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周勇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
互联网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心声,防患于未然。
反之,如果引导不好,则会引发舆情危机,给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设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培养论坛领袖、实现网络和现实联动、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等手段,搞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
关键词:网络;高校;舆情;对策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QQ、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媒介占据了媒体舆论的一席之地。
社会舆论格局为之改变,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
高校不是真空地带,这块育人阵地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年,一些涉及高校的重大事件,大多是由网络舆论将网下的“小问题”演绎成“大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要研究和探讨其形成规律,做好危机化解工作。
“危”中有“机”,不仅要做好事到临头“末端处置”,更要与“源头思考”结合起来。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有利于教师从“管制”思维向“共治”思维转变,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表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促使高校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接受学生监督,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时间上的突发性。
高校的网络舆情,往往由学生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而引发。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众麦克风时代”,在网上人人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
由于网络的即时性特点,一个偶然事件,往往会迅速变成点燃舆论之火的导火索。
大学生对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诱导。
他们通过网站跟帖、论坛发帖、微博转发等形式参与其中。
若再加上网络职业推手、职业炒手的推波助澜,网络舆论的形成就会非常迅速,使网络舆情表现出快捷性。
2.空间上的互动性。
具体表现为:网上网下互动,虚拟与现实连接。
舆论的传播过程是从虚拟空间转向实体媒介(比如海报、手机短信等),传播主体也从网上的发帖转为现实诉求。
舆论传播者一方面走出了虚拟空间,另一方面又依靠网络传播功能继续扩大影响。
这就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的转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互动。
3.关注热点的多样性。
网络的信息海量、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关注热点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
高校网络舆情也因大学生关注热点的多样性而复杂多样。
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
到地区局势的冲突,从对后勤服务的不满到痛恨社会腐败现象,从校园里的伤害案件到国外的“颜色革命”,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并可能因此形成网络舆情。
4.片面性。
网络媒体是当前法律难以全面监管的媒体。
由于对网上发言者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致使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因信息的不对称和判断的情绪化、简单化而表现出非理性和非中立性的特征,甚至表现出极端化、歪曲化的倾向。
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仅仅因为自己“倾向于相信”而转发,这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时常呈现出片面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分类
1.自然型突发事件引发。
在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2.社会型突发事件引发。
学生由于猎奇心理比较强,极易关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问题、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及社会治安、反腐等问题,通过他们的网络参与,形成舆论热点。
3.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引发。
高校内部的收费、就业、入党、评奖评优、后勤、宿管、网络、教学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常常会成为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形成校园突发偶发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网上热点。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对策
1.建立舆情监控制度。
要在高校内部设立以学生管理负责人为组长的舆情工作组,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制度及值班制度,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发现网上有涉及学校的热点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上报,加强引导,及时处理。
2.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
要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熟悉网络、数量充足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理工作。
3.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要充分利用学生优势,成立信息小组,围绕热点问题主动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撰写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对网上反映的突出问题,应及时上报校领导,告知相关部门,并将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
4.设立高校新闻发言人。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法宝。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特点,设立新闻发言人,对学生关注的话题迅速作出反应,使下情能够上达,民意表达畅通。
要建立官方QQ、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
通过官方媒体,发布辟谣信息,实事求是地把事实真相及时
告诉师生,把学生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应对情况及时、快捷地予以公布,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矛盾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5.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
网络现已成为人们了解突发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之一。
遇到突发事件,一般公众往往无所适从,需要权威“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判断依据。
网络舆情是网络传播的结果。
在传播过程中,少数人是消息的重要来源。
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对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者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舆论领袖”,利用“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
6.实现网络和现实联动。
一些大学生常常因就业、升学等心愿未遂而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自杀、报复等征兆,或因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就业压力加大而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高校要利用信息中心技术优势,及时发现、锁定发帖人IP;通过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咨询室,搞好心理辅导。
要广泛开展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变网上交流为现实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重点
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要重点发现、疏导、控制、处理以下几类舆情:
1.有群体性事件倾向的网络舆情。
主要表现为:(1)学生要求“权利”或“待遇”,不满足就要采取“静坐”“罢课”“罢餐”“游行”等极端行为的舆情。
(2)学生由国际关系(如“钓鱼岛争端”)等问题而引发的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甚至要求上街游行的舆情。
2.有极端行为倾向的网络舆情。
主要表现为:(1)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常因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产生抑郁、焦躁、失眠,甚至有轻生厌世言论或表现的舆情。
(2)个别学生报复心理强,会因就业、考试、升学等心愿未遂,或因不服管理与教师和学生干部发生矛盾,心理失衡,产生报复心理,有采取极端报复行为的言论和表现的舆情。
3.因公共卫生事件、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即面对突发流行疾病、传染性疾病,或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学生伤害事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顾事实,传播谣言、散布煽动性言论、煽动不明真相的学生闹事的网络舆情。
4.因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的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
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学、管理、服务人员有渎职、失职行为,造成学生不满,引起指责、抗议、罢课、罢餐、静坐等言论与行动的网络舆情;(2)少数人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服务不满,在网上夸大其词、恶意抹黑、无端指责、煽动蛊惑,有怂恿和鼓动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的舆情。
5.由其他社会因素引发的舆情。
网络舆情不是“敌情”,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当前,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不能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处理网络舆情中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责编:沐林。