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教学设计(自己)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斋记》教学设计(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增强阅读能力

2.概括文章内容,增强概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描写的事物及文中人物的言论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

对“苦乐相互倚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大都有他的书斋。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七录斋是张溥的书斋,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这些书斋的名字往往都有特定的内涵,或反映作者的志向,或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意趣无穷。继《项脊轩志》之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书斋的文章——《苦斋记》,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通晓经世之学,尤其精通天文、兵法。他建言献策,辅佐朱元璋开创帝业、建立明朝,是明朝功勋卓著、驰名天下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后人把他比作“诸葛武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直很想让他做宰相,但刘基却一再推辞,最终告老还乡,与家人一起生活。他由于性刚嫉恶,与淮西诸功臣不合,终为胡惟庸所陷,忧愤成疾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派医生借治病为名将其毒死。后被封为诚意伯,谥号文成。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著有《诚意伯文集》。

3、解题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也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的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从“苦斋记”的标题就可看出,本文记叙、阐释的一定就是“苦”字的内涵。

4、整体感知

A、读课文

苦斋zhāi件覆之以茆máo 岩崿è岸外而臼中jiù黄蘗bò苦楝liàn 苦枤dí洩水xiè沸沸汩汩fèi 槚荼jiǎtú拊fǔ石而和之hè陨箨yǔn tuò茹啖rúdàn 蓺粟菽yìsùshū樵歌qiáo 膏粱之子gāo liáng 荼蓼túliǎo 运穷福艾ài 间jiàn则蹑niè屐jī登崖颠沛diānpèi蓬藋diào 初食颇苦难kǔnán 榛莽zhēn mǎng 葴jiān 芑qǐ窊wā

B、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四、赏析

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

2、文章开头写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交待了什么信息?

开篇点题,点出了本文写作的对象——苦斋,突出苦字;交待了苦斋所属——章溢先生;写了苦斋的作用——隐居。

3、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结构:过渡

内容:点出物性之苦者亦乐生,为下文写苦与乐的关系作了铺垫。

第二段

1、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物性之苦”?

2、第二段写了哪些苦?

“木、草、菜、果、笋、蜜、茶、鱼”

3、第二段只是为了写苦而苦吗?

不是。对木、草、菜、果、笋写其族布而罗生,突出了其乐生;对蜜写其初味苦,突出其后的甜和药用价值;对茶,写其苦于常茶,但还是有人饮用;写鱼写其味苦而微辛,但可清酒,又不同于一般。综上所述,作者写物性之苦,而意并不在苦,而在苦与乐间的倚伏关系。第三段

1、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蹑屐登崖、倚木长啸、降临清泠、拊石和歌”品尝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乐趣。这种“乐”可以说成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2、第三段关键词是哪个?最后一句话乐是指什么?

乐游。乐:隐居之乐,悠然自得之乐,上文中的童儿数人…和之。

3、第三段和上一段的内容有可联系?

由物及人,既然生于苦地之物都能乐生,那隐居于此的人又如何呢?自然过渡到第三段对章溢先生日常生活之趣的描写。

第四段

1、第四段借苦斋主人之口,阐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惯了条件优裕的生活,一旦生活变得困顿,连性命都无法保全,以前的“快乐”不就变成“痛苦”了吗?孟子的名言在于说明成大事者“乐”从“苦”中来。赵子的话在于说明良药、忠言虽“苦”,但对治病、行事有利,忍受了一时之“痛苦”,“快乐”才会到来。更是从自

然和人事各自的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苦乐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这样一来,章溢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苦斋”的用意就很明确了。

2、第四段章溢先生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苦乐观的?

先生先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说明苦与乐不是单独存在的,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然后,再借富家子弟的昔日之乐与今日之苦作对比,阐述苦生于乐,从而说明苦也可以为乐;最后借名家名言进一步议论表明自己的苦乐观,也照应了第三段中的乐游。

3、第四段最后一句吾闻…夫运用了哪些典故?这样写有何意义?

“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灭亡”“勾践兴国”连用数典,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阐明自己苦乐观的正确性。

第五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1、结尾十分简洁,有何作用?

作者行文洒脱,收放有度,结尾惜墨如金,只一悟字给读者以无尽的猜想,余味无穷。

五、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2、对比

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甜与乐,借富家子弟的昔日之乐与今日之苦作对比,最后又以几过正反对比的例子,阐明了乐与苦相为倚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六、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所属、格局、所在、地理环境和周围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的命名由来与本文的写作原因,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依托转化(即“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知“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以苦为乐”的宽敞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