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

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培养。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

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为什么?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二、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写到这里,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 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

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说实话,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恻隐

之心竟会及于一只老鼠。在许多人(也包括我)看来,老鼠是肮脏的、丑陋的、作恶多端和死有余辜的。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么?既然必须消灭,又何必管它怎么死呢?

但我们,不,就说我吧,却从来没有想过,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也没有想过,即便它“罪该万死”,也不意味着就该折磨至死。然而刘瑜想到了,这让我感到惭愧。是的,惭愧!因为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三、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

的确,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的,还会虐待人吗?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相反,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我永远不能忘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

影片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

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小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的解决方法 1.通过童话、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教育孩子,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爱护。

2.创设条件,让孩子自己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小兔、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小动物的成长,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主动地关心动物,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把孩子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来。

此外,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检点自我的行为,培养孩子同情心。一旦发现有虐待小生命的现象,要加以批评,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相信孩子在你的关爱之下,一定会转变的。

喜欢虐待动物的原因首先,虐待小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和生存的过程中,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学会了使用武器打猎,也就是对其它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是一种原始性和生存的本能,随着进化和社会发展,这部分的心

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而完全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当我们的心理发展受阻的时候(受阻的原因可能是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心理就会固化或者是倒退,出现返祖行为,本我急速发展,单一的追求快感来弥补心理的创伤。

其次,自我强化

这个因素适用于所有的作出非常规行为的人身上,这些非常规行为人或不被重视,或没有社会存在感,或被质疑各方面能力,虐待动物并且发到社交媒体上给人看的原因,就是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出一些一般人不敢做出的行为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强化,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个体对于通过正常渠道彰显自我能力的缺失和实际能力的低下。

再次,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

由于挫折,被打击,或者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释放,那么就会引发人类的暴力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直接发泄目标不能的时候,这种发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的选择新目标,也就是进行目标的转移,一般都会选择没有攻击性的,可以肆意发泄目标,就是小动物来动手,因为可以把情绪宣泄到极致。

最后,童年缺少关爱以及成年后的人格障碍

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会不会造成成年后的暴力行为比例增加或者犯罪?答案是肯定的。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这个时候就可能造成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社交障碍,而为了引起家庭成员的足够关心,不管这种关心是什么性质的,责备也好,维护也罢,孩子就会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