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兰朵》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图兰朵》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

摘要: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这篇文章通过对普契尼的创作之路的叙述及背景的介绍,可以让我深入的了解了《图兰朵》戏剧性的创作特征、剧情的介绍、还有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元素,总得说明了《图兰朵》的创作美学的创作特点,这种美学特点与中国元素相结合,让歌剧和作曲家的内心情感相结合,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是非常具有真实主义情调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图兰朵;中国文化,普契尼;《图兰朵》;歌剧;艺术特征

一、歌剧《图兰朵》的产生及其创作背景

1920年3月17日,在普契尼写于西莫尼的信中可以得知,普契尼已经开始着手写《图兰朵》歌剧的写作素材了,这封信就是最早的证据。从那时开始,普契尼便开始了他曲折的创作之路。首先,普契尼对脚本的要求很高,他不想把美丽的中国公主写的过于单纯和单薄,他希望中国公主图兰朵是一个内心善良,外表冷酷而又渴望爱情的女人。所以刚开始的着手工作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把一个歌剧写的真实而富于戏剧化,它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脚本,在脚本作家阿达米和西莫尼的帮助下,普契尼于1921年开始创作《图兰朵》的第一幕,并在7月底完成,第二幕是在1923年5月之前完成的,1923年6月,普契尼是该为歌剧写下完美结局的时候了,然而1924年5月,他再也无法执笔,因为他的喉咙病不断地恶化,歌剧《图兰朵》这部歌剧尚未完成之时,他便与世长存永远的离开了,而后,由阿尔法诺完成了二重唱末尾的部分,至此歌剧《图兰朵》就诞生了。《图兰朵》的创作背景,故事始见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书,后来普契尼有一个曾出使过中国的朋友给普契尼带来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听到这首歌的普契尼非常高兴,他非常喜欢这样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地听着,所以他综合了一些条件,把这首曲子融入这部歌剧中,具有中国风味的歌曲融入到中国风情的剧本中,无疑是个不错的搭配,似乎也显得非常合拍。

二、简析《图兰朵》的音乐戏剧性结构

1、第一幕主要讲述王子和鞑靼逊王异地重逢到王子冒死猜谜为第一幕的完成。普契尼并没有一直线的方式铺衬,而是以多层次的架构来作曲,重逢时的场面和喜悦并没有多加形容,然后刑场的场景,及图兰朵的出现,为了引主角上场,这是为了给主角上场埋下伏笔。在卡拉富和柳儿的独唱之后,平淡的低谷,又将卡拉富冒死猜谜另一拨的激情推向高潮,直至第一幕的结束。通过这一戏剧性的结构分析,在进行宗旨的场景后,合唱团的合唱透出柳儿的呼声,由合唱带入故人重逢的独唱被合唱一带而过,诉说失散遭遇的时候,低音木管乐器和中低音弦乐器为诉说配音,打击乐推出侩子手,形成两种场景交融的效果。第一幕后半部分,在音乐结构方面,独唱卡拉富、逊王、柳儿及合唱一起,勾勒出了第一幕的完结。

2、第二幕是整部作品最特别的一幕。它的第一景,并没有具体的剧情进展,而是以艺术喜剧的模式为版本最具戏剧效果,也透露出三位大臣的心声,这和激情的中心并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思想已经完全可以确立戏剧化的一景,同时也说明了作曲家普契尼对当时剧场的关注和对美学的吸收。第二幕第二景的重点主要在于解谜题和王子出谜题上。由此可见戏剧化多元性和层次感,第二幕以卡拉富给图兰朵谜题作为结束。

3、第三幕与一二幕有些相似。刚开始是以紧张的方式延续到柳儿的死去,目的是为了大臣们和群众想到王子出的谜题,这些都轻描淡写,不加任何铺垫,这一幕和第一幕的多层次架构相似,柳儿死后,卡拉富和图兰朵有一段二重唱,突出图兰朵思想的转变,第三幕的第二景图兰朵为卡拉富的真心打动,全城围绕在爱情的氛围中,由此可见,第一、二、三幕歌剧都以合唱结束。在剧目中,除了融入作品音乐戏剧性结构的情形,还汇入了异国情调的中国元素。

三、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从未来过中国,那么剧中的中国元素又来自于哪里呢?当然,她来源于剧本作家西莫尼了。西莫尼于1912年3月来到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北京。那就不稀奇《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了。在剧本中的第一幕开始处就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情。例如le muradella gramde città violetta(紫禁城的城墙)lu città Impriale(皇室大内)等类的词汇可以体现出那时北京城的概况。在遇到卡拉富之前,波斯王子的送葬曲中,有几句歌词是:白衣神职人员唱到Ogran Kungtzè!(大哉孔子!)。这些歌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

子是跟中国元素有关,他肯定见到了孔子庙,并接触到了人们祭孔子的盛大礼仪,听到了人们嘴里念的“子曰”,由此可以推断,中国人把孔子看成一种宗教信仰,就像西方人信仰耶稣一样。这也就是西莫尼眼中的中国吧?在这部歌剧中居然出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词汇,也是一大看点,也是欧洲歌剧史上与众不同的一幕,那在音乐中《图兰朵》也同样存在着中国元素。既然图兰朵是美丽的中国公主,那么其中的旋律也和中国密不可分,在得到《图兰朵》这个剧本的同时,普契尼就充分地找寻中国音乐,结果在一个曾出使过中国的朋友那里,他得到了一个音乐盒,而这个音乐盒就成为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国旋律的来源之一。这个音乐盒的第一段旋律就是《茉莉花》,中国江苏民歌,在歌剧中,被任用于冷艳美丽的图兰朵公主,就这样《茉莉花》第一次在剧中就完美运用了,这样的旋律在每一次图兰朵上场的时候都会不断地响起。在器乐方面,也采用了中国打击乐器:锣、鼓等这种具有中国色彩的乐器,这些在普契尼的创作中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图兰朵》这部作品对于普契尼来说,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的戏剧化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刻画,具有中国元素的主题音乐,给欧洲文化带来不一样的欣赏风格,这不仅仅是他的“天鹅之歌”,也算是他毕生歌剧创作中的总结。《图兰朵》的创作让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还积极地搜集材料,更可贵的是敢于大胆尝试,写出了五声调式。这部歌剧的宏大场面,辉煌的气势,让我们再一次铭记那个美丽娇艳的中国公主——图兰朵。

图兰朵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虽然普契尼在《图兰朵》的创作过程中也花了很多心思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试图让《图兰朵》的中国风味更加的地道。然而,《图兰朵》中却有多处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下面将从文化传统、衣着打扮、对地名的错误使用方面来阐述。

西方人信奉基督,觉得人生来是为了赎罪,不管什么场合(如:婚礼、葬礼)都会很在意上帝的存在,觉得人死之后是上升到天堂见上帝,所以也很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人也应该有这样的信仰,于是就把对孔子的尊崇和对上帝的信仰混为一谈,在波斯王子送葬进行曲中,白衣神职人员就唱出“让灵魂上升到孔子那儿去”的歌词。这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解。中国人把孔子奉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博学多才,是因为他的很多观点都一语中的,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