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

【拼音】:yù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举例造句】: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拼音代码】:ybxz

【近义词】:鹬蚌相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故事】: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资料共享平台《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https://unjs)。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

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对话话题 1、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播放影片)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段影片播放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寓言------《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2、交流认识“鹬”与“蚌”: 师:同学们真能干,“鹬”和“蚌”字读得都很准,你们见过“鹬”吗? 生答。 师:来看看鹬,(看图画)长什么样呀?它生活在哪里?爱吃些什么呢?(嘴细长,腿长;浅水边和水田里;小鱼、贝类、昆虫等。)生答。 师:蚌见过吧,它用什么来保护自己?(观察图画) 3、教学“争” 师问:“争”是什么意思? 生答:争吵、争斗等。(板书:斗、吵) 师述:这是会意字。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像两人 争一样东西。 (板演)这个争除了行动上的争斗,当然也有语言上的争吵。 4、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鹬蚌相争”的意思,迅速浏览课文,看谁第一个

找到。“争”在这一句中的意思就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鹬和蚌因什么而争?怎么争的?结果怎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力争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出示字词:课文中词语能正确读出来吗?试试看。 指读,正音 强调儿化音:壳儿 多音字:夹、禁 集体读 3、课文能读好吗?同座位你听我读,我听你读,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三、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师引: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鹬蚌争斗时的情景吧!请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个读) 2、出示:“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思考:此时此刻,河蚌正在 想什么? 3、出示:“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壳儿合上, 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1)猛地:动作迅速,非常干脆。(谁来读一读) 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猛地、急忙、牢牢)你还从这三个词里感受到什么? (动作迅速,非常干脆、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互不相让。 (2)师引:鹬出嘴如此之快,情况万分紧急,蚌来不及说任何话,马上作出反击。(观察图画): (3)指导朗读:呵呵,此时的鹬和蚌已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师引:还从哪里看出它们互不相让?再读课文第二、三段。 生答:他们还在争吵! 2、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师引:是呀,瞧这两位,行动上互不相让,语言上也互不相让。谁能说说,什么叫威胁? 生答:用武力恫吓他人。 师问:鹬用什么来威胁蚌?(生答:干死) 指导朗读:确实,河蚌离开了水是活不了多久,这个威胁够厉害的。谁来读出威胁的语气?(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问:鹬以此相威胁,原指望什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0分) 1. (4分)读课文《鹬蚌相争》,把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多好的一顿美餐哪________ ③这时候走来的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________ 2. (1分)读课文《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让;古往今来,忍让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有许多的名言警句也告诫我们要学会忍让,如:________。 3. (4分)在课文《鹬蚌相争》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 (3分)读句子,给划线的词换一个新词,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①鹬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吃。 ________ ②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注河蚌的嘴巴。 ________ ④忽然,鹬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________ 5. (4分)我会填 ①“蚌”字共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②“肉”字共_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_。

6. (2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空,并找出一个可以替换的词语。 这是走来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 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可替换的词:________ 7. (5分)《鹬蚌相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6分)填上合适的量词(不要写相同的)。 一________河蚌一________美餐一________打鱼人一________珍珠一________彩虹一________红霞 9. (2分)写笔顺。 ①鹬:________ ②餐:________ 10. (6分)比一比,写一写。 蚌________ 相________ 鹬________ 样________ 泪________ 橘________ 11. (5分)我会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鹬蚌相争》一文中渔夫是个怎么样的人? 12. (5分)《鹬蚌相争》是个成语故事,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有什么 13. (2分)选词填空。 晒洒 ①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________晒太阳呢。 ②洒水车正在________水。 14. (11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写完整。

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的区别

1#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所谓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二者是交叉关系。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成语故事的范畴大,成语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寓言,即是区别。严格讲,成语故事,是后人认为有价值而将曾经发生的的事情凝练而成的(成语)。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杯弓蛇影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高山流水邯郸学步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南柯一梦南辕北辙滥竽充数庖丁解牛杞人忧天黔驴技穷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郑人买履智子疑邻……4#成语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上行下效 晏子辞世已经17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的启示: 不要自满自负,要学会隐忍和虚心。在适当的时候要主动勇敢地向前辈表现自己,让其指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建议和意见。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智辨盗贼 陈述古是枢密院直学士。那一年,他走马上任到建州浦城县担任县令。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寓言成语故事文字版大全

寓言成语故事文字版大全 安然无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 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 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 赵孝成王。因为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 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 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 兵协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 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 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能够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 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 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能够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 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 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 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 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白头如新】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 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 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不过太子丹还一 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不过楚王 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 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 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 理解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 接待。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而成,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好,现在开始吧! (1)检查词语(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给学生们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其次,还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100字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100字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 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 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 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 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联军人 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 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 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 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 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 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 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 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 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 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鹬蚌相争

24.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1.播放课件,师简介故事背景。 两千多年前,中国曾分为很多个小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等,其中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他一直想消灭赵国、燕国等等这些小国统一

天下,可是又担心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自己对付不了,所以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嘿,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就在这时,燕国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什么故事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你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导读:好词好句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1、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四面楚歌: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3、天衣无缝: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4、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邯郸学步: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6、一日千里: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7、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8、安居乐业: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9、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人或事物表里不一,外表华美,内质败坏。 10、半途而废: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11、无价之宝: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2、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13、鸡犬不宁:形容侵扰得很厉害。 14、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15、事半功倍: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6、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17、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18、无能为力: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19、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 20、迎刃而解: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21、骄兵必败: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22、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23、熟能生巧: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24、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25、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26、持之以恒: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7、风吹草动: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大器晚成: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29、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 30、三顾茅庐: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31、螳螂捕蝉: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32、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33、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 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 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 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 给读清楚。齐读 二、读演体验 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 然段。(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 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

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 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 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 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 的话,后果太严重了! 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 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 来读。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寓言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曲子。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东施效颦(pín)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叶公好龙

[K12配套]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部编版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学习寓言借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倚仗别人的威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欺负弱小的行为是可卑的或可耻的;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因小失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二)标出自然段。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五)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六)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七)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八)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三)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四)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鹬是一种水鸟。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争是指争持,对抗。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文,师讲解。)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寓言成语小故事

寓言成语小故事 导读:(一)【买椟还珠】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六)【对牛弹琴】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七)【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_语文S版-最新教学文档

1狐(hú)假虎威(wēi) 2 (mào)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hú li)从老虎身边窜(cuàn)过。老虎扑过去,一下逮(dǎi)住了狐狸。[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4 狸眼珠子骨碌碌(gūlūlū)一转, 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 5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lèng)。[④老虎为什么会一愣?] 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shòu)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wéi kàng)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话说明了什么?] 虎被蒙[m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⑥老虎为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⑦狐狸为什么会这样说?] 1? 2 ①为下文逮狐狸作铺垫。 3②说明老虎逮狐狸的动作极其迅猛。狐狸在饥饿、凶猛的老虎面前,处境极其危险。 4 ③重点句解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想好了逃生的办法。“扯着嗓子”一是说明狐狸想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和恐惧;二是说明狐狸想借气势来吓唬老虎。 ④这句话说明老虎对狐狸说的话感到非常意外:明明狐狸已被自己逮住,为什么还口吐狂言呢? ⑤这几句话写出了狐狸告诉老虎不能吃自己的原因。 ⑥这句话说明老虎有点儿相信狐狸的话了。 ⑦这句话表明狐狸抓住了老虎对自己有些相信的心理,开始得意起来。为了使老虎更加相信自己,狐狸又提出“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想法。 5

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6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nà)闷儿。7[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 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sā)腿就跑。8[“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真是害怕狐狸呢!9[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明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 鹬(yù)蚌(bàng)相争 10 在天空中飞着,不住地朝下看,想找点儿食物吃。[①“不住地朝下看”意味着什么?]11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12太阳呢。 段导读:第1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起因。13 多好的一顿(dùn)美餐(cān)哪!”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说明了什么?]它14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ròu)。[③“立刻” 6 ⑧精彩句解析:前半句形象地写出了狐狸狡猾、故意做作的样子和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半句写出了老虎被蒙住的神态。 7⑨写出了动物们的不解心理。 8 说明所有的野兽没有不怕的,充分显示了老虎在百兽面前的威风。 9 10? 11①意味着鹬已经很饿了。 12?口水:唾液的通称。 13②精彩句解析:形象地说明鹬已经馋得不得了了。 14③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非常快,它已经迫不及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