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地形图的判读,让学生了解地形的种类、特点以及判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点,并学会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的特点和判读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地形图。
2.准备相关的地形特点的资料。
3.准备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形的特点。
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形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地形图,让学生进行判读,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综合思维目标1.为学生创设“用”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地图,在知识的构建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地理实践目标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将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与实际地形加以对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议一议: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就涉及两个高度标准: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方法引导:阅读图2.9和课本P32。
问题引领: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何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
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500=1000(米)。
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592.5-392.5= 200米【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教师讲解: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深线。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差,就是等高距。
学生活动:在图上标有若干海拔数值,如 100 米、200 米。
如何绘制等高线?【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连线,感知等高线。
教师: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思考等高线的特点有哪些?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①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闭合曲线)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
(同线等高)③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同图等距)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设计意图】视频演示更加直观。
能够更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同时,结合几个关键问题,就能够有效突破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陡坡与缓坡教师:设定情景:小胖爬山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爬哪个坡?学生:看图回答。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设计意图】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认识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认识不同山体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对应实景图和等高线图,分析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图的特点。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看图总结: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信息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形图的判读,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在地形图的分类和判读方法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特别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地形图为案例,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地形图,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地形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实际地形图为案例,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的特点和判读技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高线模型、制作模型的材料、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创设情境星期天,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坛山开展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观察了坛山的外貌,并做了一些测量。
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坛山的外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怎样才能把坛山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从生活中的地理——校外实践活动开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和判断坡度的陡缓。
明确学习目标衔接过渡请各小组把制作的坛山模型拿出来,在模型上指一指我们观察坛山的地点的大致位置以及我们登山的路线,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坛山还测量了山脚和山顶的海拔,那什么是海拔?它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大家自主学习课本P31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提纲,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播放动画。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 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
3.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是________。
【过渡】那么,海拔是如何测量的呢?4.海拔的测量工具手持GPS、手表式海拔表、指针式海拔仪等。
对于此部分内容较为容易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衔接过渡目前借助卫星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下面用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测量坛山的数据练一练:练习巩固5.练一练(1)坛山的山顶海拔_____米,山脚海拔_____米,坛山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米。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计算能力。
2.阅读地图,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其绘制的原理,并在图中识别五种地形类型,提高学生分析解读两种不同地形图的能力。
评估任务1.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从地图中知道某地的海拔,计算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和教师的方法指导,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的方法。
3.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准确识别地图上的五种地形类型,并也能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准确识别,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与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新课导入学生能够说出地形图教师出示两张地形的图片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提问: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起伏。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并提问:如何绘制,引入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能够根据预习,说出地形图可以表示高山、低地等地理事物。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自行查找课本关于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理解概念,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牛刀小试的题目(预设AB两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是比较好计算的,至于CD两地的话稍微有些难度,此时老师应该要进行方法指导,而这种考法也是会考必考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扎实)教师播放“等高线绘制”视频。
后出示活动1:阅读课本P32,画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说出甲地、乙地的海拔,并计算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设置问题:图中,甲地海拔为米,乙地海拔为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米。
出示动画,展示等高线与等高线的地形图,并且与学生强调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的点。
牛刀小试: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出下列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题目】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相关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是本章内容中承上启下的部分。
对地图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下一节内容“地图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能够在中识别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断坡度的陡缓;4.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设计合理的活动路线,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5.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及观察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重点】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教学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环节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小宇想在周末让爸爸带他去爬山看瀑布和小溪,现在爸爸给了小宇一幅地图,并给他设置了学习任务关卡,让小宇确定游玩目的地和大致路线。
帮助小宇一起闯关。
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兴趣就能引发学习动力新知教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31文字内容,完成学案第1题【强调区别】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知识补充】我国海平面为黄海,即黄海海拔为0【课件展示】PPT展示学案填写内容答案【提问】展示图2-2-1,请同学回答问题:1、甲乙两地海拔是多少?(甲1500米乙500米)2、甲乙两地间相对高度是多少?(1000米)【练习】学生完成书本P31读图2-2-1第二题,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并讲解(教师进行纠正)【过渡】在认识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
二、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P32图2-2-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第2题的表格。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题】七上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重点)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展示几种地形类型图片: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
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板题)观察几种基本地形类型图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壮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同时积极思考,明确本课目标优美的图片并充满激情的导语,可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整个课堂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弥漫着动人的芬芳,让本来枯燥的地理课也可以变成求知的天堂。
衔接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差别通常用什么来表示?重点强化质疑解惑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展示图片:1、检测学生课下预习情况(1)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2)读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甲地的海拔是----米,乙地的海拔是-----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以致用: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穆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观察思考:结合课本,观察图2-2-1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生思考回答: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初中地理七上《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_1

第二单元第2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的、抄写的。
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
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基本符号、画法和阅读方法。
2. 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3. 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和城市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画法;2. 地形图的读法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听课、讲义、讲解、演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询问学生:你们曾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有哪些地图?地图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使用的地图:街道导航、旅游地图,地图的作用:指引方向、查找位置、认识地域环境。
)2. 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描述,思考问题:这是哪张地图?地图的规划是什么?上面有哪些符号?有什么用途?Step 2 学习地形图1. 让学生看一些地形图样张,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含义、表示方法和图例。
2. 通过学习示范性地形图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画法。
3. 让学生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画出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形图,练习画符号和用色,提高学生拟作地形图的能力。
Step 3 地形图的判读1. 分析高地和低地等基本要素,指导学生从高对低的关系概念判断地形的高低。
2. 解释山路上常见的阶地和山地常见的谷地形态,并要求学生查找和区分有关符号。
3. 将山地高低交错、地形复杂的地形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如何把这种地形表现在地形图上。
Step 4 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1. 学生评价用图例里的尿素模型模拟自然地势过程。
2. 指导学生探讨自然地形的基本形成原因,结合案例实例化探究。
例如,大自然的作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水化学过程、风化侵蚀等工程,还有人类活动——如开矿、填海造陆、水利工程等活动。
Step 5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地形图的读法。
2. 在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的对比中总结和综合本课所谈的各个知识点。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学会判读地形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形图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高距、山谷、山脊等,并学会如何判读地形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地形图的判读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这两种能力,提高他们的地形图判读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学会判读地形图的方法,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2.难点:等高线、等高距的识别,山谷、山脊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判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地形图、山谷地形图、山脊地形图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准备地形图判读的操作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4.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高距、山谷、山脊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区域的特征和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知识,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地貌类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部位的识别。
难点理解等高线的原理和绘制方法。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峡谷等地形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
等高线地形图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绘制原理,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等高线的形成过程。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的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展示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分布和特征。
地形剖面图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通过动画或实例演示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地形类型识别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课题】七上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
(重点)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我的身高比珠穆朗玛峰高”视频。
(设问)同学们,视频汇总出现的问题是真的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找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着问题观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置悬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板图)“海拔和相对高度”挂图:(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活动探究一):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同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在观察相关图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
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开始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鸟瞰图”(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地形类型形态特征海拔特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其特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联系)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④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⑤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更好学生对各种相近的地形进行区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讲解)通过前面观察的“地形鸟瞰图”,我们如何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呢?我们采用何种方法衔接与过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与等高线”动态视频及教学模型(设置问题)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各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积极举手回答相关问题: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教师通过设问,使得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等高线”的相关地理知识点进行理解、认知。
衔接与过渡(设问)以上我们学习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怎么运用等高线来表示各地形部位的特征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挂图(讲解)同学们观察,思考各地形部位有何特征?地形部位地形部位特征等高线特征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陡坡缓坡(探究活动二):选一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指着课件向同学们讲解:1、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成闭合状态。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5、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6、陡坡:等高线密集。
7、缓坡:等高线稀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对“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的基本知识有了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自主钻研的能力。
拓展延伸(设问)我们可以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那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这就要用到“等深线”,何为“等深线”呢?此外你还知道哪些等……线呢?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注意要拓深“等高线”的内容,引出习“等深线、等温线”等知识。
衔接与过渡如果我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不同的颜色这样表示地形更方便吗?(投影)“分层设色地形各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挂图(设置问题)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类型?颜色海拔比较地形类型蓝色绿色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析:①蓝色:海拔低,表示海洋。
②绿色:海拔较低,表示平原。
③黄色:海拔较高,表示高原。
④褐色:海拔高,为山地⑤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四周高,中间低,表示盆地。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剖面”图(讲解)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
那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呢?“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的,有何作用?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
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地形区某一直线方向高低起伏状况。
初步认知“地形剖面图”,为下一步研究各“地势”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小结)各学习小组推选几名同学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点来总结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形成知识脉络体系:海拔和相对高度平原、高原、五种地形类型丘陵、山地盆地山峰、鞍部、陡崖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山脊、山谷陡坡、缓坡蓝色、绿色通过构建本课知识脉络体系图,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地形剖面图【当堂达标】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A.坡陡地区B.山谷C.陡崖D.缓坡地区2.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A. 山地B. 高原C. 平原D. 盆地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3.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A.高原 B.盆地 C.丘陵D.山地4.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⑴图中A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___米。
⑵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_______米。
⑶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__处(C或D)。
【教学反思】采用“一案三环节”教学法,充分利用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并能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落实的也挺好。
最好进度再快点,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同时,在课堂设置问题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如:山脊、山谷……)问题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多画,理解着记忆,逐渐对地理知识形成体系。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