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国际法论文试析从史料看中印边界冲突前两国的战略决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国际法论文试析从史料看中印边界冲突前两国的战略决策

论文摘要出于历史原因,中印边界至今遗留着很大面积

的划界争议,这一方面是源自英国在南亚地区殖民统治时的政策

影响,另一方面是印度妄图实现领土扩张,实施边界“前进政策”的结果。随着新中国建立并独立走上世界舞台,中国维护主权和

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印度不断蚕食边界,妄图实现扩张的野心

必然无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因为印度方面对整体态势和中国反应

的错误判断,从而使其形成错误的战略决策,将两国间矛盾不断

推向升级,最终造成两国交恶,在1962年爆发边界冲突。本文通

过分析这段史料记载,对于了解双方战略决策的内容和过程形成

对比认识。

论文关键词中国印度边界冲突战略决策

着眼于20世纪60年代初中印边界冲突,根据对赵蔚文所

著的《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里记录的史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不难看出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印两国关系如何发生倒退,从关系恶化发展到边界战争的历史轨迹,而两国间不同战略

决策对推动事态发展和矛盾升级起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通过对

比书中记录的两国政策的区别,可以总结出两国最终是如何产生

截然不同的战略决策的,同样不难看出不同战略决策的优劣、长短。

一、英帝国主义制造的“西藏问题”为印中关系恶化埋下

祸根

在19世纪扩张海外势力范围的鸦片战争得手后,英帝国

主义试图在陆上对中国进行势力侵入,地点就选择在与印度接壤

的西藏。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英帝国主义认为“西藏独立”的时机大好,于是开始策动西藏上层叛乱。在遭到中国政府

的拒绝和抵制后,英国又炮制“缓冲国”论,声称在中印“两个

大国间,应当有个缓冲国,应使西藏成为这个缓冲国,这样可以

避免中印冲突……”这一政策思路一直继承和延续下来,甚至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紧要关头,英国都没有停止过在西藏策动分

裂活动。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印政府在西藏的一些特权”,

也沿袭了在中印之间制造缓冲国的想法。在阻挠人民解放军进入

西藏失败后,和平解放西藏的形势变化迫使印度政府无法再直接

影响西藏事务,转而开始于新中国中央政府打交道。

但在两国接壤的西藏地区,从英帝国主义时期就遗留的策

动分裂、建立缓冲国的历史问题为中印关系将来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二、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酿成战端

随着接壤的印中两国先后独立、建国,直接带来一个问题,即是两个接壤的主权国家间的边界线划分问题。中印之间的分歧

实质是印度要保持它在1959年后对中国领土的新的侵占。

因为中印东、中、西三段边界,此前从未正式划定,一直

以来以传统习惯线为准,而印度则认为边界线已“为国际条约确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印度源自英联邦母国的成熟的国

际事务理念——即借助国际法(或者说钻国际准则的空子)来界

定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相比之下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参

与国际事务的理念和能力方面都较弱,一来尚未完全融入国际体系,二来领土主权的观念尚没有现在这么强烈。比如中缅1960年

1月28日签署《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我国为赢得睦

邻友好和树立大国形象,在处理争议领土问题上让步的大度之举,虽达到了一定的外交成果,但也为随后处理和其他国家间的边界

领土争端留下了不利的范例。比如在中印边界争端中,印度就借

此认为中国可能选择退让或至少反应不会那么激烈,从而有利于

印度借助国际法中对于领土变更的“时效”原则,企图乘中国百

废待兴之际,不断推进边境,凭借持续蚕食中国领土,造成长期

稳定占有的既定事实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美国学者斯蒂文·A·霍夫曼就认为“印度在1960-1962年的外交:(1)主要

是对中国施加压力;(2)以制造历史合法性来支持印度的边界主张;(3)寻求外国支持实现孤立中国……”尼赫鲁1959年12月

9日在联邦院谈到此问题时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我们坚定立场,世事变迁将进一步使边界问题确定下来……印度将以更强的地位

面对将来可能的边界问题。”1961年11月10日,尼赫鲁访美期

间答记者问时说“如果共产党中国坐在联合国里,它就会规规矩矩,或者至少是学着规规矩矩。”而产生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对当

时中国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事实的反应,也是印度身为体系内

成员的优越心态的体现。1960年初,印度政府制定了边界“前进

政策”。目标是“封锁中国前进的潜在路线”和在有争议地区建

立印度哨所。这一政策的基本形势判断其实就是“印度无论在边

界做什么,中国都不会进攻”。政策实施的直接后果是到1962年

中期印方新建了43个哨所,且多位于中方哨所后方靠近中国内地

的位置。此时印度不仅侵入中国新疆境内地区,并已经很有针对

性地建立了西部军区,开始进行军事行动准备。尼赫鲁政府不仅

对边界争议问题持有过高的政治预期,对中国行使自卫权的决心

认识不够。同时对于形势判断的失误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寄希望于

企图利用中国内部问题:一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国力的消耗;

二是印方期待国民党势力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的配合,可这样

的形式判断也是脱离事实的。抗美援朝一战使得中国国内力量空

前凝聚,部队士气大增,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信心空前的强大。

印度右翼势力大肆鼓吹“开辟第二战线”,同“印度的老朋友蒋

介石元帅协调一致”,“解放”西藏。印度《闪电》周刊发表社

论“如果蒋介石能对中国大陆开辟一条第二战线来帮助我们,我

们在必要时必须支持蒋……”。蒋介石虽持有不同政见,梦想

“反攻大陆”,但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更不屑于在祖国被攻之时与敌配合。

同样是针对边界争议问题,中国领导人对于围绕中印边界

争端的形势判断则不同。1962年秋天,在听取林彪对于中印边界

形势汇报时,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同老蒋打过仗,同日本人打过仗,同美国人打过仗,我们都没怕过,也都打赢了。印度要打,

我们也不怕……稍微打一下也有好处使一些人开窍……”中央军

委据此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如印军全面出击,则迅速反应……把

印军赶出即可,不再扩大战果,要尽快与印军脱离,要在尽可能

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可见,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利用军事行

动来争取有利政治形势是认可的,但对使用军事手段的原则是谨

慎的、被动的、有限的,另一方面对于实施军事行动的后续任务

做了严格限定,即打退敌人后,不做任何边界推进和领土扩张。

这样一来,有限的政治目标和有限的军事行动既利于达到目的,

又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诚意,获取支持。

三、印度为何要与中国交恶

(一)担心中国影响,利用中国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据印度学者表示“1954年尼赫鲁总理已感到中国偷偷走在印度前

头的事实,他感到中国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出现。”在中国大跃

进失败后,1962年夏印度报纸评论中国的困难“中国国内过于紧张,粮荒仍然严重,武装部队中存在着愤懑情绪……知识分子不

安定……在西藏也有严重的麻烦……南面海岸受到蒋介石的威胁,因此不想在遥远的印度边境厮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