论文。
这说明尽管有吴硕贤这样的学者在呼吁关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但建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热情。
3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对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偏重于对国外理论体系的推介,以及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没有受到普遍重视。
学术上,引领学术界研究方向的权威学术期刊,对使用后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国外大量的评价实践研究著作也没有翻译引进;实践上,主要是个别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少有由政府和学术组织发起的持续性评价研究实践,而且市场也缺少对评价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没能有效地促进设计水平。
评价对象虽然从居住区、幼儿园、宿舍、老人院扩展到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但由于社会观念和发展的限制,评价研究同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未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品质。
(4)具体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
目前大多数实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引用了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
情的、本学科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这也是在业内推广使用后评价的重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硕贤.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南方建筑.2009(1):04~07
[3] 罗玲玲,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建筑学报.2004(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