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模拟三题(附习作与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三题(附习作与点评)
题一直面当代人的精神现实,世界的灼热物欲和心灵世界的清欢,值得人们反思与厘清。
题二表面为乡愁,既绵亘古今千年,又横跨海峡两岸,寄寓了另一层不言自明的意味。
题三回归传统,着眼文化,聆听先民的歌唱,缅怀芬芳的美德。
模拟金题一
人间最美是清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云仙杂记》载:陶渊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杂投之,曰:“少延清欢数日。
”
苏轼《浣溪沙》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是什么?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清雅恬适的快乐。
一轮明月一袭清风,一壶薄酒一
杯淡茶,便可寄托本心,活出清欢的格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生活的清欢有所解读,确定立意,写-
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展示】
人间最美是清欢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林清玄如是说。
打小,我就爱看林清玄的散文,散淡,清洁,远离名利。
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他那种能在当时灯红酒绿的台湾“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的生活态度。
而他的思想,也如绵绵春雨般,细密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灵。
林清玄的散文致力于描写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简单干净的“清欢”世界。
何谓清欢?清
欢就是人生的减法,是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之后,回到最单纯的欢喜的那种
境界。
即使我当年少年而愚钝,读了之后还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觉悟。
这年早秋,我住宿于乡下的姥爷家,到了晚上家里没有空调,在床上翻来覆去只觉得燥热难耐,不得已只好出去散步。
乡下的夜晚来得要早,九点多家家户户都已安然入睡。
一轮明月高挂天心,将那清辉撒下了人间,因着田野的水汽,月色便有些朦胧,好似与雾缠绕在
一起,弥漫在乡野的每一个角落。
今夜没有萤火虫,却有草丛里的蟋蟀与树梢上的知了为夏夜伴奏。
石子路旁含苞待放的花朵已沾湿了露水,在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粒粒洁白纯粹的雪珠熠熠生辉。
此情此景,我忽然对林清玄的人生清欢有了更深的理解。
能对大自然中最简单,最单纯的事物感到欢喜,不正是一种清欢吗?顿时,我感到身边的暑气已是荡然无存,只觉浑身清爽,悄然独立于原野,那就享受这无边月色好了。
眼前这月,让我想起禅宗里有佛陀指月,以譬喻的方式传达了佛对于人生与修行真谛的
理解。
真理有如天空明月,手指表示明月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看月也并非一定用手指不可。
指,只是一个过渡、一道桥梁;月,才是终极、本体。
也就悟出:把书读好,其实是人生的桥梁。
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一轮明月。
月照今人,也照古人。
清欢的生活,自古便受人喜爱。
春秋吴越争霸,范蠡辅佐勾践
复国,告别名利场,与西施泛舟于太湖之上。
东晋士子遭弃,陶渊明挂印而去,归隐田园。
唐代更有王维将山水园林搬至他的辋川别业,朝夕赏林游湖。
古代文人雅士是如此喜爱生活
的清欢。
是的,清欢是最简单却最让人快乐的生活,也是人在心若止水无欲无求时所达到的一种
境界。
只要心能如今夜这般静下来,生命便能直达清欢。
比如:
在酷暑的毒日下,喝一杯凉茶;
在冬日漫天飞雪的小屋里,向一盆炭火;
在池塘边,看招摇的小花一朵;
在沙滩上,觅得一枚洁白的贝壳;
还有,在树林间问候一只亮羽小鸟,感觉出生命其实有更多欢愉的意味 .......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要做到这些好像太难了。
尤其是对迷恋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差不多与清欢是绝缘的。
我们想在月夜里散个步吧,路上车水马龙,深夜仍呼啸而过。
那就下
馆子吃个夜宵吧,清淡一点的菜,几乎杳不可得,各色菜都是重口味。
好吧,就点个沙拉吧,端出来吓人一跳一一上面的沙拉酱比果蔬还多。
生在这个物质的时代,难以说清是福是祸,我们有了科技,有了娱乐,有了现代化的校园,却找不到最原始,最质朴的欢乐了。
记得野史里说,乾隆下江南,在金山寺山头看江中船熙熙攘攘,便问住持和尚:“长江一日有多少船来往?” 住持和尚说:“往来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
”这样看来,我们被物质文明带来的名利蒙蔽了双眼,仿佛被蒙上了眼罩,见不到一丝光亮,我们迷路了。
我知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一首《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年苏东坡由黄州调任汝州,虽仍为贬谪身,却不再以仕途沉浮为意。
一路走来,入眼都是细雨,斜风,淡烟,疏柳,清清洛河水。
野外景致,野外午餐,野外心境,都归结在“人间有味是清欢”。
把名利放下,作者心里已充盈着灿烂的春天。
笑对一轮明月,流连忘返的诗人都回家了,今夜,我也该回家了。
脚踩青草披离的小路,吟咏着东坡词,在这月色正好的旷野,我多少领悟一些意境里的清欢,是何等的闲适与潇洒!
让我们放下对世俗名利的追逐吧,“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就是人间
最美的清欢,就是心灵纯粹的愉悦。
【点评】
“解读生活的清欢”的确是个大题目,作者巧妙运思,模仿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构,用早秋燥热难眠,月下独步乡野,徐徐展开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开篇先以“林清玄如是说”破题,初步界说自己所理解的“清欢”。
再借“住宿于乡下”, 铺叙自然里的“清欢”之境,画面入眼清爽而纯粹。
接着发端佛陀指月、雅士清欢的议论,可谓神思飞越。
进而有当下物欲的反思,且适时嵌入乾隆下江南、东坡唱清欢的典。
千余字的文章,犹如新竹解箨,转眼间生长已多。
文章起始于对林清玄散文的欣赏,收结于对苏东坡诗歌的吟诵,布局谋篇有独到处。
文章也有着了痕迹的地方,秋夜田野境界有些促狭,支撑如此绵绵不绝的思考,还有些
乏力。
然中学生能有此等仿作,已属难得。
模拟金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乡愁: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arren 认为:乡愁属于在陌生环境下的一种反应,“人本能地寻求自我保护。
我们知道家永远不会伤害自己,所以总想回家”。
岑参《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算是乡愁的先声。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 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72 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他写下《乡愁》中央电视台制作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寻根中国百座传统村落,记录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凝聚国人对
传统文明的体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自觉,而我们自觉的精神家园里有一种情感叫乡愁,生活在崭新时代的青年要住乡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学生佳作】
乡愁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而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里创作的,完稿仅用了20 多分钟,而这种情感的堆积却用了20 多年。
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
这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老师眼含泪水讲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小,我几乎触摸到一位瘦诗人的悲情,却无法体验不长文字里所容纳的关于一个民族的苦难,但可以流利地将它背诵出来。
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里。
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心中与日生长,攀援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
我是被父母呵护的花骨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开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人儿扎堆的城市。
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
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
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
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
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
余光中写《乡愁》,40 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诗不
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它早已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共鸣。
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国度,在回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两行清泪,打湿衣襟。
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
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看,《乡愁》是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喊。
《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阶段。
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
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
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
《乡愁》始终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感。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的风风雨雨。
余光中写《乡愁》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
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
不去,抵达了我的心魂深处。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从开始接触《乡愁》这首诗到现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这一个希望——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相信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点评】
“乡愁”为情而为歌,更早有《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乡愁”为词为咏则出现在唐人的诗句里,岑参《宿关西客舍》有“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语,岑参还有一首《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也说“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乡愁”为题而为诗,较早有余光中。
千古乡愁说到今,“乡愁”往小处说是乡土情结,往大处说则是家国情怀。
本文作者心思独运,由一己之情切而至一国之情重,行文有序,入境渐远,而感慨遂深。
开篇引余光中《乡愁》,顺手拈来梁实秋所赞语,既有点题之效,又见其阅读视野而不着了痕迹。
叙议展开,先概说余光中创作的背景,再借老师的讲读,全文呈现《乡愁》。
随附关于“乡愁”的思考,它是一种源自故土难离的观念,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
此视为行文第一层。
接着顺理成章,简说自己成长而异地求学,终离乡土,今昔对比里,城市固然繁华,家乡其实清素,却清晰再现亲身所感知的乡愁。
暗扣了乡愁诚然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
此视为行文第二层。
再借“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过渡,将一隅之乡土扩展为万里之中华。
将“乡愁”生华为全民族的情感,呼喊出国家统一的时代最强音。
此视为行文第三层。
文章末了回扣开篇对余光中《乡愁》创作的认同,结构圆合。
文章在第三层发力升华处,还是生硬了些,由小而大的家国情怀,思脉还不甚清晰。
模拟金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趋行过中庭,孔子问:“学《诗》乎?”孔鲤答:“未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鲤退下来就去学《诗》。
(见《论语》)
郑玄家有一婢女犯错,立身泥地受罚。
另一婢女问:“胡为乎泥中?”此语源自《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大意说,天黑了,还不能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劳作,为何还在泥中?遭罚的婢女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此语源自
《诗经•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
大意说,女子自伤遭遇不偶,欲向兄弟诉说,又惹得他发怒。
(见《世说新语》)孔子父子、郑家婢女的故事,可窥古代《诗经》的普及和口口相传,至古人每每以《诗经》中语代言,而颇有意绪。
今天,中华独一无二的诗歌文化仍在影响着一代大好青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诗香永馥
一片美景,让人流连;一缕清香,让人回味;一首好诗,让人传诵。
岁月静好的歌唱里,每见华夏民族芬芳的美德。
《诗经》是先民最早的歌唱。
一首《桃夭》,伴着远古的编钟声传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听着古老的传唱,我们仿佛看见窈窕淑女新嫁时笑靥如花。
新婚之后,相夫教子,贤良淑德。
这便是我国古代女子美好婚姻生活的写照。
先民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田园。
我不禁想起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遇上丰年,善良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没有人笑话那酒浆浑浊,而酒香早已满溢心头。
淳朴的民风,似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所遗忘,人情日见冷漠。
持有手机人儿,甘愿成了手机的奴隶,成了低头族。
人们远离了田园,“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仿佛成了远古的一个梦,治世无忧患,也不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伤。
通讯的便捷,把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距离不再成为阻隔人与人的交流问题。
同样的,正是因为相见容易,人们便不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不只是我国先民生活的写照,更是我国文人思想的富集。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动于衷而有诗,
读诗,就是读先民生活,让我们思接千载。
《古诗十九首》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诗歌借女子的涉江采莲花,委婉地表现了文人的香草美人情结,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苦苦追求。
既有怀人的咏叹,更有干士的意味。
同样,“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也巧妙表达了诗人自我的芬芳,深藏了怀才不遇的情愫。
文士所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才不遇,更有忧愤深广的悲悯情怀。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一生流寓,他生计窘迫,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浩叹。
北宋名相范仲淹,居官清正,常念“君恩泰山重,尔命鸿毛轻”,想见天下名楼岳阳楼,濒临八百里烟波浩渺的洞庭,借楼重修,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中华文明史里,从来不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先贤。
古有“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宋濂,今有世纪之子的我们,一代新青年,可谓生逢其时,欣逢盛世,无“口体之奉”短缺之忧,却重任在肩。
当修身、明德、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与祖国共命运同发展。
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我们这一代奋斗,而梦想成真。
先民的歌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它传承千年,也与志士相伴千年。
唐诗宋词元曲所构成的诗词文化是中华璀璨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牙牙学语的童稚,开
始吟诵骆宾王的《鹅》、李绅的《悯农》,到少年情怀的慷慨,追慕《离骚》《将进酒》…… 古诗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的民族需要先民的美好歌唱来凝聚力量。
每天清晨,校园里少年,或独处林下,或伏案桌前,高声诵读,人生天地之间,诚然若白驹之过隙,而大好青春,有诗相伴。
纵目云卷云舒,万类自由;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处是“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
先民的歌唱一如天籁,让我们耳目明净,心魂空灵,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先民的歌唱诗
香永馥,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幸运。
【点评】
高考要求考生能写文学类文章。
本文是一篇散文味道颇浓的文章。
开篇点明“诗香永馥”题旨,指出先民的歌唱里有华夏民族芬芳的美德。
议论展开,作者于文中两层间,巧妙嵌一句“诗不只是我国先民生活的写照,更是我国文人思想的富集”,以承上启下。
先以《桃夭》《游山西村》两诗,写照先民生活,女子于归、丰年留客的生活场景具有代表性。
再以《古诗十九首》及历代诗文,呈现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香草美人情结、忧患悲悯情怀、穷通苦乐观念同样具典型意义。
行文由是分成两个层次,而内容又得以逐层掘进,且不落痕迹。
行文随叙随议而收于当止,并借力发力,所涉内容,颇切题旨,视界亦谓开阔。
末了,高唱“大好青春,有诗相伴”,文章思想藉此得以升华。
文章最好处在不作平铺罗列,善于从浩繁的诗文中筛选、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写来一派气象,表现出极强的选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