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社会心理学-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
论点、论据40
写作规范性30
论述逻辑性30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学生姓名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所谓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
影响社会印象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心理因素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等等。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其他心理因素也对社会印象的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效应影响认知印象
1 首因效应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四十五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产生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指通过对某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表、穿着、举止、谈吐等产生的印象。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印象往往是形成知觉偏见的重要因素。
若第一印象良好,就会在好的方面影响到人们今后对他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即使他后来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反之,若第一印象不好,要改变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就十分费力。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待员工时,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而对今后的认识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偏见。
同时,新上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注意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不仅能够被员工很好的接受,而且也有利于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如果给员工的第一印象不好,虽然可能会在日后得到改善,但这无疑又多出了很多成本。
2 近因效应
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项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
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
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
在
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例如《风声》中的女主角(由周迅扮演),起初,花天酒地,为国名党做事,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到故事的最后才暴露了她是一个共产党员,让观众重新认识她,并产生了好的印象。
3 晕轮效应
这种强烈知觉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的称之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某人的一个突出的品质或特征起到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特点,好像明亮的光环使周围黯然失色一样。
晕轮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知觉对象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做出总体判断,或因受到某种情感的支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重要。
例如,在人事管理过程中,选拔新的员工不能因其仪表出众或学历高等一两个方面的突出,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的不足。
这样就可能达不到企业引进人才、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员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不好而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做不好,甚至否认他在其他地方的成绩。
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引导其改正某方面的缺陷从而更全面地发展。
4 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
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投射效应也被叫做假定相似性效应,企业在市场拓展时有时就会受这种效应影响而带来损失,应给予关注。
在产品投入新市场之前要做相关的本土文化等特征的调查,更加正确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
例如芭比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
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
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变成咖啡色。
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
很多人认为洋娃娃是日本少女的投射,这形成了需求。
但我更认为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这个案例,起初公司损失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公司假定了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受到欢迎,结果却没有如期所至。
这是忽略投射效应的后果。
5 仁慈效应
又称宽大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余不好的评价。
即指老好人思想,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
所谓见人只说七分好,未可全抛一片心。
但家长应当具有仁慈心,应当多看他人的长处,多加表扬。
但是也不能只拣好听的说,甚至把他人的错误当做优点来表扬。
这种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好的老好人思想是十分有害的。
如此下去会使孩子是非不分,最后导致纪律涣散,学习效率降低。
所以适度才是最重要的。
6 定型效应(有叫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依据的心理现象。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比如相同地域,形成的相同风俗,相同领导形成的相同的理念。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
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用刻板印象判断他人,常会出现认知错误。
人们在看待他人时,往往不自觉地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征归类,然后凭借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一些印象,对他人做出一定的判断。
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定型很多:如老年人往往认为青年人年轻气盛、办事不牢,这种定势作用会把他所见到的青年人都划到这种印象里去;“头发长、见识短”的观念左右了人们的性别意识;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传统守旧,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日本人勤劳、有进取心、狡猾等。
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够凭借自己所固有的定势印象对员工的行为和性格进行判断。
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员工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发挥“第一印象效应”》,解放日报,2009,02(2)
2.王仲华,《晕轮效应》,中人网,2009,06
3.哈罗德·凯利(H. Kelly)和蒂鲍特(John Walter Thibaut) ,《群体社会心理学》,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